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病例简介患者女性,82岁,主因“发作性口角歪斜、左侧肢体无力2d”于2009年4月10日收入院。患者入院前2d无明显诱因突发口角歪斜、左侧肢体无力,持续1~2min后症状完全缓解,共发生2次,入院前1d活动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持续约10min后完全缓解,未予药物治疗,急到我院急诊就诊,行颅脑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omputerizedtomography,CT)检查后收入院。人院第3天清晨起床后发现口角歪斜、左侧肢体麻木无力,症状持续未缓解。

  • 标签: 脑梗死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诊断 治疗
  • 简介:  随着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概念的推广和接受,VCI概念在认知障碍领域中的科学地位和意义愈显重要,它是对传统血管性痴呆(VaD)概念的根本突破.同时,因其含有预防理念,临床医生和制药企业更是趋之若骛.然而,VCI概念的笼统性和缺乏公认的具体可操作性诊断标准,常使临床医生感到难以适从和困惑,更难堪的是一些非学术动机不严谨的VCI治疗宣传'混淆视听',使人一头雾水.……

  • 标签: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 治疗
  • 简介:目的讨论以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对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水解脱和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71个动脉瘤中完全闭塞52个,闭塞95%以上12个,闭塞90%以上7个,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脑血管痉挛5例,死亡2例。42例随访3~30个月无复发。结论对破裂颅内动脉瘤采用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可脱性弹簧圈
  • 简介:高血压脑出血是原发性脑出血最为常见的类型,约75%患者有高血压病病史,出血部位以基底节区多见。目前,对中量(30~40ml)出血且具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选择何种治疗方法仍存争议。天津市环湖医院自2006年1月-2008年5月分别采用保守治疗、锥颅血肿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142例中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探讨更为适宜的治疗方法,笔者对3种方法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 标签: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基底神经节
  • 简介:目的探讨深部脑动静脉畸形(BAVM)的显微手术技巧及效果。方法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自2001年1月至2008年6月对收治入院的70例深部BAVM患者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其中70例患者脑部畸形血管团属小型(直径〈3cm)31例,中型(直径3-6cm)36例,巨大型(直径〉6cm)3例;按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11例,Ⅱ级12例,Ⅲ级23例,Ⅳ级16例,V级8例,对术中的显微手术技巧及术后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70例患者深部畸形血管团术中均完整切除,27例复查MRI、8例复查DSA证实。1例Spetzler—MartinV级患者术后发生正常灌注压突破。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3年,均无复发及再次出血。8例术前脑疝患者术后3例重残,2例中残,3例生活能自理。10例癫痫患者术后服用抗癫痫药物症状得到控制。余患者术后未遗留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结论深部BAVM血管构筑复杂,手术全切除最为彻底。高流量BAVM行术前栓塞及口服B受体阻滞剂,术中降低动脉压、延长麻醉苏醒时间,术后减少液体摄入及应用脱水疗法,可降低正常灌注压突破的发生率。

  • 标签: 动静脉畸形 显微外科手术 正常灌注压突破
  • 简介:目的总结采用螺旋CT导向的立体定向开放直视手术切除颅内炎性肉芽肿的方法、技术要点及指征.方法应用CRW头颅立体定向系统及螺旋CT头颅影像三维重建系统,将立体定向技术与开放手术相结合,直视下准确定位病灶,显微镜下全切病变组织,并配合药物治疗25例颅内炎性肉芽肿的病人.结果25例病人均治愈,随访6个月~3年,复查CT示病灶均消失;癫癎疗状消失8例,发作次数逐渐减少11例,应用抗癫癎药物能够控制癫癎发作;缓解头痛及其他症状.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手术方法安全、微创.

