简介:冈底斯构造带的研究对分析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特征具重要意义。沃卡地区EW向韧性剪切带位于冈底斯构造带南东段,南邻雅鲁藏布江结合带。通过最新技术方法,对沃卡EW向韧性剪切带进行研究,查明韧性剪切带展布特征、运动学特点、动力学特征、变形温压条件、变形时代等,对韧性剪切带及周边地区构造演化,丰富该地区构造地质学资料具重要意义。韧性剪切带的糜棱面理、矿物拉伸线理、S-C组构、旋转碎斑、云母鱼等运动学标志及EBSD石英C轴组构图指示韧性剪切带存在两期韧性变形,早期平面上为左行剪切,剖面上为上盘(北盘)下降的脆-韧性剪切带;晚期平面上为左行剪切,剖面上为上盘(北盘)上升的韧性剪切带。矿物变形温度计及EBSD石英C轴组构图指示,早期韧性剪切带温度为380℃-420℃,压力约300MPa;晚期韧性剪切带温度500℃-580℃,压力约425MPa。据Koch提出的计算方法,得到早期韧性剪切带差应力36-79MPa,石英流变速率为10^(-12)s^(-1);晚期韧性剪切带差应力为140MPa,石英流变速率为10^(-11)s^(-1)。通过围岩U-Pb锆石测年限定及穿插关系,可知早期韧性剪切带形成于(162.9±2.8)Ma,为燕山构造阶段中期至华北构造阶段中期缓慢的脆-韧性滑脱剪切活动;晚期带形成于(31.01±0.2)Ma之后,后期遭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改造,于渐新世至中新世新特提斯洋完全闭合后,冈底斯陆块遭碰撞造山运动。
简介:合肥盆地是中国东部目前勘探面积最大、勘探程度最低的复合型残留盆地。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合肥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并利用野外露头资料、沉积学资料和地震资料进行综合研究,论证了晚白垩世内幕存在一次大规模的由南向北的挤压推覆运动,并建议将该期构造运动命名为燕山运动古城幕:通过对下侏罗统防虎山组和下白垩统朱巷组烃源岩主要生烃过程的分析,认为下侏罗统防虎山组烃源岩在晚侏罗一早白垩世时开始生烃,下白垩统朱巷组烃源岩主要在燕山运动古城幕之前开始生烃,燕山运动古城幕对下侏罗统防虎山组烃源岩形成的油气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是利于所生成油气的排烃,不利的一面是早期聚集形成的油气藏可能遭到改造和破坏;对下白垩统朱巷组烃源岩形成的油气,主要排烃期与圈闭形成期相匹配,有利于油气的排烃和聚集成藏,据此指出了合肥盆地大桥向斜的勘探思路,即应以寻找古背斜及其上形成的披覆构造以及浅层的盖层条件较好的构造圈闭,这种类型的圈闭受构造运动改造较弱,保存条件较好,是寻找原生油气藏的主要勘探目标区。
简介:郯庐断裂带是滨太平洋构造的典型代表.构造、岩浆岩、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表明,该断裂带大规模的左行平移发生在早白垩世,并且伴生了强烈的岩浆活动.中国东部在早白垩世同样出现了一系列NE-NNE向左行平移断裂活动及大规模的中酸性、钙碱性为主的岩浆活动,全面显示了滨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格局.晚侏罗世以前,中国东部大陆仍处于EW向的古特提斯、古亚洲构造作用区.晚侏罗世时,处于这两大构造消亡后的平静期.中-晚侏罗世西太平洋的低速俯冲,其动力作用并没有明显波及到中国东部大陆内部.早白垩世伊泽纳崎板块突然的高速、斜向俯冲,才使中国东部大陆全面进入滨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呈现为左旋转换挤压下的安第斯型岩浆弧环境,从而使中国东部大陆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