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深度镇静麻醉下行腹腔内镜检查的诊断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于我院行腹腔内镜检查的13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6例。给予观察组患者进行深度镇静麻醉,而对照组患者则不进行麻醉。将两组患者的检查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与比对。结果两组患者检查前与退镜时的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血压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插镜时的血压、心率与检查前相比明显升高,且其血氧饱和度产生明显变化(P<0.05),而观察组插镜时的各项指标与检查前相比却无显著变化。在检查过程中,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0.61%)显著低于对照组(27.2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将深度镇静麻醉应用于腹腔内镜检查中的诊断效果极佳,该麻醉方法能够将患者在检查中产生的并发生情况进行减少,其安全性相对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我院门诊镇静催眠药的使用情况。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6月每个月的的精神专科门诊处方500张,对不同药物的使用频率、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日平均药物剂量使用情况通过利用限定日剂量使用量和药物用量指数来对本次试验患者的药物临床使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劳拉西泮片、地西泮片、氯硝西泮和阿普唑仑这四种镇静催眠药物中,阿普唑仑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按顺序依次是从氯硝西泮、劳拉西泮片和地西泮片降低。其中阿普唑仑的药物利用指数大于1.0。四种药物的用药情况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已经产生药物依赖性的患者达到了120人,所占百分比为12%。结论我院门诊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日益趋向于合理,其中中老年患者是镇静催眠药物使用的主要人群,在临床精神科门诊中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比较广泛,因此一定要做好镇静催眠药物的合理用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规范合理用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中系统护理干预联合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硬膜外麻醉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30)和常规组(n=30)。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联合CFNB镇痛,实验组患者接受系统护理联合CFNB镇痛,观察两组患者康复情况。结果术后24小时、48小时实验组膝关节屈曲角度均大于常规组,静息状态、CPM时候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针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开展系统护理干预联合CFNB镇痛,患者康复更快,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本文总结我院2012年1月至今的80例术后使用PCA的病人及50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关于PCA的健康教育需求,为了保证病人更有效地使用该仪器,减轻术后疼痛,为更好开展临床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腕踝针对全膝置换术后的镇痛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需要进行全膝置换术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均进行疼痛相关知识的宣教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镇痛方法,即手术后使用48h的自控镇痛泵(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PCA)进行镇痛。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在手术前3天进行腕踝针的针刺疗法。两组患者均采用VAS疼痛评分方法来评估术后的疼痛程度及患者在使用PCA期间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的第3-5天进行的VAS评分实验组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置换术患者术后使用腕踝针,其镇痛效果非常明显,且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环绕固定法在术后硬膜外镇痛导管固定中的效果。方法实施硬膜外镇痛患者412例,ASA分级Ⅰ-Ⅱ级,性别不限,年龄18-71岁,体重45-102千克。根据硬膜外导管的固定方法不同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普通固定法,B组为环绕固定法。观察两组术后24h内,48h内的导管脱落例数并记录。结果B组采用环绕法固定硬膜外导管,其脱落的例数明显低于A组的普通固定法(p<0.05),两组的患者的体重、年龄、导管留置在硬膜外腔内的长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环绕法固定硬膜外导管能明显降低导管的脱出和移位,镇痛时间延长,效果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产科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本院产科接收的1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途改行剖宫产术进行分娩,统计产妇经硬膜外导管麻醉成功情况,并按麻醉成功/失败将其分入研究一组和研究二组。对比两组硬膜外镇痛相关指标及基线资料,探究导致麻醉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180例产妇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率为10.56%(19/180);研究一组和研究二组基线资料、镇痛前疼痛评分、镇痛时宫口开指情况、镇痛半小时后疼痛评分等指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一组镇痛追加次数明显少于研究二组,且镇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研究二组(P<0.05)。结论产科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主要与镇痛追加次数增加、镇痛持续时间延长有关,临床麻醉医生应严格把控镇痛追加指征以及麻醉用药剂量等,以改善母婴结局。
简介:摘要目的对重症病房(ICU)肺癌术后患者应用地佐辛辅助镇痛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7年1月—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肺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常规组(n=40),实验组给予托烷司琼联合地佐辛辅助镇痛,常规组只给予托烷司琼镇痛。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镇痛效果。结果术后8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两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后4小时(P<0.05)。术后4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两组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小时、24小时、48小时实验组血糖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地佐辛应用于ICU肺癌术后患者辅助镇痛,能够显著降低术后炎症应急反应,减少相关并发症,患者舒适度更高。
简介:摘要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2015年人人享受生殖健康”的全球共同奋斗目标1,提出“分娩镇痛,人人有权享受”的口号。而早在1979年Revil在首届欧洲产科会议上,就已确认硬膜外阻滞是产科止痛最有效的方法,并成为其他所有方法对照标准2。国内2001年北大附属第一医院开始规模化开展分娩镇痛,参与这项工作的曲元教授指出我国分娩镇痛技术的推广面临着较大挑战。因为分娩镇痛的桎梏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涉及技术之外的诸如观念、价格、体制、利益及就医环境等客观因素,以致国内分娩镇痛率不足1%。我院曾于2000年开展分娩镇痛,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广发开展,直至终止此项工作。2010年医院再次派人到省内外多家规模化开展分娩镇痛技术的医院学习,于当年10月重新开始开展分娩镇痛技术,目前已开展约600多例。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麻醉镇痛泵应用于产科手术后的效果,并对其进行分析,进而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在本院接收治疗的产科手术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14年10月—2016年10月的产科手术患者,然后对其进行分组,分别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68人。研究组应用麻醉镇痛泵进行镇痛处理;而对照组应用镇痛药物进行阵痛处理。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镇痛效果。结果通过两组对比得到应用镇痛泵进行镇痛得到的效果优于应用镇痛药物镇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手术后VAS评分为(2.5±1.1)分,其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得分,对照组得分为(4.1±1.2)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中出现术后不良现象的患者有4例,其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没有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不良反正占比为5.90%;对照组中出现术后不良现象的患者有11例,其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有5例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不良反正占比为23.54%;差异具有数理统计学意义(χ2=7.945,P<0.01)。结论应用麻醉镇痛泵于产科术后能够有效的减轻患者痛处,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提升公众对错误服用镇痛药引发胃肠道疾病的认识,教会公众如何合理选用镇痛药,减少不良反应,同时要求临床医师和药师们在实际用药时,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用药,做到既镇痛又保胃。方法对抗炎镇痛药的作用、分类以及对胃肠道的危害进行分析,对如何减轻其胃肠道副作用进行探讨。结果与结论使用NSAIDS前进行胃肠道安全性评估,采用正确的服用方法,存在九大胃肠道高危因素的人群,应选择对胃肠道相对安全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