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Neurotrend-7脑组织氧代谢监测仪在神经外科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在全麻下行开颅的患者中持续进行脑组织氧代谢监测,观察12例颅脑损伤患者在血肿清除前后和8例动脉瘤夹闭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时脑组织氧分压(PbtO2)、脑组织二氧化碳分压(PbtCO2)、脑组织pH值(pHbt)的变化.结果①12例颅脑损伤患者在血肿清除后,PbtO2、pHbt分别从(16±7)mmHg、6.99±0.12增加到(28±6)mmHg、7.11±0.09(P<0.05),PbtCO2从(59±6)mmHg下降到(46±5)mmHg(P<0.05);②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PbtO2、pHbt分别从(24±6)mmHg、7.12±0.05降到(13±4)mmHg、7.04±0.06(P<0.05),PbtCO2从(45±6)mmHg升高到(56±4)mmHg(P<0.05).结论脑组织氧代谢监测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监测手段,能直接动态反映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时发现脑组织缺血缺氧,以指导治疗.

  • 标签: 脑组织氧分压 脑组织二氧化碳分压 脑组织pH值 监测
  • 简介:颈动脉狭窄的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分离、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大动脉炎和放射性损伤等,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学基础。业已证实,颈动脉内膜切除(carotidendarterectomy,CEA)治疗能够显著降低中到重度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性卒中风险,对于无症状重度狭窄患者,CEA也有一定益处。近年来,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carotidangioplastyandstenting,CAS)在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CEA的一种替代治疗手段。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支架 成形 介入治疗 治疗手段 CEA
  • 简介:目的比较开颅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老年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2011年6月至2014年10月收治老年(年龄≥60岁)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53例,采用开颅夹闭31例(夹闭组),血管内栓塞22例(栓塞组)。结果夹闭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8.4%)明显高于栓塞组(18.2%;P〈0.05)。出院后3个月,按GOS评分评估预后。夹闭组预后良好18例(GOS评分≥4分),重残7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2例;栓塞组预后良好19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夹闭组预后良好率(58.1%)明显低于栓塞组(86.3%;P〈0.05)。结论对于老年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可采取夹闭和栓塞两种方式,但是栓塞可在明确诊断的同时进行治疗,创伤较小,能有效降低再出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特别适合不能耐受开颅夹闭的老年患者。

  • 标签: 颅内破裂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老年 夹闭术 血管内栓塞 疗效
  • 简介: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日益提高,严重的颅脑损伤极大威胁国民健康水平。急性颅脑损伤后7d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为颅压(ICP)增高,控制ICP是急性颅脑损伤处理的重要前提。ICP监测可迅速及准确地反应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压力情况,有效反应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变化,现已广泛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救治。ICP监测技术主要分为有创性和无创性两大类,无创性ICP监测具有低感染率等一系列优势,有创性ICP监测虽有感染、出血等风险,但由于其能直观反映ICP变化,故目前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ICP监测在急性颅脑损伤的救治中具有协助诊断、为治疗提供量化依据以及判断预后等重要作用。对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效地提高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颅内压 急性颅脑损伤 颅内压监测
  • 简介:动脉夹层即颅血管壁血肿,是导致中青年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因血管管径细小,走行迂曲,颅动脉央层诊断较困难。磁共振管壁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无放射性检查手段,可直接观察到动脉夹层所致的特征性壁血肿信号,因而对颅动脉夹层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随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对磁共振管壁成像在颅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做一简要综述。

  • 标签: 颅内动脉夹层 高分辨率磁共振 血管壁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颅动脉瘤夹闭术后残留病灶的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方法5例行手术夹闭的颅动脉瘤患者经脑血管造影复查发现瘤体残留,均在全麻下行弹簧圈栓塞,其中2例采用支架辅助。以“residualaneurysm”、“incompleteclipping”及“endovascularcoiling”为关键词检索Pubmed网络数据库并筛选相关文献。结果4例残留动脉瘤致密栓塞(1例采用支架辅助),另一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者瘤颈少量残留,6个月后随访时残留部分消失。检索得到相关文献10篇。结论对于夹闭术后残留的动脉瘤,再次手术夹闭的难度及风险较大;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处理此类病灶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

  • 标签: 动脉瘤残留 夹闭不全 血管内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垂体腺瘤动脉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以鼻衄和垂体卒中发病的完全包埋在垂体腺瘤的颈内动脉瘤的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术前CT、MRI诊断垂体腺瘤合并卒中,术前MRA检查未发现合并瘤动脉瘤。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中出现大出血后行DSA检查才明确诊断,行颈内动脉闭塞动脉瘤孤立,术后行药物治疗和?刀治疗,14个月随访,病人生活和工作能力良好。结论对于鼻衄和垂体卒中发病的垂体腺瘤,术前一定要做血管造影检查排除合并动脉瘤,以免中出现致命的大出血。

