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IRTI)对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ID)患者针药结合治疗临床疗效进行客观量化评估。方法 将气滞血瘀型Sequelae of PID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结果 IRTI通过可视化的观察体表经络穴位的变化,反应中医寒热虚实等热点,指导针灸中药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并且为患病时相关经络穴位可能产生病理改变提供有迹可循的证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HFMEA在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风险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科室成立HFMEA团队,以“发热门诊风险防控”为活动主题,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发热门诊风险防控的失效原因进行调查分析,计算风险指数,制定失效模式调查评价表,拟定改进计划,实施并评估效果。结果:开展HFMEA活动后,我科发热门诊潜在失效原因均得到改善,科室、医院的影响力均有所提升。结论:应用HFMEA质量管理工具能发现能够避免和减少发热门诊风险防控中的潜在失效模式,形成过程控制计划,从而预防失效模式的产生,规范接诊流程,减少院内感染,提高感控意识,优化医院管理,保障患者安全,科室、医院的影响力均有所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感染药物在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应用情况。方法:文章研究人员选取时间2021年1月到2022年2月,共选取研究患者148人,患儿研究信息均源自儿科门诊病例系统,收集该年度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的详细资料,分析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研究共有148例小儿呼吸道感染疾病处方,使用的抗感染药物共8中,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阿洛西林,占比37.16%,使用率最低的为青霉素,占比5.41%;研究中小儿常见呼吸道感染疾病共6种,其中联合用药超三种以上的疾病种类为支气管炎、气管炎和肺炎。结论:在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抗感染药物两联疗法较为多见,临床上普遍存在“经验用药”现象,病原菌培养没有完全普及,需要临床充分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分析全科医生模式治疗社区老年慢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采取全科医生模式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血压指标、血糖指标以及心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为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全科医生模式治疗,患者的血糖、血压和心率都得到明显的改善,老年人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更高,因此对慢性病症状的改善有积极效果,全科医生模式治疗在社会治疗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性疾病(IPD)所致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嘉兴市第二医院收治的IPD所致的脓毒性休克患儿4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以及预后情况。结果42例患儿中,年龄为1.3(0.75,4.15)岁。第二代儿童死亡分析指数(PIM-2)为(23.38±9.26)分。感染部位主要为血液和颅内。18例对青霉素敏感,20例对头孢吡肟敏感,22例对头孢噻肟敏感,20例对美罗培南敏感,对万古霉素以及利奈唑胺均敏感。42例患儿病死率为61.90%(26/42)。死亡组患儿PIM-2[(37.17±10.58)分比(0.92±0.39)分,t=17.45,P < 0.001]以及颅内高压危象率(69.23%比25.03%,χ2=7.77,P=0.005)显著高于存活组,胸腔感染率显著低于存活组(7.69%比50.00%)(P < 0.05)。结论IPD所致脓毒性休克患儿多以小年龄为主,且感染部位以颅内和血流最为常见,同时对于头孢类药物以及青霉素耐药率高,颅内高压危象致死率高,应尽早识别和治疗。
简介:摘要2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2s)是一种新型固有免疫细胞,ILC2s与T细胞类似,可以分泌Th2型细胞因子,并启动、维持2型免疫反应,因此又被称为介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间的跨界免疫细胞。近年来随着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的暴发,病原病毒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医疗卫生领域的难题。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案一直是研究者讨论的热点问题。ILC2s作为先天固有淋巴细胞家族的一员,可以参与2型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并且还能够激活免疫活性,在组织损伤修复以及机体防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病毒攻击人体过程中,ILC2s能够参与免疫反应,在病毒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围绕ILC2s在病毒侵染机体过程所起到的防御性作用进行综述,为阐述ILC2s在病毒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神经病学领域的一大类疾病,兼具高致残性及高复杂性的特点。然而,这类疾病在全国范围内的发病率,即每年有多少新发病例这一基本问题,目前仍是空白。国家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QMS)为罕见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数据,HQMS信息获取的系统性、准确性和同质性为罕见病发病率的调查提供了独特的优势。目前基于HQMS的我国主要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研究已经完成并且陆续发表。文中以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重症肌无力作为这类疾病的代表,结合临床实践与最新流行病学进展进行综述。发病率的调查有助于推断出这类疾病的患病率,对国家医保专病政策的制定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静脉注射人丙种球蛋白(IVIG)使用指征主要为抗体缺陷病的替代治疗和大剂量IVIG的免疫调节。由于IVIG的免疫调节作用,其广泛应用于儿童风湿性疾病领域,但多属"超说明书用药"。在儿童风湿性疾病的治疗中,IVIG对于川崎病和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能明确获益,对于干燥综合征、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能获益,而对于Stevens-Johnson综合征、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系统性硬皮病则仅有一定获益可能。在儿童风湿性疾病的治疗中,IVIG的应用尚需进一步规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过敏性患者的过敏原情况。方法共纳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来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儿科、呼吸科、耳鼻喉科等科室就诊的50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抗体检测,用χ2检验分析过敏原分布情况及统计学差异。结果在507患者标本中,男267例,女240例,年龄2~90岁。过敏原检测结果阳性者402例,其中男性阳性率为79.4%(212/267),女性阳性率79.2%(190/24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P>0.05)。而过敏原阳性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92,P<0.05),季节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0,P<0.05)。其中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高于食入性过敏原,吸入性过敏原主要以户尘螨(62.2%,250/402)、粉尘螨(55.9%,225/402)及蟑螂(50.0%,201/402)为主,食入性过敏原以鸡蛋白(22.9%,92/402)和牛奶(19.9%,80/402)为主。结论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过敏性患者的过敏原以户尘螨、粉尘螨、牛奶、鸡蛋白和蟑螂为主,不同年龄和季节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日常生活可以重点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盆底超声诊断措施应用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检查期间所取得的效果。方法:以本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研究需求者共计50例,将其纳入于观察组,选择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女性50例将其纳入于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给予盆底超声检查措施,对比分析两组受检者于静息状态下的相关参数。结果:对照组、观察组尿道倾斜角、膀胱颈移动度以及肛提肌裂孔面积等参数对比差异显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