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国民政府筹划台湾光复和接收台湾以及战后建设的过程中,台湾省党部,无论是光复前的国民党直属台湾党部,还是光复后的国民党台湾省党部,都不是主导机构。光复后台湾省党部的工作重心在台籍人士和台湾民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台籍精英的立场。国民政府对台籍精英参政热情重视不够,对其有关台湾光复与建设的种种主张未能认真研究,吸取其有益成分,从而合理地建构台湾光复后的秩序。光复后的台湾,本省人与外省人的隔阂日增,导致怨愤丛生,矛盾激化,形成了政局中的暗潮,最终在偶然事件的引爆下,导致了一场波及全台的混乱。

  • 标签: 直属台湾党部 台湾省党部 丘念台 林献堂
  • 简介:贝祖诒与《1948年援华法》关系密切。从当时的客观情况以及贝祖诒具有的条件而言,他是主持求援工作的最佳人选。贝祖诒一方面抓住美国的政治要求,表明国民党"改革"的决心,另一方面利用国会内外的亲国民党势力向国务院施加压力,推动美国采取积极的援华政策。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通过《1948年援华法》间接介入中国内战。贝祖诒虽为国民党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却依旧没能改变国民政府失败的宿命。

  • 标签: 贝祖诒 国民政府 美国援助 《1948年援华法》
  • 简介:比较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共两党货币发行的情况,国民党法币出台,结果只流通了十年;共产党用自己的信誉作担保发行人民币,成功树立国家货币体系的权威和政府信用,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并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国民经济,国家治理深入基层。比较发现,现代国家控制能力的下降在于货币发行主权的丧失,说明货币发行主权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基础。

  • 标签: 货币发行主权 国家治理能力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共产党 国民党
  • 简介: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曾采取强制手段对商会等民间社会团体进行整顿和改组,实施严格监督和控制。经过整理后,商会的力量的确有较大的削弱,但并非完全失去独立性,处于屈从政府意志的附属地位。“九·一八”事变后,上海市商会的民主抗日活动不仅超越了“在商言商”的信条,而且逾越了政府政策所许可的范围,与政府政策的导向形成鲜明的对比。上海市商会所发布的宣言通电从舆论上给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并迫使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政策。尽管商会的意志和要求屡屡遭致政府的抑制和漠视,但上海市商会为维护商人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采取的行动证明商会是一个具有明显独立人格的商人团体

  • 标签: “九·一八”事变 上海市商会 民主抗日 国民政府
  • 简介:西北马家军是清末、民国时期盘踞在中国西北的一支重要的军阀力量。西北马家军阀与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中央以中原大战为契机建立了关系,组成了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在这个松散的政治联盟下,蒋介石与马家军阀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集权与分权、控制与反控制、安抚与输诚、联合与利用的关系,矛盾与斗争一直贯穿于蒋马政治联盟的始终,双方之间有武力冲突,也有互相的支持与合作。由于双方对彼此都有一定的政治、军事方面的利用价值,并且都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对为其主要对手,反共是蒋马关系的纽带,所以,即使这个政治联盟充满了矛盾与斗争,有时甚至出现了危机,但是双方都希望维持这个政治联盟,并为此做了一系列的努力。

  • 标签: 南京国民政府 中国西北 中央政权 蒋介石 抗日战争前 军阀
  • 简介:抗战时期及战后初期国民政府始终坚持纺织工业的民营原则。战后物价狂涨、通货膨胀、工潮叠起等严重威胁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为平抑物价、救济失业、恢复生产力,国民政府决定接收原在华日本纱厂,筹设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本文认为成立中纺公司是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及补充国库的传统观点并不全面,战后纺织工业的起落与国民政府的棉业政策有密切关系。

  • 标签: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 纺织事业管理委员会 国营 民营 日伪纱厂
  • 简介:国民政府时期的司法院虽然在名义上是“最高司法机关”,但并不直接行使审判权,而是通过法令统一解释和判例变更制度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1936年的“五五宪草”一方面效仿美国的司法释宪模式,将宪法解释权赋予司法院,另一方面却预留了维持司法院体制的空间,并对宪法解释权的启动做了限制性规定。虽然最高法院和司法院的法令统一解释中有一些援引宪法性文件、认定行政命令违宪无效的宪法解释案例,但其宪法保障功能基本上仍处于休眠状态。

  • 标签: 国民政府 司法院 宪法解释 司法解释
  • 简介:1942年奉蒋介石手令,国民政府教育部、经济部、中央研究院、兵工署等筹备成立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以加强和推动战时国防科技研究以及相关人才储备。本组史料选自本馆所藏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反映了蒋介石指示相关机构发展完善国防科学运动以及充实储备工业科学人才等情。