  • 标签: 颅内炎性肉芽肿 手术 治疗 开颅手术 CT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对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5例面肌痉挛的临床资料、术中责任血管、术后疗效、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发现责任血管为椎动脉4例,小脑后下动脉13例,小脑前下动脉25例,未发现责任血管1例。术后34例(75.6%)症状即刻消失,11例(24.4%)仍有不同程度面肌痉挛症状。术后出现面瘫3例,听力下降2例,脑脊液耳漏1例。随访1~4年,症状消失41例(91.1%),仍有面肌痉挛症状3例(6.7%),症状消失后复发1例(2.2%)。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式,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及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疗效 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我科1999年至2005年共收治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患者168例,并根据CT检查结果及病史、症状、体征分别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46例,手术治疗12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立即应用大剂量激素、速尿、甘露醇、20%人体白蛋白治疗,并气管切开。结果本组168例,伤后6个月按GOS分级评估预后,良好44例,占26.2%;轻残37例,占22.0%;中残30例,占17.9%;重残17例,占10.1%;植物生存8例,占4.8%;死亡32例,占19.0%。32例中直接死于颅脑损伤25例,占死亡总数的78.1%;死于并发症7例,占死亡总数的21.9%。结论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的治疗应根据CT表现,并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选择。手术治疗颅内操作在放大镜下进行有助于彻底地清除挫裂伤灶,可靠止血和保护未破裂的脑血管。在某种程度上,有比显微镜下操作方便、快捷、实用的优点。

  • 标签: 颅脑损伤 颅内血肿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脑缺血外科治疗的指征和方法.方法对46例脑缺血病人手术前后的临床、影像学、脑血流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30例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随访期内有4例发生TIA,无一例发生完全性卒中.6例行颞浅动脉脑表贴敷术,随访期内4例症状改善,2例无变化.无永久手术并发症.结论在适应证选择正确的前提下,脑血流恢复和重建手术可改善脑缺血症状,预防完全性卒中的发生.

  • 标签: 脑缺血 外科治疗 手术指征 影像学检查 脑血流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简介:颅颈交界区(craniocervicaljunction,CCJ)系围绕枕骨大孔的枕骨、寰椎、枢椎及其周围韧带等组织共同构成的解剖功能复合体.这一骨性复合体使得颅颈部在维持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活动度;同时,这些骨、韧带结构包绕了延髓、延颈髓交界区以及上颈髓.故而,颅颈交界区的异常可引起神经、血管损害以及脑脊液的动力学改变.笔者拟就颅颈交界区的解剖及生物力学、颅颈交界区不稳定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综合报告如下.

  • 标签: 颅颈交界区 手术治疗 生物力学 螺钉内固定术 CT三维重建
  • 简介: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卒中的一种重要病因。最常见的颈动脉狭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这种损害的发病机制包括内皮损伤,炎症,脂质沉积,斑块形成、纤维蛋白,血小板和凝血酶。根据研究人群的不同,颈动脉窄占脑梗死病例的10%-20%。尽管经过选择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能够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成功的治疗并且其他实验性疗法已经展现出希望,但预防始终是降低缺血性卒中影响的最佳途径。高危或易卒中患者能够被识别并以其为目标进行特异性干预治疗。在这种情况下,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已经成为一种明确的治疗靶点和座中预防的支柱,有2种主要策略可以用于干预动脉狭窄的治疗。第一种方法是通过纠正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来稳定或阻止预动脉斑块进展。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和高胆固醇水平与颈动脉狭窄和卒中紧密相关,控制这些因素可能会降低斑块形成和进展的危险。第二种方法是通过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消除或减轻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重度颈动脉狭窄治疗的主要措施,但不属于本文的范围。在颈动脉狭窄的内科治疗中,抗凝药即使有作用。业已证实,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减少危险因素能够导致颈动脉狭窄减少,颈动脉狭窄的内科治疗应该以减少危险因素,患者教育和应用抗血栓药物。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药物治疗 药物疗法 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 纤维蛋白
  • 简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superiorsagittalsinusthrombosis,SS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101管疾病,多因误诊漏诊而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随着神经影像学和神经介入学发展以及新型抗栓药物的应用.其早期发现率和诊断率大大提高,预后明显改善,现对其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上矢状窦 血栓
  • 简介:目的分析面肌痉挛病人是否有颅内责任血管压迫,为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术中处理提供手术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经MVD治疗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面神经是否存在责任血管,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面神经出脑干端面神经根区(REZ)至进内听道全程,在压迫点放置Teflon减压垫棉。结果术中发现单纯面神经REZ区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88例,既有REZ区压迫又有面神经桥前池段被责任血管袢推拉成角6例,单纯面神经桥前池段被责任血管袢推拉成角5例,动脉血管与面神经之间蛛网膜黏连增厚但未见血管压迫或推拉神经9例。术后抽搐症状立即消失92例,症状明显缓解16例,3个月后延迟治愈,总有效率100%。结论血管压迫面神经REZ区是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但血管袢直接推拉桥前池段或者间接通过蛛网膜牵拉面神经主干也可引发相关症状,术中责任血管的准确辨识、面神经全程减压松解,才能达到手术疗效。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责任血管 面神经根区
  •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术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微创穿刺引流慢性硬膜下血肿87例,不用生理盐水冲洗,穿刺成功后取头低足高位,适当补充液体,持续引流,适当延长引流时间。结果术后1~4个月随访并复查CT,85例完全消失,2例复发二次穿刺引流治愈。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手术操作简便,治愈率高,不易发生并发症,治疗费用底,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微创穿刺引流术
  • 简介:目的探讨颅咽管瘤显微手术切除的方法和入路.方法116例经显微手术切除的颅咽管瘤中,有囊性变者64例,有钙化者58例,实质性52例,肿瘤直径2cm以下者14例,2.1~4cm61例,4.1~6cm31例,>6cm者10例.99例经右翼点入路,7例经胼胝体前入路,10例经翼点-胼胝体联合入路切除肿瘤.结果经术中观察和影像学资料证实,全切除106例,次全切除6例,大部切除4例.术后随访1月~7年,能参加工作或学习者100例,需生活照顾者14例,死亡2例.结论颅咽管瘤早期诊断,显微手术全切除,效果理想.巨大、实质性肿瘤且伴有糖尿病者手术危险性较大,翼点入路是鞍区颅咽管瘤显微手术切除的最佳入路.

