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治疗中采取急诊腹膜透析的方法对炎症细胞因子以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在我院自 2017年 2月 -2018年 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中随机抽取 104例设为研究对象 , 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以及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浆中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患者进行治疗后血浆中炎症细胞因子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差异具有可比性( P< 0.05);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血浆中炎症细胞因子的含量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治疗中实施急诊腹膜透析,能够使血浆中炎症细胞因子的含量降低,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炎症介质,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腹膜透析 急性重症胰腺炎 炎症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完成心肺复苏后,配合针对性护理应用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探究对患者康复造成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数据库作为本次研究实验池,在其中调取时段 2017 年 10 月至 2019 年 10 月,确认该时段内收入的 134 例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样本量设置为 67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应用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生活质量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抢救均成功,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发生率,而实验组患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 0.05 )。两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而实验组患者更优,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在完成患者的心肺复苏后,应用针对性护理对患者进行配合,能够有效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降低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在临床上具有可推广性。

  • 标签: 心脏内科 急诊心脏骤停 针对性护理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方法:2020年3月-2021年6月,将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护理)与研究组(急诊护理路径)各29例,观察指标:抢救时间指标。结果:研究组各项抢救时间指标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病症中可明显缩短抢救时间,利于为挽救患者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 标签: 急诊护理路径 传统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抢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大承气汤加减直肠保留灌肠治疗中风昏迷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缺血中风昏迷患者,中医辨证属于中脏腑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西医脱水降颅压、脑保护、抗血小板聚集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加用大承气汤加减灌肠。以意识障碍恢复时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发症发生率为观察指标,14天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0%,经统计学处理,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善情况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病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结论大承气汤加减灌肠配合西药治疗缺血中风昏迷病人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缩短患者意识障碍恢复时间、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 标签: 缺血中风 大承气汤 灌肠 昏迷
  • 简介:目的:观察祛瘀生新煎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在常规神经内科处理的基础上,给予祛瘀生新煎,每天2次,连续10天为1疗程,一共进行两个疗程、结果:两个疗程结束后,患者上下肢肌张力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祛瘀生新煎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中风后肢体痉挛 祛瘀生新煎 中医药疗法 临床观察
  • 简介:王永炎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在中风病诊治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中风病变证戴阳证的概念。从戴阳证的概念、戴阳证的病机与临床诊治等方面对中风病变证戴阳证进行探讨,并通过对1例病案进行分析,总结王教授诊治中风病变证戴阳证的经验,以期为戴阳证的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中风 戴阳证 王永炎
  • 简介:符为民教授从事中风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5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中风病急性期过程中,符为民教授强调"痰瘀热互阻"为其主要病机,治疗以"祛瘀化痰,通腑泻热"为法,坚持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遣方用药,并擅用虫药以达通络熄风之效,对中风引起的脑水肿灵活运用活血利水之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特色,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深入探讨符为民教授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中医学术思想.本文从病因病机、立法创新、用药特色等方面介绍符为民教授治疗中风病急性期临证经验特色.

  • 标签: 中风急性期 中西医 名医 学术经验
  • 简介:自《金匮要略》开始,中风病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但其内涵主要是对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的描述,无更多临床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金匮要略》中风病“邪人于腑”的影响及《伤寒论》阳明病腑证的启发,腑证成为中风病研究中描述中风主症伴有腹胀、便秘等临床表现的常用证候学术语。

  • 标签: 腑证 中风病 阳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