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当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全世界各政治、经济、文化主体间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的愿望变得空前强烈而迫切。音乐学研究作为文化研究范畴的一个专门领域,它的当下发展也毫不例外地呈现出这种趋势。鉴于中国在当今世界各领域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西方音乐学界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的音乐学术研究。同时,

  • 标签: 音乐学研究 阐释 男性 冲突 焦虑 性别
  • 简介:侗族拥有悠久的纺织历史,直到现在,在许多侗族聚居区,大部分女性仍然穿着或保存着本民族传统服饰,而男性则很少穿着传统服饰,基本穿着汉装。笔者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侗族服饰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分析,认为小黄村侗族服饰是男女两性身份的标识,它象征着个体扮演的不同角色、承担的不同责任和义务,也包括社会对男女两性的行为要求、评价标准等多方面内容。

  • 标签: 社会性别 侗族 小黄村 服饰文化
  • 简介:民间美术中的“鱼穿莲”图式暗示的是男女交合及子孙繁衍,该图式中的“鱼”是男性的象征,“莲”是女性的象征。但“鱼”在民间美术中的性别象征并不总是男性,许多古籍、文物以及相关的民俗艺术却提示“鱼”具有男、女两种性别象征。“鱼”在母系氏族社会中是女性生殖崇拜的产物,父系氏族社会成型以后,它逐渐衍变成生殖繁衍的象征,随着社会的发展,“鱼”进一步扩展为祈祷丰收与迎祥纳福的吉祥图形。

  • 标签: 民间美术 鱼穿莲 性别象征
  • 简介:类型电影与明星制从诞生之初便在产业意义与学理意义上紧密相联。近年来,类型意识的自觉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类型的多元拓展由此形成,同时也呼唤着与之相关的类型明星的培养与塑造。本文从性别研究的视角出发,选取明星魅力的“性感”维度,通过分析好莱坞与港台电影中不同类型片对明星性别魅力的塑造,关照当下中国电影明星的现状,讨论其类型明星的性感缺失与性别错位等问题。

  • 标签: 电影明星 类型电影 性别视域
  • 简介:人工制品通过它们的“产品语言”展示自身。“产品语言”包括人工制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形态、色彩等综合要素。这些要素的产生不是随机的,而是被设计出来的,它们是一种符号,有着或明确或暗示的指示和意义。我们发现,商场里的男装总是以灰、黑居多,女装则绚丽多彩;小家电区的商品总是可爱、精致、颜色多样,而大家电区的商品却以黑、白和金属色为主,造型简洁。

  • 标签: 性别隐喻 色料 人工制品 小家电 大家电 语言
  • 简介:在剧本《床上的爱丽斯》中,苏珊·桑塔格戏仿《爱丽斯漫游奇境记》虚构了一场疯狂的茶会,邀请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前来参加,试图表达女性遭受性别压迫的愤怒之情,但这场茶会最终不过流于一场空谈。女主角爱丽斯将自己囚禁于室,卧床不起,与一个人室行窃的夜贼展开言语的交锋,在想象中大获全胜。但是细读文本不难发现,所谓想象的胜利只是女主人公掩盖其无力抗争的事实,性别反抗也仅仅停留于意识层面,陷于可悲的狂想与沉迷。

  • 标签: 性别反抗 意识 狂想与沉迷
  • 简介:美国音乐学家、女性主义学者苏珊娜·库西克在《性别化的现代音乐》一文中考察了"阿图西—蒙特威尔第之争"的原始文献,通过对文本中叙事结构和叙事技巧的分析,揭示了阿图西与蒙特威尔第兄弟各自的写作目的,进而探讨这些叙事形式的社会性别隐喻。库西克的阐释不局限于争论本身的音乐问题,还包括当时社会的性别对立、政治变化,乃至20世纪现代音乐中的相关问题。她关注的并非争论本身是如何发生的,也并非争论事件的性别政治,而是更关注争论文本在话语技巧上与性别政治的关联。在库西克的论文中显示出女性主义学者敏感的学术"嗅觉",以及对男权意识形态下惯性思维的挑战。

