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文章采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政府补贴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这一影响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政府补贴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显著的负面效应,在消除变量内生性和对不同产业进行分类检验时,这一结论依然稳健。文章在剖析政府补贴影响企业生产率的机制时发现:第一,政府补贴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容易使企业形成政策依赖,转移其参与市场竞争的注意力;第二,虽然创新绩效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但创新绩效并未能成为政府补贴与企业生产率之间一个有效的中介变量,补贴资源在研发部门和生产部门的不合理分配,使得新兴产业的规模扩张具有粗放型特征,并非以生产率提升为基础。因此,以政府补贴促进新兴产业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实践值得反思。
简介:摘要:本文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理念,结合《智能财税基础》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从打造“智能财税”“岗课赛证”双向循环融通体系、重构课程内容、打造互动学习平台,创建线上线下教学新模式以及以BOPPPS混合式教学模型赋能“岗课赛证”在线课程体系的实施、形成“同研-共建-互联”三位一体的高质量教学团队等五个方面,深度探究适合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的方法,并创建实施途径。随后分析《智能财税基础》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的价值,在结语提出展望,未来要更加注重在线精品课程的数字化、信息化及国际化,实现“执教出海”,促成优质教育资源主动由“请进来”转向“走出去”,以期为职业院校在线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借鉴,从而推动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与升级。
简介:地方政府竞争引致的财政支出结构倾斜问题日益凸显,不同种类的生产性支出对区域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有何差异?通过构建MinDS-Luenberger指数测度中国20391家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基于空间Durbin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从区域企业整体视角来看,地方政府加大教育支出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从而改善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不同区域的财政教育支出具有负向空间交互影响;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和科技支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效应并不明显;对外开放与产业高级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正向影响,而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关系;所有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尚不明显。
简介:制造业依然有进一步向城市集聚的趋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在什么条件下集聚才能避免拥挤效应,从而有效地提高集聚效应,对此,现有文献尚未作出很好的解释.对不同空间尺度下生产性服务业的溢出效应,可使用中国22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分析.与已有文献普遍认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提升制造业生产率不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在不同空间单元表现不同,在全市范围表现为显著的集聚效应,每平方公里增加100个生产性服务就业人口,企业的平均生产率提升19.52%;在市辖区表现为显著的拥挤效应,每平方公里增加100个生产性服务就业人口,企业的平均生产率下降19.87%.这表明只有与集聚区保持适度的距离才能更好地发挥集聚效应.通过分析不同规模城市发现,集聚效应只显著发生在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聚的大城市,说明生产性服务业要集聚到一定程度才显著发挥外溢作用.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地级市政府宜提高辖市辖县与辖区之间的交通便利性,辖市辖县专业发展制造业,以接受市辖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
简介: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较为关注的问题。随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具有技术、知识密集特征的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动力。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我国31个省级地区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将高技术产业集聚细分为三类指标,从线性和非线性角度研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技术产业集聚专业化外部性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呈现倒“U”形的二次关系,其中,广东省高技术产业集聚专业化的正向效应最接近最大值,其次是上海市、江苏省和天津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多样化和市场竞争性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呈现“U”形关系。
简介:依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一国经济追赶伴随的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相对增长”会派生本币实际汇率升值趋势。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可贸易与不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各自增长、相对增长、国际比较增长等指标进行系统估测,发现上述结构性生产率指标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存在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推论一致的经验证据;利用人均或劳均产出等总量性生产率指标检验这一理论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解释力,则存在理论假说变量与度量指标选择不兼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