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9 个结果
  • 简介:福田亚细男先生,前日本民俗学会会长,历任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教授、新渴大学教授、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教授等职,现任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名誉教授。福田先生是日本“二十世纪民俗学”的代表,批判性地继承了“柳田民俗学”,所提出的“地域民俗论”“村落社会论”等具有广泛影响。值得一提的是,福田先生组织的中国调查项目历时二十年,对于中国民俗学人的交流合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研究员在日访学期间,于2010年9月3日对福田亚细男先生进行专访,旨在加深两国民俗学界的相互理解,本刊特配发福田先生的新作以飨读者。今后,还将不定期刊载对海外民俗学名家的学术专访,敬请留意。

  • 标签: 相互理解 民俗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福田 民俗博物馆 对话
  • 简介:美国科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弗兰克·奥本海姆是旧金山探索馆的创始人,被誉为"现代科技馆之父"。他在博物馆展示、传播、教育、娱乐等方面的研究为博物馆观众体验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在科学博物馆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探索馆模式,对现代博物馆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梳理弗兰克·奥本海姆的人生经历和理论形成过程,并从认知体验、艺术体验、探索体验、娱乐体验等四个方面分析其主要理论和实践探索,有助于我们对现代博物馆设计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批判和反思。

  • 标签: 弗兰克·奥本海姆 旧金山探索馆 科学博物馆 观众体验
  • 简介:德国在1897-1914年对青岛进行了为期17年的殖民统治,对青岛这一时期的社会风气和民风民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德国殖民当局对胶澳区域内的西方人和华人实行"华洋分治",对华人的管制涉及社会生活的广泛层面。在法令规章和司法惩罚下,青岛区的中国人生活在限制监视下,开始学习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尝试进行反抗,华人社会保留下了一些民俗传统、获得一定程度的参与政治管理的机会。青岛华人社会在德国殖民统治下的改变和反抗,使得青岛华人社会呈现出不同于中国内地其他地区的德华生活方式合流的态势,也使得青岛在今天呈现出不同于其他中国城市的面貌。这种影响,既作用于德国统治的17年,也持续发挥影响于德国殖民统治结束后的各个历史时期。

  • 标签: 德国 殖民统治 青岛 社会风气
  • 简介:我国武术拳种繁多、内容丰富。在传统武术举步维艰的时代背景下,武术拳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文章分析了蔡李佛拳术作为竞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所涵带的历史社会文化的丰富性,传承的内容形式的非物质性,提出自己对佛山蔡李佛拳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的思考认识。

  • 标签: 蔡李佛拳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与发展
  • 简介:本文认为通过《吕氏春秋》可证实老子的性学思想已成为先秦精英阶层的共识,《老子》对性文化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老子想尔注》是道教创使人对《老子》性文化的整理、继承发展,《老子》和《老子想尔注》构成了华夏性文化史上的两块里程碑。

  • 标签: 《吕氏春秋》 《老子》 《老子想尔注》 性文化
  • 简介:工业博物馆是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模式之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工业考古热潮,催生出美国许多工业遗址博物馆,传统工业博物馆并驾齐驱。由于工业遗址博物馆城市更新、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紧密,成为当前工业博物馆发展的主流。美国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法规,建立专门的工业遗产调查记录机构,出台推动工业遗产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工业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美国工业博物馆发展和工业遗产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美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其经验值得我们重视。

  • 标签: 工业博物馆 工业遗址博物馆 工业遗产保护
  • 简介:民间信仰因缺乏统一教义和组织形式而被杨庆堃先生归为分散性宗教,但是这种分散性的信仰形式却与世俗社会的制度和结构紧密联结在一起。以闽南保生大帝信仰为例,当地民众宣之于口的三个信仰观念——"灵""份""缘"以及相关实践,从信仰观念的共享和实践的角度,展示了民间信仰神明庙宇网络的形成以及民间信仰的弱关系地缘、血缘强关系的结合,从而围绕神明信仰形成了超越社区、地域甚至跨国的信仰共同体。

  • 标签: 信仰观念 人群结合 保生大帝
  • 简介:无论是在宗教学领域还是在民俗学领域,民间信仰研究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民俗事象往往有民间信仰的成分,各种神灵鬼怪信仰广泛流布于民间,且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复合性。民俗学对民间信仰的研究视角有别于宗教学。在民俗学领域,学者们习惯于将民间信仰置于活生生的民俗生活中进行动态把握,注重民间信仰产生、发展的生活语境。

  • 标签: 民间信仰 思维 中国 民生 重构 民俗学
  • 简介:民俗价值观是民俗学的核心命题之一,但长期以来民俗学研究并未建立起科学系统的民俗价值观体系。从民俗本体论角度出发,以'中国当代民俗学者'为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将访谈资料文献研究成果进行'对读'研究,来归纳、总结民俗学学术共同体对民俗价值的理论共识,形成对民俗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是民俗价值观研究的一条重要路径。研究表明:民俗价值存在于三个维度上,即对人类个体生活层面的规范价值;作为地方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意识基础价值;完整反映人类知识谱系的价值。