  • 标签: 库西克 “阿图西—蒙特威尔第之争” 性别修辞 《性别化的现代音乐》 女性主义叙事学
  • 简介:露丝.伊里加蕾(LuceIrigaray):1930年生,法国哲学家、女性主义理论家,曾任法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哲学部主任。代表作有《他者女性的反射镜》、《非“一”之性》、《性别差异的伦理学》、《思考差异:为了一场和平的革命》、《我、你、我们:走向一种差异文化》、《我对你的爱》、《二人行》、《东西方之间》和《分享世界》等。伊里加蕾早年批判父权社会用单一男性视角诠释世界,推崇独立于男性主体而存在的女性主体,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建构尊重性别差异的主体交互性,以寻求理想的两性关系模式。她后来把尊重性别差异的立场扩大到尊重文化差异、传统差异、语言差异等更广泛的领域,提倡在全球范围和跨文化视野中实施更普遍的尊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岩教授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参加“露丝·伊里加蕾国际研讨会”期间对其进行了采访,并在之后的多次书信往来基础上改定本文。

  • 标签: 性别差异 伦理学 访谈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国诺丁汉大学 女性主义
  • 简介:越剧是流传于上海和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十七年”间在上海发展至高峰。在中国众多剧种中,它以全部是女演员、擅演爱情婚姻戏、观众多为女性而著称。越剧中的主要男性形象,是一类有别于传统主流男性形象的、以婚姻家庭为生活重心的完美丈夫之形象。通过对此类男性的想象与向往,越剧提出了特有的“男尊女不卑”的性别观。它是上海女性群体对“男尊女卑”性别观的不满,而在“男女平等”性别观无法全面落实的情况下,为保障自己利益而提出的折中诉求。

  • 标签: 越剧 典型形象 性别观 男尊女不卑
  • 简介:哈罗德·品特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以其独特的视角来表现人类的生存状况。在其早期作品“威胁喜剧”里是如此,在其中期作品“记忆戏剧”里亦是如此。本文拟从性别视角对记忆戏剧代表作《风景》进行剖析,旨在揭示人类之间的无法沟通及其隔阂乃是人与人对外界理解的巨大差异造成的结果。从《风景》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构成社会生活的两性之间,世界在他们眼中有着别样的风景,正是两性对外界感知的角度、侧重不同,使他们无法沟通交流。

  • 标签: 性别 哈罗德 品特 生存 隔阂
  • 简介:格林纳威儿童插图中的花园和风景为优雅、纯真的人物营造了仙境般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在维多利亚文化中是城市工业发展的避难所,是砖石和混凝土沙漠中的凉亭和绿洲。格林纳威在构建人物画面活动空间的同时,也建构了一种女性身份的空间表征。花园和乡村小屋等类家居空间场景重申了传统性别意识形态,成为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特质编码的重要表演舞台,是家文化和英国帝国主义世界观的映照,一定程度上也是格林纳威内心思想的彰显。

  • 标签: 格林纳威 插图 花园 空间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10-14
  • 简介:女性主义肥皂剧研究的文化宗旨就是对传统的肥皂剧性别意识进行清理,那么女性主义肥皂剧研究则进一步发展了性别意识, 三、女性主义肥皂剧研究对性别概念的重建

  • 标签: 女性主义肥皂剧 性别概念 概念解构
  • 简介: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家庭剧就盛行于美国的电视屏幕上。美国家庭剧通过大众媒介对社会现实进行再现和建构:在题材上,家庭剧主要针对核心家庭、单亲家庭和多元家庭进行叙述;在性别形象的塑造方面,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建构了不同的性别形象;在种族表现方面,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的种族呈现历程;在阶级表现方面,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成为电视剧表现的重要内容,上流社会的生活作为一种观看“奇观”也得以呈现。

  • 标签: 美国家庭剧 性别 阶级 种族 媒介表征
  • 简介:广告语言和视觉表达中"性"元素的应用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诸多广告中存在错用、误用的现象。目前我国广告中广泛存在以语言和视觉联想、贬低女性、宣扬非科学的健康观和审美观为代表的不良现象。对此,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性别理论为指导,进行批判性分析。

