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胃肠道间质瘤是原发于胃肠道和腹腔的间叶细胞肿瘤,绝大多数存在c-kit基因突变。即便是极低恶性,仍有复发的可能。外科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c-kit特异性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是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的重大进步,改变了GIST的治疗现状。

  • 标签: 胃肠肿瘤 间质瘤
  • 简介: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辅助检查诊断为GIST的方法有:胃镜、肠镜检查及活检组织病理诊断18例(85.7%),增强CT检查12例(57.1%),超声内镜检查8例(38.1%),上消化道造影1例(4.8%)。21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术后免疫组织化学及危险度分级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1例中15例为胃间质瘤,6例为小肠间质瘤。本组患者进行CD117、CD34、S100、和SMA等4项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达阳性率CD117(95.24%)和CD34(71.43%),CD117,CD34在胃肠间质瘤中表达明显高于S100(9.52%)和SMA(38.09%),χ^2=10.00、16.1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高危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明显提高生存率。结论CD117与CD34同时表达有助于临床诊断。手术是胃肠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靶向药物具有延缓胃肠间质瘤的复发和转移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 简介:直肠间质瘤是一种起于直肠间质细胞的消化道间叶性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细胞组成。临床少见,约占胃肠间质瘤的5%。直肠间质瘤早期临床症状较为隐匿,对其诊断和治疗,缺乏统一的共识。近年来文献报道越来越多,自2001年9月~2008年3月,鲁西南十个医院共收治直肠间质瘤患者12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直肠间质瘤 诊治分析 消化道间叶性肿瘤 临床症状 肠间质细胞 胃肠间质瘤
  • 简介: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26例SIST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方法、病理检查及预后.结果:SIST常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腹部不适、隐痛,急性肠梗阻,发病部位多见于空肠、回肠、十二指肠,CT、小肠镜、胶囊内镜、肠系膜血管造影有较高的诊断率.26例SIST患者中,外生型肿瘤19例、腔内生长型3例、混合生长型4例;肿瘤直径0.5~23cm;单发24例,多发2例;梭形细胞21例,上皮样细胞3例,混合细胞型2例;Miettinen-LasotaSIST危险度评估极低度危险性2例,低度危险性6例,中度危险性13例,高度危险性5例;免疫组化CD117、DOG-1、CD34、S-100、SMA、Ki-67、Desmi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2.30%、100%、73.08%、23.08%、34.62%、80.77%、15.38%.结论:SIST临床表现多样化,早期诊断困难,治疗以手术为主,中、高度危险性的SIST选用靶向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 标签: 小肠间质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利用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技术建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系,为研究血液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一个实验模型。方法:采用非基因整合型质粒重编程携带JAK2V617F突变的PMF患者骨髓来源的单个核细胞,诱导生成该患者特异的iPS细胞株。结果:采用此方法建立的iPS细胞株,在体外能够稳定传代,无外源性基因整合,多能性基因表达水平与人胚胎干细胞类似,在体内具有形成三胚层结构的能力。测序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患者的iPS细胞株携带不同负荷的JAK2V617F突变。结论:成功地建立非基因整合的PMF患者特异的iPS细胞株,这为研究PMF的发病机制、化疗药物筛选及实现精准化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疾病模型。

  • 标签: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非整合 Episomal载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以及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瘤,并与肿瘤危险程度分级进行对照。结果;CT扫描表现为胃间质瘤7例,小肠间质瘤10例,结肠间质瘤2例,直肠间质瘤1例,难以确定部位者1例,22例中良性3例,交界性6例,恶性13例。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均匀实性者4例,不均匀实性者11例,囊实性混合者5例,有2例有钙化灶。增强扫描有3例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内有斑点状变性坏死灶;17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肿块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区。3例良性者为均匀类圆形实性肿块,直径<5cm。交界性与恶性者形态、大小、密度等无明显差别,肿瘤直径均>5cm。结论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较大,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的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有无转移可以判断肿瘤的危险程度,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CT表现特点 诊断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蒂阻断下保留单位治疗肿瘤的方法及手术技巧。方法收治肾脏外生性实体肿瘤6例患者,其中细胞癌2例,肿瘤直径分别为2.5cm和2.2cm;错构瘤4例,肿瘤直径为2.5~3.5cm。经后腹腔镜径路在自制的蒂阻断装置中阻断蒂,做保留单位的肿瘤手术,术中距肿瘤0.5—1.0cm处行肾脏部分切除术,创面缝合止血。结果6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120~210min,中位数150min。术中出血150~200ml,中位数170ml。蒂血流阻断时间18~33min,中位数22min。2例细胞癌术后切缘阴性。术后随访6~12个月,未见肿瘤残留及复发。结论后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中应用自制的蒂阻断装置,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手术创伤小、视野清晰、操作方便、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患等优点,术后恢复良好。

