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梳理冷战时期中国国防社会动员的脉络,有必要从人的生存状态和行为入手,把握整个国家国防社会动员的架构。冷战时期与国防有关的社会动员能激起民众的崇高感,是连接个人与国家的纽带,这种参与和支持有时远远超越社会的人际网络,个人不但自愿牺牲自己,而且有时牺牲亲朋也在所不惜,政党和国家通过社会动员的方式,也在加固自身的社会基础。"苦难—感恩—激情"是动员的微观逻辑,民众的情感、认知和判断已经完全被当时的政治氛围所淹没,终结苦难情愫、战胜仇恨对象都是动员激情的源泉。冷战期间主要应对外部危机,容易调动民众的爱国情绪,动员的阻力小,动员活动也相对容易展开。研究冷战时期的国防社会动员也具有现代启示意义。
简介:本文首先从"军事文化"概念的定义分析入手,为军事文化研究确立了可供操作的前提.从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普遍性出发,引出春秋战国与当代世界的国际关系性质的比较分析,得出两者在国际政治方面的五个共同特征,进而指出:先秦诸子军事文化观念与当今体现在国际政治领域的西方军事文化观念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西方国家以"人权高于主权"进行军事干预,为自己的霸权主义服务,与春秋战国时期以"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为借口的"假仁以霸"情形完全一致.国际反霸权主义的思想同孟子的反霸权思想本质上相同.作者认为:由于最初的地理原因,"封闭型文明"比"开放型文明"更早完成"暴力建立秩序"的历史过程,因而也就较早地出现制约暴力的和平主义因素.中国古代属于"封闭型大河流域灌溉型农业文明",因而较早地产生了具有浓厚人道主义关怀与和平主义倾向的军事思想,而渗透着东方古典人道关怀与和平主义的"慎战"、"不战而胜"等战争观念为当代西方所接纳和推崇,表明西方文明正在摆脱与生俱来的崇尚暴力的传统,在战争观的进步上,正在接近中国古典文明时期的水平.究其原因,在于春秋战国的社会与当代国际社会某些性质相似.作者认为这一现象既可以看成西方文明或当代世界文明已经在军事文化观念上开始汲取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养料,主要是儒家文明的传统资源;同时也可看作具有古典人道主义与和平主义倾向的中国传统军事文化观念在当代的复兴.
简介:2014年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的成果比较丰富,仅公开发表的论文资料就达到2000余篇,其中关于中日甲午战争史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的深入广泛研讨尤其值得关注。经过细致披拣和反复筛选,收入434篇辑为此索引。所选篇目涉及军地报刊108种,另有博士学位论文3篇、硕士学位论文14篇(分别来自7所大学或科研机构);作者共486人(含6名口述者、7名国外作者、7个单位署名),基本反映了2014年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的概貌和主要成果。根据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的内容和特点,分为总论、战争与军事行动、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军事科技与武器装备、军事思想与军事学术、军事人物7个类别,每类之下大致按历史分期以及概述、专题、资料与书评的顺序分类;军事人物按先群体后个人的顺序,其中个人部分在主要历史分期下以拼音排序;同一类之下,均按发表时间排序(以刊物实际出版日期为准),以便研究者检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