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究"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和个性的关系。方法:采用SCL-90症状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量表(EPQ)对500名90后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维度与SCL-90症状各因子及EPQ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P〈0.01),消极情绪与SCL-90症状各因子和EPQ的精神质、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P〈0.01);SCL-90症状各因子与EPQ的精神质、神经质有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P〈0.01),与内外向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抑郁、偏执、恐怖、个性的内外向得分、神经质得分对主观幸福感的不同维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5;P〈0.01)。结论: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和个性密切相关,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不利于主观幸福感和积极个性养成,减少消极心理症状、养成积极个性品质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幸福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简介:目的:分析穴位按摩、泡脚及膳食护理预防脑卒中后便秘的可行性.方法: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选择在鄂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为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日常基础护理,观察组则应穴位按摩、泡脚及膳食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认知、情绪评分以及便秘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认知、情绪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便秘发生率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26.00%,P〈0.05.结论:脑卒中后采用穴位按摩、泡脚及膳食护理方式,可提升患者认知以及情绪水平,有效预防便秘发生,值得在临床范围内进行推广使用.
简介:在无线网络覆盖校园、智能手机普及应用的情况下,很多大学课堂出现了“后排就坐”现象,也有课堂出现“前排抢座”现象。本文以山东大学5个《初级会计学》课堂为实验场,采集一个学期学生座位选择与成绩等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座位选择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特征。结果是,越是向前就座的学生,学习成绩越高。班级规模、个人学习能力和主动性对座位与成绩之间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班级越大,座位与成绩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学生学习能力和主动性越强,座位与成绩之间的相关性会减弱。本文是我国第一篇采取自然实验方法实证检验大学座位选择与课程学习效果的论文,其研究结论对大学教师根据课堂规模和学生实际情况改进课堂管理、保障本科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国际国内高度关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传统硬件论、现代多元论、层次类别论、水平级差论、结果论、目标达成论等种种质量观,使得高等教育质量概念难以确定。高级专业人才、复合人才、创新人才、拔尖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及所有大学的主要功能与核心质量;此外,知识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也是现代大学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功能与根本质量。高等教育的根本质量就是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一目标的实现(狭义);高等教育系统内所有其他因素都是为了根本质量的实现而提供的保障,保障质量与根本质量合并为广义高等教育质量(广义)。该定义为进一步的大学分类、功能定位、质量标准体系的编制等,提供了清晰的逻辑依据和思维线路;也是当今中国对世界高等教育作出的一大理论贡献。
简介:为了解与IT行业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工作价值观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采用宁维卫初步修订过的中文版《职业价值观量表》,对苏州某本科高校IT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结论:一是,总体上来说,IT行业相关应届毕业生最为关注的工作价值观依次为人际关系、成就感、智力刺激;二是,男生比女生更为关注经济报酬和管理两个维度;三是,城乡因素对他们的工作价值观不产生任何影响;四是,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为关注工作的利他、成就感和管理三个维度;五是,学生党员比非学生党员更为关注工作中的成就感、管理和人际关系三个维度;六是,在校成绩差的学生相对其他学生群体对于社会地位和经济报酬的获得要求不高,成绩为中的学生群体较之优和差的学生群体更为关注工作的舒适性,成绩为良的学生群体较之差的学生群体也更加追求工作的舒适性。
简介:本研究以昆明最大的一个流动人口聚居区(F社区)中的预防流动青少年犯罪的社区服务为个案,探索如何从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出发,通过提升流动青少年的抗逆力,促进其正面成长,积极融入城市生活,减低违法犯罪的风险。通过实施行动研究,本研究发现流动青少年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缺乏社区公共服务;学校教育质量差;家庭支持不足,亲子关系不佳;人际关系不佳,同伴支持不足;缺乏自尊与自信等问题。通过开展以抗逆力建设为核心的生命教育、职业生涯辅导、家庭、学校和社区文化建设等社会工作服务,能有效改善流动青少年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减低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本研究还认为,在流动人口社区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促进青少年与环境的正向互动是预防犯罪的前提;发挥青少年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预防犯罪的重点;唤起偏差行为青少年的“耻感”,是预防其落入犯罪深渊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