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1.用刀三字诀前人把稳、准、狠称为“用刀三字诀”。稳,就是把稳,用刀稳。这首先要求作者精力集中,全神贯注,对刻刀控制精准,不出现意外的跑刀、崩裂,对刀下的线条效果成竹在胸。稳在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行的速度稳定,这样不易产生意外。

  • 标签:
  • 简介:篆刻自宋元文人以石料刻印开始,相对地摆脱了实用性的制约而以积极主动的创作心态独立发展。篆刻刀法实际上也是文人以石料刻印以后才开始在实践中摸索并逐渐总结和完善的。有刻印的发生,必然有与石的碰撞,刀法也自然成为篆刻的重要组成部分。惜秦汉人似乎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东西,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铸印、凿印甚至玉印的线条表象来推理在石质印材上的用刀表现。

  • 标签: 篆刻艺术 艺术创作 篆刻技法 摆刀 篆刻材料
  • 简介:1.见见笔见见笔是篆刻线条的一种理想状态。翻开《中国玺印篆刻全集·1》(玺印·上),它所收的第一方印为战国玉玺“长平君相室玺”(图1)。这方印线条出于砣治,两头不加修整,保持着较自然的两头尖、中间粗的制作痕迹。同时,其线条走向多呈曲笔,且类于金文,不论是线条走向还是线条形态都表现出明显的笔意。这方印可视为早期印章中见见笔的典型作品,以今天的审美标准来衡量仍是顶尖级的精品。刀笔互见在突出刀味或笔意的比例上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七分法三分篆法,也可以反过来,随机处理的成分很大。这种比例的选择往往决定着作品的面貌,是重笔意,或是突出刀味石趣,其间的差别,正如吴让之的“晏端书印”(图2)与钱松的“胡震”(图3)。见见笔的最高境界应是刀笔交融,视如笔,一之下,既见味石趣,又自然地表现出笔意。在这方面,吴让之的作品可为楷模。2.有无笔与有笔无在篆刻中,刀法和笔意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既密不可分,又互为中和、制约。过分张扬刀法易失之单薄尖刻,过分突出笔意则导致软弱琐碎。当一方的表现达到极点,即作品中只是味(图4赵之琛“无梦阉主”)时,则什九都要失败。□篆刻中与笔的关系@谷松章

  • 标签: 中刀 刀笔 笔关系
  • 简介:1.熟悉工具材料一般而言,印人自己用的刻刀都是较为合手的,对其性能也比较熟悉。除刻刀之外,对印石的材质特点也应尽量熟悉。印石有青田、寿山、昌化、巴林等多种。佳石姑且不说,仅就普通印石而言,青田最为合用。青田石的优点是软硬适中,易于镌刻,且有骨有肉,刻时不滑不滞,尽可信手纵横。青田石浅色较多,写印稿易于清晰。普通的青白色的青田石章是最适合初学者使用的,利于形成良好的用刀习惯。许多篆刻名家也乐于使用这种印石。寿山石中多高档石料,普通者倒不多见,不及青田石产量大。普通寿山石较青田石略硬且脆,也十分利于镌刻。昌化石中以鸡血石久负盛名。其普通者多呈灰色,有肉无骨,刻时黏,且质地较粗,刻出的线条无爽利之态。巴林石近几十年才开始开采,石性好者可比青田,石性差者几类石膏,一般以类昌化者居多,质地稍细于昌化,亦可用。印石以无纹裂为佳。如今采石多炸山开凿,印石有裂纹者普遍。在设计印稿时,应尽量把裂纹安排在笔画较疏的地方,在刻印时要先刻这一部分,即使崩坏,重刻返工较少。熟悉工具材料性能是印人必要的积累。视具体的印石状况相应地调整刀法,可以提高作品的线条质量和成功率。2.熟悉技法效果熟悉技法效果,最好的例子就是齐白石的单刀,下刀多...

