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分型诊断及其治疗价值。方法:对我院正常接诊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选取2016年8月-2018年12月期间的患者,采取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抽取108例作为本次探究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分型诊断及其治疗价值的实验对象,根据病情进行不同分组,并选取健康志愿者作为对比组别,形成一个健康志愿者构成的常规对照组、一个病情为慢性的慢性对照组和一个病情为急性的急性对照组,排除其他对临床分型诊断及其治疗价值探究影响的客观因素,从而综合比对分析临床分型诊断及其治疗价值。结果:实验正常开展且顺利完成后,直接发现慢性对照组和急性对照组的房角开放距离、小梁网-虹膜空间面积、前房宽度明显低于常规对照组,急性对照组和慢性对照组的晶状体矢高、虹膜宽度均高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实验有效开展后相应不同闭角型青光眼情况对比,可以发现急性青光眼和慢性青光眼之间眼前节参数存在差异,因此在临床上,有效对闭角型青光眼进行分型诊断,能够更好的对疾病开展治疗,促进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前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性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实习的医院2009年4月到2011年4月期间收治的115例115眼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前房角粘连分离术联合治疗,最后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眼压均明显下降(均P<0.01),视力也均明显升高(均P<0.01);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眼压下降更显著(t=2.0615,P<0.05),同时视力升高更显著(t=2.1324,P<0.0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前房角粘连分离术联合治疗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分为对照度34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的内容。比较患者的护理前后的眼压情况与心理问题发生情况。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眼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理问题发生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护理中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建议在急性闭角性青光眼的护理中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缓解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规律。方法3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患者在治疗缓解后2周、4周、8周、12周测量平均神经纤维层厚度、上方、颞侧、下方、鼻侧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与对照眼比较并分析发作眼神经纤维层厚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2周和4周时发作眼和对侧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发作眼各次测量的重复测量分析结果表明,伴随访时间的延长发作眼各个象限的神经纤维层厚度逐渐变薄,其中2周较4周、8周、12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各周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单次发作缓解后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造成损害,这种损害主要发生于下方,在眼压缓解后8周内仍继续进展。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在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中 应用不同 手术的临床效果比较 分析。方法:选取 2017 年 12 月 -2018 年 12 月在我院眼 科接收的 60例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参照组,每组各 30例,给予参照组患者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虹膜根部切除术 进行治疗,为研究组患者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 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远远好于 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将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应用于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仅能够强化手术的效率和便捷性,还能缓解患者的痛苦和术后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山西省眼科医院17~40岁青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51例(61眼)的病历资料,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结果本研究中男15例(29.41%),女36例(70.59%),男女比例为1∶2.4。包括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1眼(34.43%),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0眼(65.57%)。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的视力较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提高且眼压控制明显。虹膜囊肿和瞳孔阻滞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发生率高。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房深度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较浅。46眼(75.41%)行小梁切除术,14眼(22.95%)行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1眼(1.64%)未行手术。术后并发症有前房积血、低眼压、脉络膜脱离、浅前房及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多发生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结论青年闭角型青光眼因解剖因素在治疗时有其特殊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常伴有虹膜囊肿,晶状体比较厚,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常因为眼轴短,发病隐匿,术后容易引起并发症,尤其是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治疗效果较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术后并发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护理方法和效果。结果出院后经过1—6个月复查,所有患者视力均未下降,前房深度形成良好,眼压均低于2.80kPa,治疗总有效率达100.00%。治疗后患者对治疗效果和护理的满意度为95.00%,明显高于治疗前的35.00%(P<0.05)。结论给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快速恢复视力,改善预后状况,增加患者对治疗效果和护理的满意度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