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80 个结果
  • 简介:拉萨“3·14”事件引发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持续的舆论冲突。这种冲突根源于文明的误解、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历史观的差异,并被国家利益分歧和西方新闻媒体的炒做所激化,以新闻舆论和社会舆论交锋的多种途径和渠道释放出来。现阶段,要深刻认识到国际舆论冲突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明确国内、国际舆论在西藏问题上的建设性和牵制性.并为随时化解国际舆论危机做好思想准备。

  • 标签: “3·14”事件 “西藏问题” 国际舆论 冲突
  • 简介:地方政府规章是行政执法的重要依据,但不少规章与法律法规等上位法规范存在冲突,明显违背了法律优先原则,这折射出地方立法对立法本意判断与理解的差距。以地方规章中有关行政处罚听证范围的规定为考察对象,辨明立法本意、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思考规范冲突的解决之道,是完善法律统一执行问题的重要思路。

  • 标签: 地方政府规章 立法本意 规范冲突 行政处罚听证范围
  • 简介:作为处于三个不同发展梯次的国家,中、朝、韩三边经济合作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以发展中、朝、韩三边经济合作来推动半岛政治稳定和东北亚安全,是目前国际形势下半岛政治进程累积善意、扩大共识的可行方案。在未来,发展多元形式、多层面的三边经贸合作会为半岛政治进程注入新的利益驱动。但目前三边经贸合作需慎重考虑政治因素之影响:第一,朝韩双方对于推进政治和解的意愿以及双方会在多大程度上看重双边关系的利益驱动;第二,朝美关系、韩美关系以及中朝关系等外在体系结构约束,会为中、朝、韩三边经贸合作预留多大空间和提供多大动力;第三,三边经济合作的利益分配格局是否会为三方所满意,相对获益考虑是否会迟滞体系合作进程。概言之,中、朝、韩三边经济合作是一项需要持续推进的合作进程,这项进程在当前尚看不到合作的具体成效,但维持这样一项进程有助于各方维系合作意愿、累积共识、弱化敌意并不断扩大合作的领域和范围。

  • 标签: 中国 朝鲜 韩国 重返亚太战备 制度动力 地区安全
  • 简介:社区购买服务是一个多方主体互动博弈、合力推进的协同治理过程,购买者、承接者和使用者这三类主体在互动过程中确定服务需求、达成合作意向、形成服务对接,完成社区购买服务工作。通过对北京市社区购买服务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由于主体利益诉求不同,各类主体在互动博弈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矛盾。为有效破解矛盾,文章提出,各类主体应秉承协同治理的精神,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构建互通机制,形成交集共识,从而实现社区购买服务的良性发展和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提升。

  • 标签: 社区购买服务 主体冲突 矛盾破解 北京市
  • 简介:桂林,临桂湿地文化属自然文化。自然文化是非物质文化的一种。利用好、发展好自然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对特定自然文化现象的内涵进行顺应时代要求的规定有利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利用好自然文化对文明冲突的化解,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 标签: 临桂湿地 自然文化 文明冲突
  • 简介:当今世界上大多数武装冲突实际上都是非国际性的。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的人道保护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尽管如今人们对国际人道法适用于非国际性武装冲突没有什么争议,但在适用的法律渊源与人道规则、适用条件、适用对象、战争罪,以及执行与遵守和国际人道法是否应该向统一方向发展等方面争议比较大,迫切需要深入研究。

  • 标签: 非国际性武装冲突 国际人道法 争议问题
  • 简介:从几何意义上说,如果某一个宪法权利具有界限,那么这个界限的起点,正是对该权利保障的终点。知情权与隐私权作为法律所确认和维护的两项基本权利,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证角度考察,都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在调和冲突时既不应先验地偏重保护任何一方,也不能机械地划定二者的界限。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实情况,通过在民法规范中设置一般条款来实现对宪法性权利的转介功能;而裁判者在适用规范时,需要采用实质判断的方法对冲突双方进行利益衡量。

  • 标签: 权利冲突 利益协调 宪法性权利
  • 简介:人力组织和动员工作是战争支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解放区在支前人力工作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中,通过建立完备的支前领导体系和组织机构以加强支前的组织领导,强化对干部群众及民夫的支前教育与政治动员,掌握各地实际出夫能力以适度合理地调拨与使用民力,制定合理的支前政策以实现群众利益的平衡及解决支前中的矛盾与问题,为党的基层群众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 标签: 人力工作 民夫 思想动员 利益平衡
  • 简介:地方政府行为对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影响重大。由于地方政府官员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人"特性,及现有行政行为监督与绩效考核评估滞后于发展需求的客观影响,使地方政府行为失范,偏重城镇化而弱化新农村建设。突出表现在主观行为意识偏重、资源配置偏重、城乡规划与管理偏重等方面。基于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发展目标,采取主观行为意识纠偏、统筹区地总体规划与城乡综合管理、搭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资源配置与共享平台、构建复合型绩效评估体系等措施,将能有效避免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矛盾与冲突

  • 标签: 城镇化 新农村建设 地方政府行为 经济人 耦合发展
  • 简介:当前农民群体与基层政府间的局部冲突主要围绕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分配而展开的,冲突的根源是传统的制度安排与当代利益主体充分分化之间的矛盾,目前的解决策略有理论准备的不足和具体措施的不足,解决冲突的根本是要消除产生冲突的体制性障碍,并构建解决冲突的长效机制。

