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第2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三北"造林记》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激起正能量。解读其突破常规、融合创新之策略,对探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作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具有一定的启发、借鉴价值。在叙事策略上,其紧密联系"当下中国"题材,关注"普通人"的人性正能量;综合运用多重主线结构材料,让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和精神张力得以自然展开;注重描绘高清晰度的现场素材,拉近受众与故事情境的距离。在传播策略上,其通过行进式报道实现时效同步化;通过网络专题实现内容立体化;通过多媒体出版物实现影响延伸化。但其中也存在"新闻抒情"话语偏多、可视化水平不高等问题。研究者认为,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工作者应避免代受众立言、代受众抒情,防止"新闻抒情"话语喧宾夺主;新闻工作者须增强信息可视化的呈现能力,全力提升新闻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简介:江泽民和李瑞环同志在全国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中,都强调了提高新闻宣传水平和效果的问题。江泽民同志说:“把报纸、广播、电视办得有吸引力、感染力,使读者、听众、观众爱读、爱听、爱看。”李瑞环同志讲:“如果不下工夫提高宣传艺术,不增强新闻对人们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就是一句空话。”这两篇重要讲话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新闻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对新闻宣传效果的重要作用。我们应以满腔的热情对待自己的读者、听众和观众,同人民群众多多奉献精神佳品。新闻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是新闻作品本身作用于受众的三种不同性质的力量。说服力给
简介:创办初期的《循环日报》,其版面设置并不固定。一是临时性的栏目设置较多,二是与同期香港其它华文报纸相比,明显偏重新闻版面。1875年以后,《循环日报》版面才基本固定在"选录京报"、"羊城新闻"和"中外新闻"等栏目,且新闻版面整体上相对缩小,由初期的新闻版面约占总版面的45%左右下降至30%左右。较为强烈的正统意识以及比较重视新闻和言论是《循环日报》在版面设置上有别于同期其它香港诸华文报纸的两个主要特征。不过,从版面总体来看,《循环日报》主要还是一份以刊登各类告白为主的报纸,因此,以往人们通常认为《循环日报》以政论为主的看法不太确切。《循环日报》之版面设置基本沿袭了《香港中外新报》所创立的"香港版"模式,但同时也受到以上海《申报》为主要代表的"上海版"模式的影响。《循环日报》在"中外新闻"栏内首置"论说"、并大体维持每天1篇"论说"的做法,主要是吸取和借鉴上海《申报》的结果,并非《循环日报》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