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Mini-SG附着体义齿修复双端游离缺失伴余留牙重度磨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双端游离缺失伴余留牙重度磨损患者,应用Mini-SG附着体义齿进行修复。结果:经过6个月-5年的临床随访,Mini-SG附着体义齿稳定性能好,患者满意,基牙牙周组织健康。结论:Mini-SG附着体义齿是修复双端游离缺失伴余留牙重度磨损的较好方法,有利于基牙的牙周组织健康。
简介:把涉及种植的43例上颌骨重度吸收患者分成3组:植骨并种植者(植骨组)、改良的种植但不植骨者(实验组)、改善的总义齿修复者(非种植组),各组分别有16人、20人、7人。在一年随访中,10%的种植体脱落。只有少数的失败(3/22)发生于义齿修复以后。植骨组织的累积成功率为83%,实验组是96%。很多患者的移植骨块发生骨吸收,尤其是上置式植骨患者。从修复完成到追踪的一年期间,平均每个种植体边缘有0.5mm的骨吸收。尽管治疗过程复杂,但是,各种植组除了一位患者以外,其他人都表示愿意再次接受治疗。大多数患者对治疗效果以及咀嚼力的提高非常满意。而那些未接受种植的患者能够适应他们的义齿,但对固位和咀嚼不甚满意。
简介:目的探讨烤瓷冠和可摘局部义齿联合修复在牙列缺损伴重度磨耗咬合重建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6—2009年中共辽宁省委机关门诊部口腔科就诊的牙列缺损伴重度磨耗患者24例,对其进行咬合重建后采用烤瓷冠和可摘局部义齿联合修复,随访6~36个月,观察疗效。结果修复后临床效果的主观评价为美观24例、咀嚼有力24例、感觉舒适22例。修复后基牙均无根尖病变、叩痛及松动等现象。1例患者出现义齿塑料部分损坏,其余均未见异常。修复前牙周膜增宽的基牙,修复后牙周膜宽度基本恢复正常,牙槽嵴高度无明显改变。结论牙列缺损伴重度磨耗患者进行咬合重建后,应用烤瓷冠和可摘局部义齿联合修复方法可得到满意的修复效果。
简介:目的通过评价锥体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影像改变,探讨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伴牙(牙合)面畸形患者的髁突骨改变的稳定性.方法选取2007年至2012年初诊为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伴咬合紊乱/牙(牙合)面畸形且有半年/1年追踪资料的患者共113例,其中103例为双侧病变,10例为单侧病变,共计216侧关节,年龄10~40岁,平均年龄(20.6±6.0)岁.获取CBCT影像资料评估随访半年和/或一年后髁突骨质改变情况.结果初诊时髁突表面光整者,半年后骨改变进展率为25.6%,一年后为23.5%,无统计学差异(P>0.05).髁突表面不光整者,半年后骨改变进展率为45.6%,一年后为29.2%,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髁突表面光整者,骨质较为稳定.相反,髁突表面不光整者,半年内骨改变进展可能性较大,一年后骨质趋向稳定.
简介:目的:评价老年患者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行垫式可摘义齿咬合重建的疗效。方法:选取30例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老年患者,行垫式可摘义齿咬合重建,对修复前、过渡义齿修复1个月后、永久性义齿修复3个月后的咀嚼效率、咬合力、咬合平衡性、关节前、上、后间隙进行比较并统计分析。结果:过渡义齿修复1个月后、永久义齿修复3个月后的咀嚼效率均明显优于修复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过渡义齿与永久义齿两者间咀嚼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永久义齿修复3个月后的总咬合力、咬合平衡性均优于修复前及过渡义齿修复1个月后,三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永久性义齿修复3个月后,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与修复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与过渡义齿修复1个月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患者行垫式可摘义齿咬合重建,患者的咀嚼效率、咬合力、咬合平衡性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均能得到改善,咬合重建对于重度磨耗伴有牙列缺损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修复手段。
简介:目的观察截冠术与套筒冠覆盖义齿联合应用修复重度牙周炎患者牙列缺损的效果。方法对2005年3月到2006年3月武警广东公安边防总队医院口腔科收治的7例患重度牙周炎的牙列缺损患者,共51颗基牙,行牙周基础治疗和根管治疗后截冠,再按套筒冠的制作程序制作套筒冠覆盖义齿,随访观察。结果经过3年的随访观察,所有患者均主观评价义齿美观舒适,固位良好,咀嚼功能显著提高;临床检查7例患者的51颗基牙动度明显降低,所有基牙的动度在I度以内;X线检查患者基牙周围牙槽骨在修复后无明显吸收,牙周膜无明显改变,缺牙区牙槽骨无明显吸收。结论截冠术和套筒冠覆盖义齿联合应用是目前重度牙周炎患者牙列缺损的理想修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