  • 标签: 国防科学运动 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 蒋介石 教育部
  • 简介:在美国国内法学界的挫败与国民党当局外交关系危机的双向作用下,庞德满怀嫁接普通法于中国之雄心出任中国法律顾问。然将庞德改革作为孤立事件研究,无法准确把握庞德改革举措与其法学理论的内在逻辑同构性,且对改革文本的解读或与庞德本意相悖。因为,庞德在美国法卓异、普通法技术中立、法律进化理论、共济会信仰等理念引导下,试图将其认为的法律发展之最后阶段——普通法——移植到中国,实现对中国法的重塑。为实现转舵普通法的目标,庞德对中国法律体系的诸多公开评价为策略性曲解。通过对其法学理论的梳理、改革举措的剖析,可知其改革并非在欧陆法系框架内的闪转腾挪,而是通过挹注法律重述、司法制度、法学教育等美国法之要素,使法律改革后的中国成为一个普通法色彩日臻浓厚而欧陆法余韵渐稀的法域。

  • 标签: 庞德 法律改革 普通法卓异 大陆法系 司法中心主义
  • 简介:<正>抗日战争初期(1937.7~1938.10),国民政府在日军的大举进攻面前奉行了一种所谓“不屈服不扩大”方针。其具体表现就是一面在军事上顽强抵抗,一面又在外交上努力谋和。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的前辈和同行。一芦沟桥事变的爆发,使国民政府面临痛苦的抉择:抗战抑或妥协。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已经意识到了严重性质,决定选择前者,即不再屈服,准备抗战。但同时又

  • 标签: 国民党政府 蒋介石 日本政府 抗战初期 述评 中国政府
  • 简介: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为挽救农村危机,成立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总领全国农村建设,初步形成全国规模的政府领导的农村建设机构。农村复兴委员会为复兴全国农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我国农本位的国家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由于政治腐败及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国民政府的农村复兴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 标签: 南京国民政府 农村复兴委员会 农村建设 挽救农村 农村经济
  • 简介:20世纪20、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以法律形式将乡村自治确定为国家政治制度。由于国民政府以“行政控制”为实践路径,严重背离了地方自治的制度精神,导致政府与农村社会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与有效合作。农村社会的排拒使“乡村自治”制度最终在多数地方流于形式。

  • 标签: 国家政权建设 地方自治 南京国民政府 乡村自治
  • 简介: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领导的抗战引起中外各界广泛关注,而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把不抵抗和向国联申诉作为处理中日冲突的基本政策,《中央日报》作为国民党机关报,其对马部抗战的态度是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演变的缩影。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中央日报》对马部抗战的报道来透视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走向及在新闻舆论的引导和抗战动员宣传方面的策略和作用。

  • 标签: 《中央日报》 马占山抗战 不抵抗政策 申诉外交政策
  • 简介: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

  • 标签: 国民政府 历史作用 台湾问题
  • 简介:察隅是我国的固有领土,雍正初年清政府将察隅等地划归西藏地方政府(噶厦)管辖。光绪末年,清政府将察隅置于直接统治之下,设立县治,委任官员,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有效统治。民国初年,受政局变动等影响,噶厦重新控制察隅等地。其问,英殖民者玩弄阴谋手段,炮制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企图侵占我察隅等地。本文从军统局巴安组的建立及调查入手,论证了中央政府及西藏地方政府对察隅等地统治的沿革后,阐述了英殖民者企图侵占我土地的卑鄙伎俩,揭露了20世纪40年代殖民者对察隅的侵占行径,分析了国民政府反对侵占的言行及困难所在。

  • 标签: 国民政府 殖民者 军统局 西藏地方政府 “麦克马洪线” 藏区
  • 简介:抗日战争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决战,在浴血奋战中产生了大量伤残军人。妥善安抚这些伤残军人及家属是当时重要的政治、社会问题。国民政府在经济困窘,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扩大了教养院的规模,强化了其“管、教、养、安置”的功能,伤残军人抚恤呈现出由恤金抚恤向服务抚恤侧重,物质抚恤与精神抚恤结合的态势。这种抚恤方式虽然节约了开支,保障了部分残废军人的利益,但囿于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效果有限。

  • 标签: 服务型抚恤抗日战争伤残军人教养院
  • 简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设置洛阳进修班作为收容沦陷区失学青年的机构之一。洛阳进修班存续期间,共收容了万名以上沦陷区失学青年。洛阳进修班的设置解决了这些失学青年的迫切问题,并为国家培养了后备人才。

  • 标签: 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 失学青年 洛阳进修班
  • 简介: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应对时局,调整经济行政机构。成立了经济部,翁文灏担任部长。抗战相持阶段,国府经济行政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诸多事权从经济部剥离。翁文灏为经济部调整改革作出了贡献。调整改革受到诸多制约:一是人事关系复杂,蒋介石对改革求治甚急;二是经济部与四联总处、行政院经济会议等机构事权冲突严重;三是以翁文灏为首的专家政治处于派系政治的围困之中。

  • 标签: 翁文灏 抗日战争 经济行政 机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