  • 标签: 民俗 价值观 价值维度 民俗学者
  • 简介:新时期文化馆要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益文化活动,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馆在实施公益文化服务过程中要注重“普及”,同时要善于“提高”;要改变以往单一“送文化”的模式,要善于“种文化”。

  • 标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普及 送文化 种文化
  • 简介:群众文化活动对于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产生的巨大影响,主要因为基层社会管理的主体就是群众,只有增强管理人员群众之间的交流,才能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效率,推进基层文化的发展,优化发展模式,所以,在基层社会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要对群众文化活动加以重视,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 标签: 基层社会管理 群众文化活动 创新途径
  • 简介:对鄂东南地区"接太公"习俗的研究可以探寻民俗活动的时空语境。由于地理特征和早期移民活动而分散居住的宗族房支通过连年举行的"接太公"活动形成了日常生活中跨越地域的共同体意识和行动路径。进入19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力量的深入,村庄流动性的增强,地方文化中支撑房头意识的意义系统和行动单位正在被替代,"接太公"习俗得以延续的价值依托和组织载体日渐消解。

  • 标签: “接太公” 民间习俗 房头 宗族
  • 简介:从清代同治年问至二十世纪中叶,位于北京城前门外珠市口以南、永定门以北的天桥逐渐成为众多行当艺人撂地卖艺谋生的一块杂吧地。在天桥老艺人的自观和老街坊的他观中,天桥主要指永安路东口西南方圆“二里大”,包括三角市场、公平市场等有艺人撂地卖艺的地方。在“新”中国改造“旧”社会的语境下,作为近代北京的杂吧地,穷苦、低下、卑贱的艺人凌乱、肮脏、邪恶的天桥互现,

  • 标签: 都市社会 北京城 艺人 天桥 近代 阶级
  • 简介:民间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载体,尊重和保护民间艺人,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以及支持和保障民间艺人传承活动的开展,是各级政府、文化单位乃至教育部门应该重视的一项工作。

  • 标签: 民间艺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活动 制作过程 物质形态
  • 简介:神灵信仰具有资源供应性质,可转化为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如庙宇、巫觋、传说等。凡人成神的信仰发生过程同时伴随着资源的"首次"分配:随着信仰的确立,该神灵有关的个体和群体将获得明确的身份定位并建立对应关系。此一过程由灵验法则、精英法则和亲属法则主导。其中,灵验法则是本质性的,是信仰资源分配的第一推动力;精英法则和亲属法则将在灵验性前提下发挥作用。"首次"分配的结果并不稳定,可能持续进行"再分配"过程。

  • 标签: 信仰 资源 分配 灵验
  • 简介:本文根据考古发掘公布的数百座新石器时代墓葬资料,对长江三峡地区距今约6000年至4000年之间的远古人类埋葬习俗作了系统研究,反映了当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各个方面。

  • 标签: 三峡地区 新石器时代 埋葬习俗
  • 简介:近年来,由于旅游研究的需要,考察过亚洲、欧洲、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对各地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有了一些了解,因专业的原因,特别关注当地的文化和艺术.在我的心目中,巴黎是一座最宏伟的、最牵动人心的艺术圣殿.

  • 标签: 巴黎 艺术 文化意识 维纳斯雕像 传统文化
  • 简介: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拳种之一,过去曾广泛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等一带的乡村。清末义和团运动期间,梅花拳一度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在河北省广宗县北杨庄,梅花拳属于名副其实的"庄稼拳"。近百年来,当地村民不仅注重和热衷于梅花拳的文场、武场修炼,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也借助乡村梅花拳独特的组织管理和运作机制,使其在推行基层村落社区的公益观念、净化社区道德秩序、维持地方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梅花拳 北杨庄 文场 公益
  • 简介:田野回望,在一个无论是这个国家地理的边缘,还是人文的边缘,回望核心、主流文化、主流话语。也就是说,在关顾和反思历史的同时,“从远处”、“在现场”获得一些有血有肉的冲击,回望核心,在这种来回、往复中获得一些验证和启发。由此,谈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以及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首先注意解读“被保护者”的真实世界,才有可能达成文化理解和选择有效保护方式。

  • 标签: “非遗” 保护 小民族 文化理解
  • 简介:晚清传教士从基督教文化的普遍主义出发,试图以《圣经》为基准,在中国典籍中爬梳中国上古史,索隐、比拟及调和中外历史文化,借此打破中西文化的沟通藩篱,以证明《圣经》的权威性及其普世价值。其中既有对比中国历史文献记载《圣经》记载的暗合之处,也有对中国上古时期之上帝的信奉文献的爬梳,同时也涉及到中国上古人物《圣经》人物的比拟论说。

  • 标签: 基督教 传教士 中国上古神话 教务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