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疝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1980~2008年本院共收治先天性疝患儿7例.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3~18个月.7例中,单侧5例,双侧2例.单侧患者中,发生于腰上三角区(GrynfeldLessshaft三角)3例,下三角区(Petit's三角)2例,双侧2例,表现为弥漫性侧腹壁薄弱.均行手术治疗,5例单侧患儿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或缝扎术,直接缝合疝环及其周围肌肉筋膜组织,2例双侧弥漫型患儿采用缝扎疝囊并折叠,侧腹壁薄弱肌层及筋膜交错重叠缝合.结果所有患儿经1~5年随访,效果良好,无一例复发.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天性疝诊断较为容易,重点在于了解其严重程度及伴发畸形;以早期手术治疗为宜,一般采取疝环一期缝合术,如腹壁缺损较大或为弥漫型疝行一期缝合有困难,则可采用疝囊折叠、侧腹壁肌层及筋膜折叠修补术,建议尽可能采用自身组织修补;效果良好.

  • 标签: 腹/诊断 腹/治疗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6月龄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早期气管插管管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本院近3年来收治的70例6月龄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全部病例按气管插管管时间分为早期管组(<12h)和非早期管组(≥12h),比较两组在年龄、体重、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室间隔缺损大小、术前是否合并肺部感染、肺动脉高压或气管狭窄等方面的差异,将可能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al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因素。结果6月龄以下患儿共70例,早期气管插管管51(7286%)例。早期管组患儿平均体重高于非早期管组患儿,分别为(558±122)kg和(476±102)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6,P=0011);早期管组患儿主动脉阻断时间和CPB时间分别为(3075±1133)min和(5755±1217)min,非早期管组患儿分别为(4847±2204)min和(8253±255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管组患儿室间隔缺损明显小于非早期管组患儿[(081±024cm)vs(107±02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主动脉阻断时间、室间隔缺损大小和CPB时间是影响婴儿室间隔缺损术后早期气管插管管的因素。结论对于心内畸形简单但术前病情严重的低月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术后早期拔除气管插管是安全可行的。体重、主动脉阻断时间、室间隔缺损大小、CPB时间是影响术后早期气管插管管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婴儿 室间隔缺损 气管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