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1引言随着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自动气象站、L波段与全球定位系统探空站、闪电定位仪和气象卫星等综合观测系统的建设完善以及我省新的通信业务流程的建立应用,气象信息网络传输业务不断发生变化,气象资料时效要求越来越高,如雷达产品,自动站等资料的时效在6分钟,10分钟之内,省台作为全省的气象信息网络传输中心,必须能够承担全省天气气候监测网获得的大量气象信息和经各地市台站加工的各类气象产品的实时和非实时收集和交换,以满足各级气象部门的业务服务需求。为了保证气象信息和产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必须加强实时监控,建立通信业务的实时监控系统,及时显示省级资料的接收和发送情况,地市台站可以快速地查询所发资料是否已经及时上传,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证了地市级气象资料的传输时效达到要求,比传统的调用回执的方法要方便多了。

  • 标签: 实时监控系统 WEB方式 气象信息网络 多普勒天气雷达 自动气象站 文件
  • 简介:利用1958~2014年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客观分析海气通量项目(OAFlux)的月平均潜热通量和相关气象要素数据,以及NCEP/NCAR再分析表面气压数据,通过Trend-EOF分析方法,本文研究了西太平洋—南海地区潜热通量的长期变化趋势。发现西太平洋—南海地区潜热通量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其中冬季上升趋势最强。冬季潜热通量趋势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特别是在南海地区,南海北部为上升趋势而南部为下降趋势。南海北部以及菲律宾海地区冬季潜热通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海气比湿差的增大,而南海南部潜热通量呈下降趋势,在东侧主要原因是风速减小,在西侧主要原因是海气比湿差减小。南海潜热通量长期趋势的南北差异是风速和海气比湿差的共同作用造成的。另外,研究发现风速变化趋势受到局地环流变化的影响,在表面气压下降中心线以北地区为上升趋势,在其以南为下降趋势,而海气比湿差的变化趋势则主要取决于海表温度的变化趋势。

  • 标签: 南北差异 潜热通量 长期趋势 南海
  • 简介: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公益事业,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气象事业的主体,气象部门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不可缺少的科技基础部门,防灾减灾不可缺少的依托支撑部门,开展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服务保障部门。十七届五中全会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气象部门面临两大任务。其一是围绕国家的转变战略,如何做好气象工作。

  • 标签: 公益事业 法制 科技基础 气象事业 气象部门 组成部分
  • 简介:本文选用1992~1996年内蒙古西部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记录及相应的天气气候资料,分别从增雨作业方式和作业效果两方面,对飞机人工增雨进行了较完整的分析和探讨。1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方式1.1安—26飞机增雨作业方式1.1.1直线式飞行作业:飞机在作业区上空...

  • 标签: 飞机 人工增雨作业方式 效果检验
  • 简介:利用1986—2015年辽宁省60个气象站逐日降雨量观测资料和1986—2015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NationalCenterforAtmosphericResearch,NCEP/NCAR)逐月全球的再分析资料,对辽宁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区域划分及其分区分布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以划分为Ⅱ区、Ⅲ区、Ⅳ区、Ⅴ区共4个区,比《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中辽宁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多1个Ⅴ区,且相同分区对应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年平均降雨量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分区趋势具有一定指示作用,总暴雨量占总降雨量的比例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分区关系密切,辽宁省水汽输送的特征和地形地势是形成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区域分布差异的内在成因。

  • 标签: 海绵城市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设计降雨量 总暴雨量占总降雨量的比例
  • 简介:根据内蒙古地区海拔较高、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雷电活动能量大、雷击事故率较高的特点,深入分析了雷电传播的主要渠道及两起典型事故,并且针对当前部队通信台(站)普遍存在防雷设施简陋单一、整体性差,有雷击隐患的问题,提出了具体防范措施.

  • 标签: 通信台 内蒙古 海拔 地理环境 雷电活动 雷击事故
  • 简介:利用吉林通榆半干旱区农田站和退化草地站2008年的外场试验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蒸散和地表水分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年来看,尽管两个站点相距仅5km,但农田站的全年总蒸散量比代表自然土地覆盖状况的退化草地站高28.2mm;且生长季两种下垫面的蒸散量较为接近,差异主要发生在非生长季。同时,农田站的年水分收支总量为51.1mm,比退化草地站低35.6%。具体来说,生长季,两个站点的水分收支均有盈余;但在非生长季,退化草地站的水分收支仍有盈余,而农田站则处于水分亏损状态。这说明在半干旱区,代表人为土地利用状况的农田站面临着更大的水分供给压力,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会加剧该地区的干旱化趋势。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水分盈余并不代表地表的水分状况良好。从Prietley—Taylor系数来看,两个站点的Priestley-Taylor系数均远小于1.0,说明在半干旱区,由于表层土壤水分条件的限制,实际蒸散量远未达到平衡蒸散量,土壤面临着水分供给的压力。其可能的原因是,对半干旱区而言,尽管水分收支有盈余,但是由于土壤沙化严重,土壤孔隙度大,大气降水很容易下渗,并以地下水的形式存储起来,使得表层土壤水分供应反而不足。

  • 标签: 半干旱区 土地利用 蒸散 水分收支 Priestley-Taylor系数
  • 简介:基于1979~2014年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温度资料,依据温度递减率插值法,计算出北半球两类对流层顶(热带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频率数据。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两类对流层顶频率在季节变化上的差异,并讨论了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分布与高空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依据温度递减率插值法计算出的再分析两类对流层顶频率可以反映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季节变化特征:热带对流层顶全年频率高,冷、暖季节差异不明显;极地对流层顶盛夏频率极低,冷、暖季节差异明显。与极地对流层顶频率相比,青藏高原热带对流层顶频率的可信度更高。2)青藏高原和同纬度地区热带(极地)对流层顶频率在暖季增加(减少),在冷季减少(增加)。相比同纬度地区,青藏高原热带(极地)对流层顶频率在冬季偏少(多),其他季节偏多(少)。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等值线的梯度更大,表明青藏高原对流层顶更易断裂。3)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与高空温度关系密切。青藏高原对流层中上层(平流层下部)温度升高(降低),有利于青藏高原热带对流层顶频率增加,极地对流层顶频率减少,反之亦然。

  • 标签: 青藏高原 热带对流层顶 极地对流层顶 频率 季节变化 高空温度
  • 简介:同志们:今年是实现国务院3号文件确定的第一阶段奋斗目标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之年。这次全国气象局长工作研讨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深入落实胡锦涛总书记、

  • 标签: 气象现代化 局长 国光 科学发展观 经济发展 国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