  • 标签: 广告 女性 性元素 马克思
  • 简介: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自诞生以来就具有阳刚性征,这是由国家权力集中于男性群体以及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国家之间利益争夺所决定的。当下中国电影出现明显的性别失衡,在阳刚与阴柔截然两分的性别话语中,很难突破男优女劣的性别模式。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构建刚柔兼备、性别和谐的国家形象:1.塑造人物形象应在不同的具体情势中,选择所需的性别话语与特征;2.在构建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应出现由阴柔而阳刚的辩证过程;3.注意叙述和叙述对象之间性别意识的呼应;4.需要整体把握不同性征的故事类型;5.需重视传播方式的改变带来叙事媒介性别特征的变化。

  • 标签: 国家形象 性别话语 性别辩证 阳刚性征
  • 简介:20世纪70年代兴盛于英美的华丽摇滚及其带动的变装表演,既成为女性主义及跨性别理论的分析战场,也让时尚界看到了商机:摇滚乐手们任意挪用夸张的“视觉系”符号,使身体成为追求跨性别认同的表演;然而他们刻意追求的戏剧性和舞台感,又不自觉地拉开了与观众的距离,淡化了其激进革命的力量。当这场身体表演变得流行化与审美化之后,时尚消费文化的介入,对原本反讽式的跨性别表演加以再次反讽,使性别革命变得模棱两可。传入日本成为视觉系摇滚,传入中国转变成“杀马特”“非主流”群体后,其中的革命性完全被商业化消费所取代,跨性别身体表演最后反而强化了“菲勒斯中心主义”性别二元论。

  • 标签: 华丽摇滚 跨性别 性别操演 时尚符号 杀马特
  • 简介:法斯宾德创作的《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1979)《莉莉·玛莲》(1980)《洛拉》(1981)《维罗尼卡·福斯的欲望》(1982)被称为其“女性四部曲”。在四部曲中.法斯宾德着力于将情节叙事和对历史与现实的理性批判精神结合在一起.把“作家电影”的个人化风格与好莱坞电影的“可视性”融为一体.使影片既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又具备深刻的哲理思想和艺术深度。

  • 标签: 女性主义 后期创作 性别意识 好莱坞电影 理性批判精神 历史与现实
  • 简介:音乐是人类社会的本性之一,是人类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皆有的自我变现形式。音乐人类学探讨音乐的思维观念、社会组织、物质文化等方面,而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音乐是一种社会事实,一种习得的音乐模式,也是一种声音景观。文章主要探讨仪式音乐从社会性别二元区分到多元交融汇流的社会进路,从音乐社会与社会性别、仪式音乐中的阴阳话语、仪式音乐中的女性主义、音乐性别的社会动力机制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梳理仪式音乐的话语问题和解构办法,进而思考社会性别张力扩展出的多元音乐教育的意义。

  • 标签: 音乐人类学 仪式音乐 社会性别 二元结构
  • 简介:男孩俱乐部?全球来看,女性占各个艺术项目毕业生中的大多数。但在此次活动中,只有34%展出的摄影师是女性。一些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发表了一封致其艺术总监的公开信谴责性别失衡,并呼吁公众参与签名。信中指出,在电影节的15个“主要”个展中,只有三个专门用于展示女性的作品。此外,这个已经举行了49年的艺术节,只有两次由女性艺术总监掌舵。

  • 标签: 摄影师 女性 性别差异 摄影节 争论 国际
  • 简介:新世纪以来,多部中国小城镇电影开始书写并展现意蕴丰富的女性空间,它们构成了一种以女性为书写对象、着意阐释女性空间的电影类型。本文以《红颜》等小城镇电影文本为对象,分析其性别空间的特点及其与小城镇女性生存状态的关联,意在探讨小城镇电影在女性意识表达上的变化。本文认为,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小城镇电影中的女性群体有潘多拉、美杜莎、萨福三个原型,她们经历了蒙昧、抗争到逃逸的演变历程,其性别空间从男权空间、铁屋空间向游牧空间作渐进式转变,在女性意识层面则从"牺牲品女性主义"转变为"权力女性主义"。

  • 标签: 牺牲品 权力主体 中国小城镇电影 性别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