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多元文化时代使边缘文化领域对身份的敏感性合法化。本论文研究当代非裔美国作家莫森小说中身份意识与人物和地名的命名方式的关系,指出用典、反讽和启示等莫森用以命名的重要手段显示了强烈的非裔美国文化政治诉求,表现了非裔美国人对身份的渴望与对种族歧视的抗争。

  • 标签: 托妮·莫里森 命名 非裔美国文学 修辞 小说
  • 简介:细读则臣的小说,神秘的气息四处弥漫。小说中丰富的民间神秘文化是对传统志怪文化的接续,然而其神秘背后所透视出的对灵魂的焦灼、对现代人性的考问,却是明显溢出对所谓神仙鬼怪的猎奇或膜拜,本土文学资源背后是现代人的生存体验;设造迷宫,设置陌生人和省略空缺等形式形成的神秘主义叙事显示出对先锋小说采用的现代主义形式的借鉴,而其始终不忘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摹写与观照,又显现出对为神秘而神秘的尽情于语言和形式游戏的先锋主义的反拨。可以说,则臣的神秘主义叙事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学的题材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形式、意蕴,它既是对标榜为"现实主义"的日渐平庸化的、囿于琐屑日常生活的文学的抵抗,也是对于当下破碎了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的把握,是则臣所独有的对当下纯文学道路的探索。

  • 标签: 徐则臣小说 神秘主义 传统 现代
  • 简介:森早期三部小说的研究,大多从宏观的女性主义视角或回归黑人文化的角度出发谈及女性的主体建构,鲜有对作品中微观的女性的身体政治意识与主体建构关系的探讨,对三部作品的整体性剖析更是空缺。本文拟以作品中凸现的身体政治意识为切入点,通过分别聚焦三部小说的重要女性对各自身体的政治性解读,阐述黑人女性如何在强势白人文化的压迫下、在黑人种族内部男性至上主义的误区里迷失主体,如何在反抗和内省中找寻主体、在死亡的涅槃中重建女性主体。

  • 标签: 托妮·莫里森 身体政治 黑人女性 主体
  • 简介:<正>62岁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森(ToniMorrison)于1993年10月7日荣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也是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获奖的第八位女作家。莫森于1931年2月18日出生在俄亥俄州钢铁城市洛雷恩,原名夏洛·安东尼·伍尔夫(CholoeAnthonywofford),是一个佃农家庭四个孩子中的老二。1953年在霍华德大学获得文学学士,1955年在康奈尔大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托妮·莫里森 黑人女作家 美国黑人 伍尔夫 俄亥俄州
  • 简介:2012年5月,美国著名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褂丰托尼·英里森(ToniMorrison)的第十部长篇小说《家园》(Home)由美国兰登书屋辟旗下的克诺夫出版社在英国和加拿大同时出版发行。

  • 标签: 美国作家 《家园》 托尼 莫里森 简论 回家
  • 简介:托尼·莫森2003年发表的作品《爱》,对于我们认识其创作的近期发展,思考其创作的走向,都非常重要。通过分析这部作品的叙述时间、故事时间,我们可以看出莫森对历史的反思指向了黑人内部。本文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声音,指出多种声音之间的互相弥补、对应关系,正是作家身份认同策略的体现。由此,积极的黑人女性形象才得以建构,黑人女性主体意识才得以表达。

  • 标签: 托尼·莫里森 《爱》 叙述声音 女性主体意识
  • 简介:新文学后期海派以打、苏青、张爱玲为主要代表,他们以上海为主要背景,注重抒写其传奇性故事、悲怆底色下的传奇人物、传奇中蕴涵的时代基色等,其后期海派因传奇抒写而独树~帜,备受读者的喜爱和好评。本文探究其特征,以期寻求到后期海派对新文学的独特贡献。

  • 标签: 新文学 后期海派 传奇
  • 简介:再思,字德可,嘉兴人,因好食甘饴,故号甜斋。元代著名散曲作家。他的[双调·水仙子]《夜雨》一曲意境深远,属词、曲两属之调。简淡中将抑郁的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是氏散曲的代表作之一。

  • 标签: 散曲 作家 意境 元代 代表作 赏析
  • 简介:本文以被尊为"垮掉"的为对象,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狄安·莫亚蒂的研究,阐明了"垮掉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但屡遭忽视的方面,那就是:面对生存的悲剧性,人应该超越悲剧,去感知生命.