  • 标签: 颈内动脉动脉瘤 垂体腺瘤 鼻衄 垂体卒中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结合脉冲波频谱多普勒对86例根据临床症状怀疑颅动脉瘤患者的颈部和颅血管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查,并与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86例患者中,DSA共检出颅动脉瘤102个,血管痉挛36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共检出颅动脉瘤59个,脑血管痉挛31例,两者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7.8%、86.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可无创、实时、直观地对颈动脉及脑底部主要血管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进行综合性评价,对于诊断颅动脉瘤,观察蛛网膜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过程及评价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 血流动力学 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的变化,研究支架术后颅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率、分布、危险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对61例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并在术前7d和术后3d内行DWI检查,分析支架手术前后DWI的变化,对术后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率、分布、危险因素及其与发生症状性缺血并发症之间的关联进行回顾性地分析.结果支架术后有新发缺血梗塞灶23例,发生率为37.7%,其中出现新发无症状缺血梗塞灶20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3例;术前发病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中行球囊后扩是支架术后发生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危险因素(P<0.05);在术后新发缺血梗塞灶的数量和大小方面,20例无症状新发缺血梗塞灶患者与3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患者并无明显差别(P>0.05),但3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患者均发生了狭窄相关的穿支梗塞.结论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后颅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率较高,对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可能会降低其发生率.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颅内支架成形术 脑梗塞
  • 简介: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腔出血的CT表现以及出血后的头痛、呕吐、神经功能缺失等症状已经成为动脉瘤破裂的预警信号。但仍然有一部分颅动脉瘤发病形式特殊,不是以上述表现出现,而是以相对隐匿的表现形式发生.对待此类动脉瘤应当注意鉴别诊治。据报道直径小于10mm的囊性血栓性动脉瘤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病例较为少见。现分析经DSA确诊并治疗的1例患者并结合文献报道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对该病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总结如下。

  • 标签: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血栓形成 缺血性发作 脑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损伤控制的方案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脑血肿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将100例双额叶脑挫裂伤、脑血肿病人随机分组,对照组(n=50)仅根据CT及临床表现采用保守或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n=50)根据病情逐步采取保守治疗→放置颅压脑室型探头→单侧开颅手术入路清除双侧血肿→双侧开颅手术的手术方案。结果根据伤后6个月GOS预后评分判断两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去骨瓣比例明显下降(P〈0.01),双侧开颅比例明显下降(P〈0.01),但保守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损伤控制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脑血肿的手术方法由简单手术方案逐级到复杂手术过渡,能明显减少开颅及开颅带来的继发性损伤,减少脑中心疝的发生。

  • 标签: 颅脑损伤 额叶 血肿 损伤控制 颅内压监测 入路 单侧 大脑镰切开
  • 简介:本文总结我科10年87例颅肿瘤术后早期再手术治疗的经验,并分析其原因,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49例,女39例.年龄9~75岁,平均37.8岁.肿瘤病理性质:脑膜瘤28例,胶质瘤32例,垂体腺瘤8例,颅咽管瘤5例,蛛网膜囊肿3例,转移瘤6例.肿瘤部位:幕上69例,其中额叶17例,颞叶26例,枕叶7例,鞍区13例,侧脑室3例,三脑室及其后部3例.幕19例.

  • 标签: 术后早期 颅内肿瘤 二次手术 临床 再手术治疗 原因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自发性颅血肿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手术治疗的时机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大学附属金坛医院自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20例凝血功能障碍自发性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临床表现重,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以及血小板计数等有不同程度异常,其中轻度凝血功能异常16例,重度凝血异常4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均急诊全麻下行开颅血肿清除。结果轻度凝血功能异常患者,15例在术后未出现迟发性血肿并且恢复良好,1例处于植物生存状态;而重度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均出现迟发性血肿,3例处于植物生存状态,1例死亡。结论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自发性颅血肿患者,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中及时输成份血,可改善预后。

  • 标签: 脑出血 凝血障碍 手术策略 输血
  • 简介:目的比较简易头皮下定位锥颅单孔引流与多孔引流治疗自发性脑血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自发性颅血肿患者,头皮定位单孔引流31例[血肿量(52.9±13.2)ml],头皮定位多孔锥颅24例[血肿量(55.3±15.4)ml],术后给予尿激酶溶解血肿。比较引流时间、血肿残留量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结果多孔引流组引流时间[(6.5±2.7)d]明显短于单孔引流组[(10.6±3.2)d](P〈0.05);在治疗后3个月,多孔引流组的Barthel指数(71.87±7.53)明显高于单孔引流组(50.62±17.20)(P〈0.05)。结论对于较大的且形状不规则的血肿应该在定位实施多点穿刺。微创穿刺血肿腔引流加尿激酶冲洗简单易行,血肿清除率高,术后恢复好。

  • 标签: 脑出血 锥颅引流术 多点穿刺 微创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颅多发囊性动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8年1月到2009年12月间的35例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完整资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按实施治疗方案分手术、介入、手术加介入三组。术前患者评估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动脉瘤数量、部位、侧别、大小、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术后评估则以出院时GOS术后评分为准。单因素分析术前各因素、治疗方案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治疗效果与术前各因素、治疗方案的关系。结果按GOS术后评分良好(4-5分)24例,差(1-2)11例。三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统计学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与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P〈0.30,参考相关文献)。而多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有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患者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是影响颅多发动脉瘤患者术后疗效的关键因素,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提高颅多发囊性动脉瘤疗效的关键。

  • 标签: 颅内多发动脉瘤 预后 因素
  • 简介:血管内栓塞已成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法。在完全闭塞瘘口的同时,保证正常脑静脉的引流通畅也是DAVF栓塞治疗的目标。本文报道应用静脉窦球囊保护技术结合动脉入路成功栓塞l例复杂上矢状窦DAVF,并分析栓塞治疗策略与球囊保护的技术要点。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血管内栓塞 球囊
  • 简介:目的探讨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择期支架成形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至2007年9月在我院行择期支架成形治疗的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椎基底动脉狭窄(狭窄>50%)患者116例,其中基底动脉狭窄惠者57例,狭窄57处;颅椎动脉狭窄患者59例,狭窄60处.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是靶病变相关的缺血性卒中、症状性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腔出血.结果本组病例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4%(110/117).30d的卒中事件8例,30d后(中位时间33.5个月)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卒中事件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年卒中率(包括30d的任何死亡和卒中)4.0%.结论挥期支架成形治疗可减少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椎基底动脉狭窄惠者的年卒中风险、改善功能预后,效果优于药物治疗.远期疗效与支架是否成功置放以及狭窄部位有关.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椎动脉 基底动脉 狭窄 成形术 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