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标: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肛肠科术后患者肛门疼痛缓解与排便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接受肛肠手术的110例患者的医疗记录。研究采取随机分组方法,55例接受常规护理,55例实施针对性护理方案,包括术后疼痛管理、排便指导及心理支持。结果:接受针对性护理的组别在术后疼痛缓解方面表现更为显著,显著缓解的患者比例达到了81.8%,而常规护理组的相应比例为45.5%。接受针对性护理的组别中,术后排便功能正常的患者例数较高,比例达到了85.5%,相较于常规护理组的54.5%显示出较大的优势(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能有效减轻肛肠科术后患者的肛门疼痛,并改善排便功能,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对性护理方案在缓解肛肠科患者术后的肛门疼痛、排便困难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方法:102例来肛肠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入选了我院本次的医学研究(起止时间分别为2022年1月和2023年12月),全部患者均有专属的数字编号,编号为奇者归属对照组(常规护理),编号为偶者被纳入观察组(针对性护理),组间观察指标分别为肛门疼痛及排便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的肛门疼痛程度较对照组佳(P<0.05),且术后排便用时均较短(P<0.05)。结论:肛肠科手术患者在针对性护理方案的科学干预下,术后肛门疼痛感较轻,且术后排便用时较短,临床干预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在痔疮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回顾本院在2023.12.01—2024.06.30日接治的痔疮手术患者临床信息,在获得家属同意后将其中50例纳入研究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n=25)与实验组(n=25),两个小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同时加上中医护理,在护理完成后,分析患者的排便功能。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针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胃肠蠕动评分与排便评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中医护理方案在混合痔术后患者的排便功能恢复中具有显著效果。与单纯应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术后胃肠蠕动及排便功能评分上均表现出更优的恢复情况。这表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中医护理干预能够更有效地改善痔疮术后患者的排便功能,加速术后康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镇痛方法对腹部手术后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腹部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B组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比较两组镇痛方法对术后排尿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对术后镇痛均取得满意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B组术后尿潴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A组32例,B组20例患者通过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及排尿功能训练能自行排尿。A组4例,B组12例患者通过诱导排尿或按摩热敷膀胱区也能自行排尿。A组4例,B组8例患者通过导尿解决排尿问题。结论PCIA与PCEA两种镇痛方法对术后镇痛效果均满意,B组比A组对术后排尿功能的影响明显要高,但通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均能很好地解决排尿问题。
简介:摘要肾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病最有效的方法,但移植术后并发排斥反应严重影响着受者预后,尤其是其导致的移植肾失功。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机制极其复杂,除经典HLA抗体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MHC-Ⅰ链相关基因A(MICA)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综述MICA介导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相关研究最新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在肛肠科术后缓解肛门疼痛及排便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总共选取110例患者作为研究案例。根据随机数字法的原则将110例患者划分到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采取常规术后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根据肛门疼痛及排便问题应用针对性护理措施。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肛门疼痛情况、排便状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疼痛情况相对于常规组而言存在明显优势,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排便用时、排便次数以及便秘发生率相对于常规组而言均存在显著差异,数据差异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对于常规组有明显优势,数据差异显著,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在肛肠科术后缓解肛门疼痛及排便的应用效果突出,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恢复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普及。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热奄包对肠镜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4年1月至2024年6月期间肠镜手术后遭遇肠胃功能障碍的患者共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均等划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应用中药热奄包治疗,对比应用系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胃肠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肠镜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采取中药热奄包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排便功能,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疼痛护理联合康复训练对肛肠病术后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本院90例肛肠病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疼痛护理联合康复训练方式。比较两组 患者术后肛门疼痛程度、排便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轻度疼痛和重度疼痛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1周内每次排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内排便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肛肠病术后患者进行疼痛护理联合康复训练可明显减轻其疼痛,改善排便状况,提高患者满意度。
简介:摘要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和治疗方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在不牺牲生存期的前提下实现了保留肛门的目的。但是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常出现排气排粪失禁、排粪频繁、排粪聚集和排粪急迫等功能障碍。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主要术式包括低位直肠前切除术(LAR)、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和结肠肛管吻合术(Parks术)等。低位直肠癌行LAR的患者术后重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的发生率高达84.6%。ISR术后排粪功能劣于LAR术,且ISR手术范围越大,术后功能更差。关于Parks术的排粪功能研究较少,目前证据显示,术后短期排粪功能劣于LAR,但是随着时间延长,功能可逐步恢复。结直肠外科医师尝试通过改变肠道重建方式改善患者术后排粪功能,但是目前证据表明,在LAR术中使用J型储袋或端侧吻合并未降低排粪障碍的发生率;ISR术中重建储袋也不能降低重度LARS的发生率。总而言之,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排粪功能的保护,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