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影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终止早孕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接受药物流产终止早孕患者,其中药流不全及失败者作为观察组(n=40),完全流产者作为对照组(n=40),对两组患者年龄、子宫位置、宫腔手术史、孕囊大小、孕产次、慢性盆腔炎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孕囊直径、孕产次较对照组更高,慢性盆腔炎、宫腔手术史、子宫后倾后屈位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物流产存在不同程度失败病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针对药物流产孕妇,应严格掌握流产适应症,评估孕妇身体情况,密切观察症状,及时清宫,提高药流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和利凡诺终止中期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0年10月—2012年5月中期妊娠行引产治疗患者96例,将其按门诊挂号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凡诺羊膜腔注射行引产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行引产治疗,将两组患者引产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引产成功率相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产时及产后2小时出血量相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软产道损伤及胎盘、胎膜残留率相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应用于中期引产患者治疗中,其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安全等特点,能够有效降低软产道损伤及胎盘、胎膜残留发生率,减少患者产时及产后出血量,对减轻患者痛苦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清宫术在终止瘢痕子宫妊娠上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3年来符合瘢痕子宫妊娠诊断标准,并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60例患者纳入本次实验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患者仅给予清宫术进行治疗,不使用其他药物,B组患者行清宫术前给予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治疗,待胎儿娩出后再行清宫术,观察两组患者阴道出血量及出血停止时间、妊娠物排除时间与流产率。结果B组患者在妊娠物排出时间、阴道出血量及停止时间上均优于A组患者,且96.67%的成功流产率也显著高于A组患者的80%,组间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对瘢痕子宫妊娠产妇采取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治疗后,待妊娠物排出后行清宫术,确保终止妊娠,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值得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不同方法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的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10月份至2010年3月份收治的78例药物流产孕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随机将78例分为对照组(39例)与观察组(39例),均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进行药物流产,用药方法有所不同。对照组在治疗的前两天,口服50mg米非司酮,在半日后加服25mg。在第三天口服0.6mg米索前列醇。观察组在治疗的前两天内,一次口服50mg米非司酮,一日三次。在治疗的第三天,服用0.6mg的米索前列醇。在完成药物流产后,需及时复诊,进行B超检查,观察是否出现宫内残留。同时,研究两组孕妇的流产效果、阴道出血时间、排出胚囊时间、月经复潮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流产效果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阴道出血时间、排出胚囊时间、月经复潮时间这三个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比较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进行药物流产时,合理增加米非司酮的用药剂量可以显著改善流产效果,同时不会带来显著负面反应,对阴道出血、胚囊排出、月经复潮等均无影响,适于在临床领域得到更多的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瘢痕子宫人工流产术前使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的效果,以寻求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手术方式。方法260例瘢痕子宫妊娠自愿要求人工流产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30例。观察组在手术前分2次口服米非司酮75mg,2次之间间隔12小时,在手术当日凌晨口服米索前列醇600ug,在3小时过后实施手术;对照组直接实施人工流产手术。然后比较两组患者宫颈松弛的情况、疼痛程度、阴道的流血量及流血时间。结果观察组宫颈扩张效果、术中疼痛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瘢痕子宫人工流产术前用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宫颈扩张程度改善,术中出血少,人工流产手术创伤及并发症少。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小儿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糠酸莫米松鼻喷剂联合氯雷他定治疗的效果与炎症因子水平。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本人工作期间收治的小儿变应性鼻炎患者100例,对照组采用糠酸莫米松鼻喷剂治疗;观察组采用糠酸莫米松鼻喷剂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IL-10、IL-17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治疗疗效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小儿变应性鼻炎患者实施糠酸莫米松鼻喷剂联合氯雷他定治疗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寒冷性荨麻疹重要的临床变化是获得性,较常见,表现为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暴露或接触部位产生风团,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手麻,唇麻,胸闷,心悸,腹痛,腹泻甚至休克等,进食冷饮可引起口腔和喉头水肿。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观察其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疗效与安全性,并与其单一组分药物进行了比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采用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并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胆固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胆固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胆固醇含量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和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副作用小。
简介:摘要目的在冠心病患者中,使用血栓弹力图(TEG)测定血小板抑制率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效果。方法对我院联合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402例冠心病住院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测得二磷酸腺苷(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花生四烯酸(AA)通路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按照ADP和AA抑制率参考值高低分别分为低、正常、高三组,并且对各组的普通杯R、K、角度、MA值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P抑制率三组为81例(20.1%)、251例(62.4%)、70例(17.4%),AA抑制率三组为50例(12.4%)、174例(43.3%)、178例(44.3%)。按照ADP抑制率分组三组间的R、K、角度、MA值、AA抑制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按照AA抑制率分组ADP抑制率在正常抑制率组与高抑制率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是评价血小板抑制率的有效工具,根据AA和ADP抑制率进行调整用药方案,帮助患者实现个体化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胃溃疡患者,观察选择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完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4年10月胃溃疡患者114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胃溃疡患者的随机分组。C2组(对照组57例)临床选择阿莫西林+奥美拉唑进行治疗;C1组(观察组57例)临床选择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进行治疗。对比两组胃溃疡患者在溃疡愈合效果以及Hp(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两组胃溃疡患者分别完成临床治疗后,在溃疡愈合率方面,C1组高于C2组胃溃疡患者明显(P<0.05);在临床不良反应出现概率方面,C1组低于C2组胃溃疡患者明显(P<0.05);在Hp根除率方面,C1组高于C2组患者,但组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胃溃疡患者,临床选择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进行治疗,表现出治疗疗程短,患者用药安全性高、临床Hp根除率高以及临床表现出的不良反应少等系列优点,凸显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患者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对胃溃疡患者应用埃索美拉唑、雷贝拉唑及奥美拉唑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随机抽取 108例胃溃疡的患者纳入实验研究范围,其均于 2018年 2月 -2020年 2月入我院接受诊治,采用等量数字随机方式进行分组,分别采用埃索美拉唑治疗方式(甲组, n=36)、雷贝拉唑方式(乙组, n=36)及奥美拉唑方式(丙组, n=36)进行治疗,分析治疗效果。 结果 甲组的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乙组和丙组,差异显著,P< 0.05,甲组、乙组与丙组发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和头晕头痛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存在较大差异, P> 0.05。 结论 采用埃索美拉唑对胃溃疡病症进行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