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日本作为东瀛岛国,直到19世纪中叶还师法中国,沉睡在“锁国”梦中。但是,在“明治维新”后的短短一个世纪里,它竟崛起为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能够和那些发达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并驾齐驱,甚至让号称世界霸主的美国正目以视,回过头来学习日本的管理、学习日本的文化。日本人修成了什么正果?掌握了什么法宝?仅用一百年的时间走完了欧美各国花费二、三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走完的路。我们认为,日本明治天皇以后所构建的资产阶级新政权学习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开国进取”的开放政策,促使传统思想文化与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融合是近代日本成功的重要原因。日本的近代化实质上就是经济的工业化,因此,它必须建立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工业文化
简介: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积石山,是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我们保安族93%的人都居住在这里。兰州、青海和新疆只有极少的保安人。保安族人口共有12212人。我们保安族的族源是回回色目人。后来他们与藏、汉、土(青海同仁的土族)等民族自然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保安族。历史上,保安族善于经商、善于骑射,来往于古丝绸之路。清咸丰末年至同治初年(大约1858年至1863年间),由于民族歧视和宗教矛盾激化,保安族人被迫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流落到循化街子一带。因为人多地少,祖先们没有土地耕种,在居住了三年后,只好继续东迁。保安人扶老携幼,沿黄河南岸东行,穿过险峻的积石峡,来到积石山下的大墩、梅坡、千河滩落户。这就是俗称的“保安三庄”。
简介:抗战初期,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团结了一批积极为抗战而创作的木刻作者队伍。周恩来不但是这个组织活动的指导者,更是这些木刻作者的知音。1939年2月28日,《新华日报》副刊版刊登了21岁的青年作者王琦的木刻作品《在冰天雪地中的我游击队》。作品真实刻画了游击队在冰天雪地中艰苦战斗的场景。此后,王琦连续为我党创办的《战时青年》杂志每期创作封面木刻。其中有《嘉陵纤夫》、《警报解除以后》、《奔马》、《原野之春》等等。当时,周恩来对王琦设计的封面除鼓励赞美之外,也提出过一些批评意见,还要求他多为《新华日报》提供木刻作品。1942年1月,为了把《新华日报》办得更好,周恩来提议增加《木刻阵线》栏目。王琦担任主编。不久,周总理从延安带来“鲁艺”的木刻作品,供战斗在重庆的美术界人士和木刻工作者观看。1945年的10月10日,第一届双十全国木刻展开幕。11月中旬的一天,正在为双十和谈奔忙劳累的周恩来,亲切地会见了参加木刻联展的作者。他细心地了解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号召同志们要把木刻活动深入到广大工农群众中,不要只停留在大城市的知识分子圈中。1946年10月,周恩来又在上海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接见了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