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导入氨甲环酸联合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3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治疗组48例采用超声导入氨甲环酸联合谷胱甘肽治疗;对照1组42例采用超声导入氨甲环酸治疗;对照2组40例采用谷胱甘肽静滴治疗;三组患者总疗程为12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三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4周及12周后,治疗组、对照1组及对照2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68.75%、47.62%、40.00%和89.58%、80.95%、60.00%。治疗组在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χ^2=4.13,P=0.042;χ^2=7.31,P=0.007);治疗组在治疗12周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2组(χ^2=9.11,P=0.003),但与对照1组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5,P=0.245)。结论:超声导入氨甲环酸联合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起效较快,无明显不良反应。
简介:脉管畸形是较为复杂的病种,其治疗在近年来进展迅速。针对不同类型的脉管畸形,多样化、针对性的治疗方式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也为专科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针对葡萄酒色斑(portwinestain,PWS)可采用激光、光动力及手术治疗;静脉畸形可采用硬化、激光及手术治疗;动静脉畸形可采用介入、注射及手术治疗;淋巴管畸形可采用硬化、药物及手术治疗。不同类型的脉管畸形,如何选择最为恰当的治疗方法是专科医生需要思考的问题。脉管畸形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具有终生持续生长的特性,对于病变的“去”和“留”,需要综合多种因素进行评估。因此评估患者的治疗风险及疗效,掌握治疗效果和可能产生的并发症之间的平衡,才能做出最有利于患者的选择。
简介:皮肤真菌病是皮肤科常见的一大类由真菌侵及皮肤、甲板及毛发引起的皮肤感染性疾病,不仅发病率高,复发率也居高不下。真菌性皮肤病主要由三大类亲人性病原真菌所致,包括皮肤癣菌病、皮肤马拉色菌相关疾病和皮肤念珠菌病。由环境真菌(包括室内真菌和室外真菌)引起的皮肤真菌病则主要累及皮肤深层和(或)皮下组织,形成真菌性肉芽肿。由于皮肤真菌病在皮肤科门诊中占比很大,其诊疗任务相当繁重,作为皮肤专科医生有必要熟悉和掌握这类疾病的诊疗技能,特别是治疗策略。下面予以详解。
简介:目的:为了解广州市贯彻实施《中国预防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的成效,为下一步更好的控制梅毒提供指导。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下载2008~2014年广州市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的广州市常住人口梅毒病例,SPSS软件分析广州市各类型梅毒基本特征。结果:2014年,广州市梅毒、早期显性梅毒、胎传梅毒、三期梅毒报告发病率分别为54.0/10万、9.1/10万、32.0/10万、1.0/10万,2008年以来分别年均下降2.1%、10.2%、32.5%、0.3%;而2014年隐性梅毒报告发病率为42.2/10万,报告病例数为6305例,2008年以来分别年均增长0.04%、5.8%。在五种监测的性传播疾病(STD)中,梅毒报告发病率已经降为第二位。病例构成比表明:2014年,早期显性梅毒、胎传梅毒病例构成比分别为16.8%、0.8%,2008年以来年均分别下降8.2%、24.8%,而三期梅毒、隐性梅毒构成比分别为1.8%、80.6%,2008年以来年均分别上升1.8%、3.5%。60岁以上离退休老年梅毒患者逐年上升。结论:过去的6年间,以隐性梅毒为主的广州市梅毒流行上升势头得到遏制,梅毒总体发病率已经退居STDs中第二位,继续落实梅毒综合防治策略、强化以隐性梅毒为主的梅毒疫情报告管理是广州市当前梅毒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务。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以问题为先导的启发式临床医学教学模式(problem-originatedclinicalmedicalcurriculum,PCMC)结合多媒体课件在皮肤性病教学中的效果,为该校医学生的皮肤科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方法随机选择2012级本科4个班级临床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8人。将入组的医学生,按照班级为单位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以老师讲授为主。试验组采用PCMC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课件方式授课。2组授课老师均一致。教学结束后,对2组学生采取技能和理论两种考核方式,通过最终成绩的比较,分析对比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对于两种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结果试验组学生临床病例综合考试平均成绩(91.9分)高于对照组(7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论考试成绩对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82.7%)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皮肤性病学教学过程中,应用PCMC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学生理解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并且可充分地激发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