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基于2015年全国博士论文抽检材料,对学科文化与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标准这一命题展开研究,得出如下三点主要结论:其一,在学科文化各异的学科中,同行专家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标准评价呈现明显差异,哲学、社会学倾向于将学位论文视为一种带有学术训练性质的学业评价,物理学则将学位论文视为一种强调原创性的学术评价。其二,从一致度看,与软学科相比,硬学科中同行专家对学位论文创新标准界定的一致性和共识度明显更高;从严松度看,同行专家对创新性的评价尺度在硬学科中较为严格而在软学科中则相对宽松。其三,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具有涵盖"规范性底线"和"创新性底线"在内的双重底线,但底线保障程度与学科文化呈现相关性。
简介:藏区社会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却依然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这促使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现代性与宗教变迁之间的多元动态关系。与此同时,在重新把握藏区社会传统结构的基础之上,对"藏传佛教世俗化"这一命题作出符合文化本位的阐释。如果马克思·韦伯过去在定义资本主义精神及其现代性时,肯定新教伦理之重要性的结论是正确的,那么基于宗教社会学的一般理论,宗教文明秩序下的社会现代化路径,至少其内生性的改变也需要从宗教伦理观当中找寻答案。通过深刻揭示马克思·韦伯的宗教社会学遗产,旨在说明藏区现代化与藏传佛教世俗化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此亦可进一步运用"自我观照"的叙述模式,并就如何化解藏区现代化之困,阐明其神学变革的意义和方向。
简介:【摘要】职业倦怠普遍存在于各种服务行业中,中职班主任也是一个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群体。本文尝试从教育社会学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视角分析中职班主任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并对如何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简介:高等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担负着探索、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大使命。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把握应从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和流哭出发,认识到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的文化特性、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对国家利益、国家政权的重大影响。通过回归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认识论和实践论,厘清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物质性和社会性。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学的视角着重分析高校场域及其权力关系网络的特点和规律,由于高校场域独有的学术环境和学术资源,使得教师在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过程中,用知性认同取代了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从而产生师生之间关于“话语信任”的紧张关系,由此形成的“话语真空”正逐步被学生中的话语强势群体及学生家长所占据。消除“话语信任”的紧张关系,要求我们深入分析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质与运作,在超越知性认同的基础上,从学生内心深处引起价值共鸣,通过知、情、意、行的统一,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话语建构。
简介:摘要在21世纪的今天,人文素养作为当代人才必不可少的品德,在人品塑造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人文素养不仅关注着人的生存和发展,还关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科学和道德品质,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说明人文素养的内在涵义的基础之上,通过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人文素养培养中存在的一些有利条件,来思考人文素养培养的一系列有效策略。
简介:摘要: 学生综合素养的塑造必须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塑造,必须大家共同努力,密切配合,互相支持,产生全社会综合性教育的能量。现阶段,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给班级管理之间的交流和融洽增添了很大的便捷。文中尝试探索信息科技环境下社会协作教育体制的思路,为当代教育改革创新的高速发展给予有好处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