  • 标签: 《在路上》 主人公 小说 悲剧性 《圣经》 超越
  • 简介:<正>“哈莱姆文艺复兴”之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黑人作家逐渐厌倦了希腊、罗马神话和历史对自身创作的普遍性影响,转而更加倾向于采用那些植根在黑人经验特性基础上的、兼有基督教和社会性特点的神话和仪式。这些神话和仪式在黑人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存在,“任何社会都有许多情景的仪式,这些仪式通常是公认的。它们可能

  • 标签: 托妮·莫里森 哈莱姆文艺复兴 美国黑人作家 佩科 罗马神话 白人文化
  • 简介:托妮·莫瑞森的名著《所罗门之歌》中的飞翔主题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评论界和读者的浓厚兴趣。它反映了主人公奶娃在精神上的成长道路,同时还让人联想起会飞的黑人这一神话。从黑人神话的角度解读飞翔意象,我们能够看到这个意象对于新大陆的美国黑人民族的发展有着令人兴奋的实用价值。基于全人类想飞的共同愿望,飞翔意象又把《所罗门之歌》融入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中去,推动了对这本优秀作品的跨文化解读,提高了它的文学和文化价值。借助庄子的哲学思想,我们还能够回答奶娃到底能飞多高这个似乎无解的问题。

  • 标签: 托妮·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 神话 民族 意象
  • 简介:本文从《箴言诗》关于请坐礼仪的小故事人手,观察其中的文化交往形态,继而分析男主人公对非洲女奴的启蒙过程,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殖民者男性霸权话语。文章第二部分纵览这部中篇小说集的叙事结构,剖析以两性差异为支架的多重两极对照模式。文章第三部分以小说的开始及其虚构性为着眼点,分析小说中自然科学与文学这双重话语既交织又对抗的张力关系,阐明作品在凯勒晚期创作中的实验性质。

  • 标签: 戈特弗里德·凯勒 礼仪 箴言 婚姻
  • 简介:内容摘要荷尔德林的小说《许佩翁或希腊的隐士》在主题和人物设置上都体现了对立观。本文首先分析影响荷氏对立统一思想的精神史背景,然后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三组对立关系:1、主人公许佩翁与朋友阿拉邦德和恋人狄奥蒂玛之间对立的人物设置2、以《命运之歌》为代表的众神与人的对立关系;3、古希腊雅典人与现代德国人的对立关系。

  • 标签: 荷尔德林 许佩里翁 对立观 对立统一 人物的对立设置
  • 简介:<正>在论及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影响时,莫言将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称为“两座灼热的高炉”,这无意中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新时期作家在面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时,不是应对单一流派或某一作家,而是全息式地摄取养份。这样,西方历时百余年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在中国短短几年内被作家共时性分享了,并被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共融了。把莫言作为个案透析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即能窥见这种共融性特质。莫言的全部小说中,既有福克纳式的内心独白、梦境幻觉,又有马尔克斯式的象征、隐喻。丰厚的生活底蕴和非单一性的接受和吸纳,使莫言的创作显示出一种诡异多变的风格。在新时期作家中,借鉴与消融,达到浑然一体、运用自如的,莫言是做得较好的一位。

  • 标签: 福克纳 马尔克斯 西方现代主义 新时期文学 象征主义 《喧哗与骚动》
  • 简介:玛乔瑞·帕洛夫的《文文外之诗》描述20世纪诗学的演变,并追溯其与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共同演化。本文主要从在四个方面探讨帕洛夫所论述的20世纪的诗学:语言游戏、自发式写作、相对自由的形式、后现代性。帕洛夫不仅利用诗歌文本,而且还利用音乐、绘画、以及摄影等领域的作品来探讨20世纪的诗学观念。帕洛夫认为,20世纪的诗学最大成就在于开启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是《文文外之诗》的主要发展脉络。

  • 标签: 玛乔瑞·帕洛夫 《文里文外之诗》 20世纪诗学
  • 简介:在商业主义、拜金主义和自私精神张狂的时代,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判别界限不仅不分明了。而且还有颠倒的趋向。阅读王鼎钧的作品《故事套着故事》(刊《名作欣赏》2002年第二期,下文简称《故事》)和王延平先生的文章《不自量力的善行,逼出别人的恶来》(刊《名作欣赏》2002年第3期),

  • 标签: 《名作欣赏》 先生 商业主义 阅读 拜金主义 文章
  • 简介:美国埃默大学德教授的新著《巴赫金视域下的浪漫主义文学》立足于当下理论语境,综合运用巴赫金思想、尤其是他的哲学、美学、文学学与语言学思想,重新解读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对浪漫主义文学本体论、主体论、体裁论进行了独特的反思与创造性再建构。该书不但是具体运用巴赫金思想的一次有益尝试,而且丰富了浪漫主义文学研究方法论内涵,为“后理论时代”如何重审文学传统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 标签: 里德 《巴赫金视域下的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本体论 主体论 体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