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移植前不同疾病状态的血液疾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死亡原因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移植中心自2007至2011年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148例,按照移植前疾病是否获得完全缓解分为标危组(n=101)和高危组(n=47),分别比较复发死亡比例、移植后非复发死亡比例以及移植后非复发死亡原因的构成比。结果:移植后总生存率、复发率和非复发病死率分别为57.8%±4.5%、42.1%±6.1%和21.7%±3.6%。标危组复发病死率及移植相关非复发病死率均显著低于高危组(P〈0.001,P=0.013)。标危组复发死亡占40.7%,移植相关非复发死亡占59.3%,其中感染50.0%,移植物抗宿主病31.3%,弥漫性肺泡出血25.0%,肝静脉闭塞病12.5%,植入不良12.5%,颅内出血6.3%;高危组复发死亡占51.7%,移植后非复发死亡占48.3%,其中感染50.0%,移植物抗宿主病35.7%,植入不良21.4%,肝静脉闭塞病14.3%,颅内出血14.3%。结论:移植前获得完全缓解患者移植后非复发死亡比例高于复发死亡比例,而非完全缓解患者相反。移植相关非复发死亡原因中,不论移植前疾病状态,感染和移植物抗宿主病都是最主要的死因。
简介:目的分析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就诊于阜外医院并经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确诊为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收集患者入院时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并分析有无高血压病史以及是否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入选74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平均年龄52.47岁,男性65例(87.8%)。合并高血压病史53例(71.6%),与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比较,其平均年龄、性别比例、体重指数、个人史、入院重要生命体征、临床表现、主要实验室检查及药物、手术治疗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入院后接受腔内修复手术治疗的患者45例(60.8%),入院时白细胞计数(13.1±4.6vs.10.7±4.3×10^9/L,p=0.035)显著高于未接受腔内隔绝术患者,其他临床资料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高血压仍是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但主动脉夹层发病后呈现的临床特征与无高血压病史者无显著差异。腔内隔绝术已成为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较常见的治疗方法。
简介:目的分析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外科治疗策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4月至2007年5月之间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30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WHO新的分级标准,对肿瘤大小、手术方式、病理类型与远期生存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4岁(28~78岁);5例失访,获得随访的25例患者中,良性20例、恶性5例;良、恶性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4.8和33.8个月(x^2=8.90,P=0.003)。全组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00%、82.0%、82.0%、65.6%。结论胰腺内分泌肿瘤是一类比较少见的胰腺肿瘤。手术切除可获得良好的长期生存。新的WHO分型方法可以比较有效地预测肿瘤的预后。
简介:体液中的电解质受中枢神经系统多重调节.中枢病变极易并发低钠血症.其所引发的水中毒和继之的脑水肿又会加重脑组织损伤.这种恶性循环增加了治疗矛盾.改变了患者的预后。由于低钠血症成因复杂,表现多样,且在治疗上又常存在相互矛盾.从而给临床工作带来巨大困难.了解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将有利于改善疾病的预后。为此,本研究对347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鼻吸氧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8例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人工鼻吸氧)和对照组(常规导管内吸氧),每组34人,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时间、每天护理项目次数、肺部感染发生率、气管套管堵塞率。结果实验组的康复时间为(9.0±2.8)d、每目的护理项目次数(气道湿化、雾化、吸痰、拍背)为(10.0±2.6)人次;对照组为(12±3.6)d和(28.0±4.5)人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气管套管堵塞率为5.8%和2.9%,对照组为29.4%和2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鼻吸氢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护理的工作圣.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率、气管套管堵塞率。
