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人工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始发于术中,肺栓塞和DVT有一定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对下肢大关节置换手术应采取预防措施;即便如此,择期关节置换手术的血栓栓塞并发症仍有很高的风险。早期DVT监测以及系统性抗凝预防DVT非常重要,一螳高危患者需要延长预防治疗。术后用超声常规监测DVT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早期联合低分子肝素和机械方式可能比单一方法有效。但是,对一些抗凝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仍有争议,血肿形成的发生率和程度应该引起注意。DVT预防治疗的安全性和性价比仍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按循证医学的观点,要进行多中心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简介:<正>下腔静脉滤器能有效减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后血栓脱落引起致死性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的发生。但是,滤器相关并发症也多见报道。其常见的并发症包括:下腔静脉血栓形成(inferiorvenacavathrombosis,IVCT)、DVT复发、PE复发、滤器移位、滤器穿透下腔静脉、滤器断裂等。其中,IVCT发生率较高,约为0~28%[1]。文献报道IVCT的发生率的差异如此之大,可能有以下原因:(1)研究是否包括了无临床症状的IVCT患者;(2)研究IVCT时采用下肢静脉造影或CT影像等评价手段的不同;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下肢长骨骨折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3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29~69岁,平均年龄48.8±1.5岁),对照组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31~70岁,平均年龄49.9±1.6岁)。观察组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采用以下三种方法(1)下肢静脉超声检查。(2)采用焦虑(SAS)、抑郁(SDS)自评量表进行调查。(3)对患者出院前依从性情况进行评估。结果给予两组患者相应护理后,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依从性和心理状态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患在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护理干预措施是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并且分析外伤后迟发性脑积水形成相关临床危险因素,为临床应用中预防以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明确诊断为颅脑外伤患者共50例,随机分成脑积水组与非脑积水组,并且随访1年-2年的脑外伤患者住院时病历资料以及患者影像学资料,分别对患者脑挫裂伤、脑室出血以及开颅去骨瓣减压与外伤后迟发性脑积水形成进行分析.结果颅脑外伤患者其中有25例(50%)患者发生了外伤后迟发性脑积水,其脑挫裂伤、脑室出血以及开颅去骨瓣减压是导致外伤后迟发性脑积水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结论脑挫裂伤、脑室出血以及开颅去骨瓣减压是外伤后迟发性脑积水形成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关键词危险因素;外伤后迟发性脑积水;分析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120-02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气压治疗仪预防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神经内科脑出血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2例,予传统常规护理;治疗组53例,除传统常规护理外加用气压治疗仪。观察对两组患者下肢神经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结果治疗组53例中仅2例(3.77%)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52例中有10例(19.23%)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气压治疗仪治疗能够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该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简介:目的研究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79例,按照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9例,采取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观察组40例,采取导管接触性溶栓术治疗。对比两组的膝上、下15cm处健、患肢周径差与小腿和大腿周径差及消肿率、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急性下肢DVT患者治疗后的膝上、下15cm处健、患肢周径差以及小腿和大腿周径差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小腿和大腿消肿率、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对比并发症发生率差别不大(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下肢DVT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术进行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针药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LEDVT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电针组各60例,西药组采用单纯的西药治疗,电针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6.7%,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9,P〈0.01)。电针组治疗后3、7、14d双侧肢体周径差与同期西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出血事件。结论:电针配合西药治疗LEDVT,患肢肿胀消退更快,静脉通畅率明显提高,出血事件无明显增多,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背景:自从现代脊柱内固定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鲜有详细的关于成人脊柱畸形采用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假关节形成的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成人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假关节形成的趋势、危险因素,并应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4评价表对结果进行评分。方法:对同一机构的232例手术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病例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患者平均年龄40.8岁,初次手术150例,翻修术8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长节段(4个或4个以上椎体)的固定融合,至少有2年以上的随访。临床结果的评估采用脊柱侧凸协会的问卷调查表。结果:40例患者有假关节形成。与假关节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术前患者胸腰椎后凸大于20。(p〈0.0001)、年龄超过55岁(p〈0.001)、融合S,节段(相比融合L5或更近端的节段,p=0.002)、融合多于12个节段(p=0.037)。问卷调查得出的有假关节形成患者的评分平均低于无假关节形成患者的评分(p=0.001)。结论:用长节段的现代脊柱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脊柱畸形后,假关节发生率为17%,且临床随访效果不满意。可信水平:预后性研究,Ⅱ级。详细的可信水平描述参见作者须知。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骨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体会;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医院接受骨创伤手术的术前无静脉血栓的患者108名作为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把这些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于对照组的患者来说,主要是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干预组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一些早期的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的患者DVT和PTE的发生概率明显要低于对照组的患者;结论总的来说,骨创伤手术之后的早期护理干预非常关键,它能够有效地使得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得到预防,对患者的恢复和预后都能够产生比较良好的作用,在临床当中具有着有效的推广意义和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对策,同时探究护理进展。方法本次探究需要在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所收治的接受骨科手术的患者中利用自愿参与原则选取52例作为样本人群,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52例患者实行均分,2组患者分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26例患者。在参照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在研究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护理总有效率均显著性更优,对比而言,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在接受骨科手术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