  • 标签: 肾肿瘤 腹腔镜检查 肾单位
  • 简介:为了评估转移瘤切除术和非转移细胞癌行切除术后复发危险分级系统在预后中的作用,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29例局限性细胞癌行部分或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者采用基于Karnofsky评分、切除间隔期、血清血红蛋白、钙、乳酸脱氢酶的有效危险评分把复发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组。估算复发后的生存时间是基于危险分级和转移瘤切除术。研究结果显示,从切除到复发的中位时间是16个月。中位生存率和2年生存率与危险评分密切相关,

  • 标签: 术后复发 肾细胞癌 瘤切除术 危险评分 非转移 KARNOFSKY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左卡尼汀治疗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20年2月-2023年2月,选取性贫血患者92例,以随机方式分为两组,各46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观察组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左卡尼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红蛋白、外周血红细胞水平以及铁代谢指标均明显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性贫血患者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左卡尼汀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肾性贫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 左卡尼汀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左卡尼汀治疗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20年2月-2023年2月,选取性贫血患者92例,以随机方式分为两组,各46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观察组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左卡尼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红蛋白、外周血红细胞水平以及铁代谢指标均明显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性贫血患者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左卡尼汀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肾性贫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 左卡尼汀 临床效果
  • 简介:【摘 要】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病情在现有妇科临床医疗中属于较难医治的病情,在展开手术之前,必须确保相应位置与状况清晰,这样才能够满足整体手术具备数据参照条件,为手术成功条件搭建更完善的平台。其中,针对临床超声诊断措施,应当采取有效的经验条件确定实际状况,这样才能够确保后续工作开展满足实际病情治疗的需求。本文依据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特性展开分析,确定临床超声分析数据完善,通过实际列举巩固主题,期望为后续病情治理条件提供良好参照。

  • 标签: 子宫内膜 间质肉瘤 超声波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方法在间质性肺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取2017年1月份至2018年1月份来本院进行间质性肺炎治疗的患者共8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4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行优质护理方法。结果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优质护理方法在间质性肺炎中应用具有可行性,护理效果显著,降低了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患者对医院的护理满意度大大提升,应在医院护理工作中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间质性肺炎 优质护理 并发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方法以及有效治疗方法,并对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用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诊治的5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诊断并采用手术治疗方法。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出腹部胀痛、不适,采用MRI和CT作为重要影像学帮助检查,通过手术治疗之后,免疫组化检测CD34和CD117呈阳性率分别为55.6%和92.5%,手术治疗后一、三、五年内存活率分别是93.7%、84.8%、77.7%。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临床表现上没有特异性症状,因此进行早期诊断具有一定难度,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进行手术切除,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癌 临床诊断 治疗
  • 简介:小肠间质瘤是由于人们对其生物学特性的深入认识和诊断技术和手段的进步,各种影像学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和基因检测方法使得小肠间质瘤的诊断准确性较以往大大提高。外科手术切除技术同以往相比没有太大的进步和变化,间质瘤的手术无需淋巴结清扫、切除范围也不需过大,腹腔镜手术较以往适应证略有扩大。靶向治疗药物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的出现使得外科医生又多了一种有效的武器,可以用于小肠间质瘤的辅助治疗。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诊断 消化系统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皮肌炎合并肺间质损害患者的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4年 1月 ~2017年 1月收入的 25例皮肌炎合并肺间质损害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和(或)家属知情同意下对其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并对护理效果进行比对观察。结果:护理前 25例皮肌炎合并肺间质损害患者焦虑评分( 68.79±1.41)分、抑郁评分( 69.12±1.50)分,护理后焦虑评分( 50.37±1.23)分、抑郁评分( 49.38±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给予皮肌炎合并肺间质损害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有助于消除其负性心理,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皮肌炎 肺间质损害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