简介:目的探讨胰腺癌的临床特征,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和沈阳军区总医院199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892例连续性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首发症状以上腹痛为主,占57.5%,其次为黄疸、腹胀、腰背痛、消瘦等;次发症状以消瘦、黄疸常见。B超、CT、MRI诊断率分别为84.4%、91.5%、85.7%,漏诊率分别为12.7%、5.1%、8.2%,误诊率分别为3.0%、3.4%、6.1%。387例患者(43.4%)被误诊,平均误诊时间为(4±3.2)个月;常见的误诊疾病为胃病、胆系疾病、胰腺炎等,占84.8%。333例患者(37.3%)获得病理诊断。TNM分期:Ⅰ期98例(11.0%),Ⅱ期158例(17.7%),Ⅲ期94例(10.5%),Ⅳ期502例(56.3%),无法分期40例(4.5%)。胰腺癌治疗:手术切除113例(12.7%);解除胆道梗阻者(包括手术内引流、ERCP胆道支架、PTCD、ENBD等)389例(43.6%);癌灶局部治疗者130例(14.6%);放疗113例(12.7%);化疗112例(12.6%);未进行任何治疗者206例(23.1%)。结论胰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仍较困难,误诊、漏诊发生率较高,对胰腺癌的临床研究和医疗卫生管理亟待加强。
简介: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灌注扫描成像技术描述正常胰腺和胰腺肿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探讨灌注CT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非胰腺疾病(对照)、105例胰腺肿瘤和8例十二指肠乳头癌进行胰腺CT灌注扫描,分别测量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表面通透性(PS)值。结果正常胰腺组织BF、BV和PS的平均值分别为(135.24±48.36)ml·min^-1·kg^-1、(200.55±54.96)ml/kg和(49.75±24.27)ml·min^-1·kg^-1;胰腺癌分别为(31.77±19.36)ml·min^-1·kg^-1、(66.84±39.49)ml/kg和(37.64±27.14)ml·min^-1·kg^-1;十二指肠乳头癌分别为(93.04±48.13)ml·min^-1·kg^-1(97.12±89.80)ml/kg和(41.08±18.85)ml·min^-1·kg^-1;胰腺囊肿的3项参数值接近零。胰腺癌的3项灌注参数均显著低于正常胰腺(P〈0.05);十二指肠乳头癌的BF和BV值显著低于正常胰腺(P〈0.05),而PS值与正常胰腺无显著差异;胰腺囊肿与正常胰腺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正常胰腺CT灌注表现为组织血流量、血容量均匀,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一致的实质性器官;胰腺癌表现为低灌注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降低的肿瘤;十二指肠乳头癌仅表现为低灌注,表面通透性不变;胰腺囊肿内无血流灌注。64层灌注CT有助于胰腺肿瘤的鉴别诊断。
简介:目的了解扩张型心肌病(DCM)伴随心律失常的情况。方法649例DCM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心脏超声检查,对DCM患者进行心律失常分析。结果DCM伴随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伴随一度房室阻滞54例(8.3%),高度房室阻滞50例(7.7%),左束支阻滞124例(19.1%),右束支阻滞48例(7.4%),心房颤动160例(24.6%),不典型房扑28例(4.3%),房速与窦速36例(5.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7例(1%),室早与室速419例(64.5%),预激综合征4例(0.6%)。房颤与不典型房扑组(共188例)左房左右横径(LA)为(41.1±10.6)nun,同无房颤、房扑组(36.5±11.8)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室早与室速组LVED(67.7±11.2)mm,同无室早和室速组相比(LVED65.9±13mm)无明显差异(P〉0.5)。高度房室阻滞、左束支与右束支组LVED为(70.3±14.3)mm,与无房室阻滞和束支阻滞组(LVED65.8±10.2mm)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多数DCM患者同时伴随明显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早与室速最常见;房颤、房扑组与不伴房颤和房扑组心房左右径相比有显著差异,房室阻滞、束支阻滞组与无此种心律失常的DCM组LVED有明显差异。考虑房颤、不典型房扑及房室阻滞和束支阻滞与心脏结构明显改变有关。
简介:目的探讨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定性诊断明确胰岛素瘤15例,胃泌素瘤2例,胰高血糖素瘤2例。术前B超、CT、MRI、EUS、门静脉穿刺分段取血胰岛素测定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15.8%(3/19)、67.5%(10/16)、71.4%(5/7)、87.5%(7/8)及100%(2/2),术中B超的诊断阳性率85.7%(6/7)。行开放手术7例,腹腔镜手术11例,1例胰高血糖素瘤患者诊断时已出现肝转移未行手术。具体为肿瘤局部切除13例,胰体尾切除3例。胰体尾切除+脾脏切除1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1例。结论血清胰岛素、胃泌素、胰高血糖素的测定是胰腺内分泌肿瘤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多层螺旋CT双期胰腺薄层扫描是定位诊断的主要手段,术中B超是对术前定位诊断的检验和补充。肿瘤切除是主要术式。
简介:目的对目前已发表的,研究依折麦布联合辛伐他汀降脂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设计综述及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方法系统检索三个电子数据库,并通过阅读相关综述及文章的参考文献进一步获取信息,两个作者独立阅读所有文献,按入选标准纳入试验。结果最终7个干预试验被纳入荟萃分析,研究对象共计4563人。荟萃分析显示,依折麦布联合辛伐他汀与单独口服辛伐他汀相比,血浆LDL-C水平下降-15.12%,(95%CI:-19.50,-10.73,P〈0.0001)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相似的统计学差异也见于血浆HDL-C(1.89%,95%CI:1.21,2.57,P〈0.0001)、TC(-13.5%,95%CI:-17.32,-9.68,P〈0.0001)、TG(-3.09%,95%CI:-4.40,-1.78,P〈0.0001)。结论经短期随机对照试验荟萃分析,依折麦布联合辛伐他汀相较于辛伐他汀单独应用能更有效的降低血脂水平,但是否能够降低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尚需要更多的长期干预试验提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