  • 标签: 使用印石 刀使用 印石选择
  • 简介:清代的篆刻是由明代发展而来的。到了康熙、乾隆焦间(一六六二-一七九五),以丁敬为开派人物的“浙派”篆刻开始驰骋于以钱塘(杭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丁敬印风的来源与当时的金石学背景和他本人精于书法是分不开的。

  • 标签: 篆刻 丁敬 浙派 江南地区 金石学 书法
  • 简介: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0月11日,由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创作室一级美术师赵军安担任总设计的新圩阻击战纪念馆开馆仪式和烈士陵墓揭幕仪式在广西灌阳县新圩镇举行。新圩阻击战是湘江战役的主战场。1934年11月27日,为了掩护中央纵队渡过湘江,确保红军左翼安全,红五师,红六师十八团,红三十四师在灌阳新圩约八公里的公路两侧山头上,节节阻击多于我军10倍的国民党桂军。

  • 标签: 英雄 中央军委 湘江战役 1934年 长征胜利 揭幕仪式
  • 简介:代笔逐层剥离——彩色相纸绘画艺术吴多超绘画艺术包容宽泛。古往今来,象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徐悲鸿的“马”和当代许许多多名画家大都是在纸上、布上挥毫作画,无论是国画、油画还是水粉画……质感的表现离不开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相纸刀刻画是一...

  • 标签: 彩色相纸 绘画艺术 层剥离 摄影作品 照像馆 单色照片
  • 简介:前不久,我和版画家孙银生先生在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晁楣先生的画室,拜会了令我们敬仰的北大荒版画创始人--著名版画家晁楣先生.

  • 标签: 版画家 北大荒 画室 美术家 创始人
  • 简介:在纽约生活了20多年,对素描艺术的兴趣有增无减。在美术馆里,不但可以让我们饱览古今的素描精品,更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去仔细研究对比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明了其观念、技术和材料上的发展和演变。有时你会惊奇地发现,有些出自16、17世纪的素描,已然呈现绚烂的色彩,并且具有现代绘画的处理观念;而当今的现代素描,虽然在构思观念上、技法和材料上早有解放性的突破,但不少作品依然根植于严谨的古典素描基础。

  • 标签: 素描艺术 绘画艺术 绘画创作 艺术风格 审美观念 表现技法
  • 简介:六年前,谭彦翘先生曾将平生治印所辑而成的印存八卷交付与我,嘱余择优而选之,意欲刊印。年逾眉寿的老人有此之托,却之不恭,又恐有遗珠之憾,乃反复拜观,遂编成《钝庵印概》印行,算是对谭先生印作先有所知。该集付梓之时,先生又命我作序文。作为晚生后学,岂敢置言于首,故撰跋尾,以作拜观记言。今值先生九十寿诞,复修拙文作为对谭氏书法篆刻艺术研究的引玉之砖。

  • 标签: 书法篆刻艺术 艺术研究 治印
  • 简介:这组少儿木刻版画作品出自鲁迅先生的家乡——浙江绍兴古月美术活动基地的孩童之手。作品单纯概括,大气坚韧.强力地;中击着我们的视觉.有着迫近人心的精神力量。鲁迅先生在《近代木刻选集》小引中说:“所谓创作底木刻者.不模仿,不复刻.作者捏向木.直刻下去……”可见,以代笔,放直干是创作木刻的本质。

  • 标签: 作品赏析 活动基地 浙江绍兴 木刻 鲁迅 少儿
  • 简介:12月,由《中国画画刊》编辑部策划、组织和编辑的《两面三——当下中国美术现象的多面剖析》一书在浙江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和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首届浙江文艺评论奖"中被授予"组织工作奖"。《两面三——当下中国美术现象的多面剖析》一书在2011—2013年度中国美术的当代问题与热门话题中选取了17个具有代表性的现象,约请中国美术文化前沿的11位学者从文化学、哲学、社会学、美术学、传播学、经济学……等各个角度与视野进行多面的深层剖析。

  • 标签: 文艺评论家 组织工作 美术现象 中国画 浙江省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