  • 标签: 基层政府 农民群体 群体冲突 冲突解决机制 协商-妥协机制
  • 简介:马克思对人的理解的深刻之处在于,他能够从人的最根本的活动——实践活动出发,将人的本质理解为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这样他既与唯心主义的教育观划清了界限,也与形而上学的对人的理解划清了界限。在人的生成过程中,马克思强调了人的个性发展与环境改变的辩证关系,论述了人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化发展的对立统一,并且深刻地阐明了人的个性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虽然马克思的理论已经产生了一百五十多年,但是马克思的实践入本学思想对人的理解仍然是深刻的。因此,其对于探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与入的个性化发展之间的内在冲突的解决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 标签: 人的个性化发展 教育体制 改革
  • 简介:目前我国的涉环保项目建设中邻避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公众的反对中此类环保项目或是被搁置或是被迁址。然而此类项目的建设是必需的,不是建在这家的后院就是建在那家的后院,关键是寻找到有效的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方式化解公众的不满。

  • 标签: 涉环保项目 邻避效应 邻避冲突 化解路径
  • 简介:人际交往中的三大认知障碍──试析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哲东青年期是一个最渴望交往、最需要理解和友谊的时期。对于远离家庭,在校学习、生活的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显得特别重要,这不仅是他们正常学习、生活的基本保证,丰富大学生活的重要前提,更...

  • 标签: 人际交往 认知障碍 大学生 学生身心健康 自我关注 认知方式
  • 简介:1980年代中国生育政策之所以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学议题,一方面是它关涉国家为了达到既定的经济和人口目标,对民众生育子女的数量实行了严格限制;另一方面受传统生育文化以及当时较落后的社会经济、较欠缺的社会保障背景等多重作用,民众对生育子女数量的意愿和要求超出了国家对生育子女数量的限制。通过对1980年代国家为了满足民众适当的生育意愿对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最后制定出国家和民众都较满意的生育政策这一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关乎冲突双方现实利益面前,冲突双方是有可能寻求现实利益上的妥协,实现国家政策与民众意愿两者利益的最大化,最终实现双赢的。

  • 标签: 国家政策 民众意愿 生育政策
  • 简介:基于明茨伯格的组织结构理论,现有的高校团组织结构倾向于机械型官僚组织结构。本文从结构视角和权术视角探寻,随着组织战略与目标、环境、信息技术等因素的变化,高校团组织结构面临重构,适宜采用“扁平式的事业部制结构”。

  • 标签: 团组织结构 明茨伯格 结构视角 权力视角
  • 简介:为了解释土地冲突在现有治理结构下是如何构建的,采用田野调查和案例研究法,探讨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冲突的演变过程和治理机制的构建。研究发现,在经济领域,由于权力边界与市场边界不清,行政科层的推动机制取代了城镇化的市场内生动力机制,地方政府攫取了土地租金的绝大部分,城镇发展的成本被转嫁到失地农民等弱势群体身上;在社会领域,通过行政权力嵌入到底层社会中,利用策略化的治理方式迫使农民接受既定的征地补偿标准,将土地冲突的压力传导到底层社会内部,形成刚性稳定的治理格局。最后,由于地方政府忽视了向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服务、养老保险等公共产品,使得失地农民逐渐贫困化、边缘化,导致土地冲突加速积累和酝酿,最终演化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风险。土地冲突演变机制的归纳和总结,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土地冲突治理机制的建构路径。

  • 标签: 政府主导 权力边界 策略化治理 土地冲突
  • 简介: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它对当今社会特别是对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冲突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与当代中国社会冲突的客观性问题;二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当代中国社会冲突的根源问题;三是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与当代中国社会冲突的处理问题;四是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与当代中国社会冲突的反思问题。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当代中国社会矛盾,更好地处理当代中国社会冲突,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和谐。

  • 标签: 毛泽东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当代中国社会冲突 现实意义
  • 简介:在社会抗争理论中,相对剥夺感与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资源动员能力分别成为了社会抗争发生的两个相对独立的解释变量。但在现实中,这两类变量往往是共同发生作用。因此有必要综合这两变量来探究抗争的发生。在H镇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中,群体与特定对象在政策标准上的差异比较导致了强烈的利益诉求,并且,通过具有结构化特征的群体中的人际交往行动,抗争的动员得以实现。通过社会关系网络的中介作用,相对剥夺塑造过程与资源动员过程表现出了相互间的影响作用。从其内在机理来看,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个体对相对剥夺感的认知的演化体现出了资源动员对个体相对剥夺感的塑造能力,而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草根动员"模式下,相对剥夺的塑造加固了社会关系网络,进而更进一步提升了资源动员能力,由此表现出其相互间的耦合作用。本文是在多重视角下,针对社会抗争的发生及发展所做的一次分析探索。

  • 标签: 相对剥夺感 社会关系网络 社会抗争
  • 简介:通过对“80后”农民工集体和“80后”大学生集体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沦他们中的哪一部分,都把未来的发展锁定在一些资源富集的大城市——这里社会资源丰富,特别是社会稀缺资源高度聚集。根据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等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持续不断地把人们区分为拥有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并在他们之间不平等地分配财富、权利和声望。

  • 标签: “80后” 农民工 社会分层理论 大学生 新生代 现状
  • 简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但在价值观多样多元的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基于对立统一的哲学思维,把凝聚和扩大社会价值观共识,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核心共识价值观作为心要环节和重要任务,尤其是要把沟通和斗争的方法作为形成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识的基本方法,并注重沟通和斗争的原则和策略,善于运用公共交流平台对不同价值观进行剖析、让多种价值观进行公开对话。

  • 标签: 价值观 共识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路径 沟通与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