  • 标签: 颅咽管瘤 显微手术 肿瘤全切除
  • 简介: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属于中医“多寐”“嗜睡”范畴。本文检索2008年至今的中国知网相关资料,总结中药、针灸的治疗思路与方法。中医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但研究方法有待提高。

  • 标签: 发作性睡病 中药 针灸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城市社区卒中患者康复如识知晓和接受康复治疗状况,为制订适宜的康复知识教育和康复治疗计划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上海和成都5个城市社区,以问卷调查形式对964例卒中患者康复知识知晓、接受康复治疗情况以及康复需求的现况进行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964例卒中患者中,325例(35.7%)社区卒中患者表示接受过康复知识教育,仅有100例(10.4%)表示对康复治疗比较了解和很了解。714例(74.1%)患病后进行了住院治疗,294例(30.4%)住院期间接受过康复治疗,其中198例(20.5%)只接受过针灸治疗和按摩、推拿治疗,178例(18.5%)接受过运动疗法治疗。出院后,仅有250例患者继续接受康复治疗。不接受康复治疗的原因中,“从来就不知道康复治疗”是最主要的原因,占65.2%。74.j%的患者表示如果社区医院能够提供康复治疗服务,愿意在社区接受康复治疗。现实中却只有8,3%的患者出院后在社区接受继续康复治疗。结论我国城市社区卒中患者出院后康复治疗的状况总体较差。在社区人群中建立康复宣传措施以及康复治疗计划非常必要。

  • 标签: 卒中 康复 社区 需求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引流治疗头皮下积液或血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头皮下积液或血肿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进行治疗。结果20例病人在72h内引流完全,随访1个月,无积液或血肿残留,无感染,头皮贴附良好。结论采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头皮下积液或血肿安全、简便、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 标签: 头皮下积液 血肿 穿刺术 静脉留置针
  • 简介:一、背景周围神经包括嗅、视神经以外的10对颅神经、31对脊神经、植物神经及其神经节和分支等。周围神经疾病所致的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丧失劳动能力,危害极大,逐渐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第三大病征。造成周围神经病变的原因很多,包括外伤所致周围神经损伤、慢性神经卡压(正中神经腕部卡压、尺神经肘管卡压、桡神经弓状韧带卡压,胫神经附管卡压,脊神经侧隐窝狭窄卡压)、炎性或免疫性神经病变(吉兰-巴利综合征、慢性脱髓鞘多发神经根炎)、感染性神经病变(herpeszostervirusHZV、带状疱疹病毒)、内分泌性神经病变(糖尿病、甲状腺功能降低)、中毒性神经病(酒精、化疗药物、重金属)、血管性神经病(脉管炎性神经病、周围血管性神经疾病)、周围神经鞘瘤以及各种颅神经疾病(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先天性疾病(骶裂伴发的栓系)等。

  • 标签: 周围神经疾病 诊断 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