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介绍了勘探新区默勒和沃灵盆地7个成藏层带风险分析的方法及结果。这些成藏层带代表了不同的深海沉积体系,而且从陆坡上部到盆地底部的整个剖面上均有分布。和典型的新区一样,这两个盆地的钻井资料也很少,其成藏层带模型都是根据地震资料建立的,导致风险评价的定性程度很高,但据此可在这两个盆地中划分低、中、高风险水平的3种成藏层带类型。风险评价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搞清楚各成藏层带内勘探前景较好的储层的厚度分布、结构及净毛比,第二是评价沉积模型的不确定性和现有数据的质量。我们说明了在成藏层带排序过程中,如何评价风险分析对确定有效成藏层带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排序来系统筛选未来的勘探机会。这一研究流程的基础是地质模型的风险分析,因为这种分析是对储层分布、结构以及封盖层等方面的综合地质解释。总之,要对地质模型进行恰当的定性风险评价,其先决条件是认识储层的变化性和沉积特征的范围。成藏层带的风险性由区域风险因素构成,而这些区域风险因素是由区域沉积模型决定的。因资料品质差或资料缺乏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同样也很重要。把成藏层带风险与因资料缺乏而造成的不确定性区分开,有助于提高决策质量,例如可以在获取勘探区块、购买资料或两者同时进行之间做出选择。
简介:对储层条件下无定形和结晶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助稳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为了应用二氧化碳泡沫驱提高采收率。采用三种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研究了颗粒结构及润湿性对生成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的作用,这三种颗粒具有晶体结构或无定形结构,润湿性各异。在不同的相比和总流量下,研究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结构和及其疏水性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特性的影响,如泡沫形态、泡沫阻力系数和流度等。研究结果表明,结晶二氧化硅和无定形二氧化硅助稳的二氧化碳泡沫具有相似的流动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疏水性对生成二氧化碳泡沫作用最大,二氧化碳气泡的尺寸随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疏水性的增强而大大减小。在比较大的相比及总流量分布范围内,疏水性最强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所造成的泡沫流度降低幅度都是最大的。
简介:与油的混相性是三次采油过程中注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扫孔隙内石油的主要优点之一。在储层规模上,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还可提高波及效率。但是,尽管在自1980年代以来的二十多个先导试验项目中都曾考虑采用混相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但只有很少几个实验室研究项目真正以热力学状态下二氧化碳形成的泡沫为研究对象。确实,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溶解性质和粘度高于普通气体,这对多孔介质中其泡沫品质有影响,如流度降低因子(MRF)和有油存在时的特性。我们提供的新研究结果表明,常规发泡剂不能有效提高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度的控制能力,但配置得当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可以实现相对较高的MRF。基于这些发现,我们研究了泡沫对岩心驱替试验中混相驱效率的影响。反过来,我们也评估了二氧化碳与油的混相性对泡沫MRF的影响。我们的方法基于不同配方不同含油饱和度的多岩心驱替试验。另外,我们还在油藏条件下(温度和压力)进行了物理一化学测量,如表面张力测算和泡沫稳定性监测。这一组试验表明,多孔介质的成功驱扫需在MRF最大化和乳化风险最小化之间寻找平衡。本文基于二氧化碳相的热力学性质,为二氧化碳泡沫岩心驱替试验结果的解释提供了新思路,为读者分析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岩心驱替的结果时必须考虑气体性质提供了依据。这有助于理解各种文献中看上去互相矛盾的结果,特别是MRF值随压力的变化和油存在时的变化。
简介:我们给出由核磁共振(NMR)测井曲线得到T1/T2app比值与T2app图像的二维反演方法,这些NMR曲线是用多等待时间(TW)采集的,这项技术对探测天然气和反凝析油特别实用可靠,我们能够用反演出的资料评价含气饱和度和凝析油饱和度,尤其是在有大的扩散反差情况下,而大的T1/T2~反差存在使这项技术更适合识别出液体(水和油)中的天然气。不用分别地反演一维T1和T2app,或者进行二维T1和T2的联合反演,采用直接反演T1/T2app与T2app会有一定的好处。第一,气体T1/T2app与液体T1/T2app的反差大能够在T1/T2app与T2app图像上给出有助于解释的清晰信号;第二,我们通过选择频率(或磁场梯度)和回波间隔TE,能够将气体的T2app限制在很窄的时间范围内,如50—150毫秒。因此,在T1/Tapp和T2app图像上气信号的位置总是定义窄的,这样会使解释更简单;第三,物理限制,如T1/Thapp能易于应用,因此减少某些因噪音引起的不确定性。而且,由基于预定时间(即bin)的T1和T2分布构建T1/T2app比值常常是困难的,因为反演的人为因素和噪音影响使逐bin计算几乎不可能,因此,仅计算有明显气显示的气井的bin与bin的比值,而新的处理计算即使在含气饱和度相对低时或回波信号相对嘈杂(例如饱和盐水泥浆井)时也能很好地进行。由反演的T1/Tapp,我们能从相应的T2app谱重建T1谱。两口气井实例证实了这种方法要比气井评价的其他1D和2D反演技术好。在第1个实例中,与在纯砂岩气井中测量的NMR数据组的SIMET反演做了对比;在第2个实例中,为复杂岩性,中子一密度交叉不明显。除此之外,我们能够用T1/T2app方法识别天然气,而且,我们通过设定T1和T1/T2app的阈值能够评价冲洗带含气饱和度和经过含氢指数校正的孔隙度。
简介:为了给始新2组的储层建立一个地质模型,本文综合使用了层序地层学原理和3-D地质统计模拟。这套储层位于中东分隔中立区沃夫拉(Wafra)大油田,是几套碳酸盐岩产层中的一个,已累积产油超过330百万桶。始新2组的时代属于古新世,由一系列相互叠置的缓坡相白云岩储层单元组成。这套储层在总体上是一套海退层序,包括有4个高频层序,分别显示了由海进到高位体系域的变化。对始新2组的模拟涉及3个重要步骤:(1)在岩心岩相与测井响应之间建立对应关系,以便预测非取心井的岩相;(2)利用所预测的岩相曲线构建层序地层格架;(3)采用地质统计方法将岩相、层序地层格架及空间对比加以综合。研究中创建了多个地质模型或获得了多种结果。在30个具有相等概率的可能模型中,每一个模型的岩相、孔隙度及含水饱和度都有所不同。为了筛选出可用于油藏模拟的单一模型,对这些模型进行了视觉、统计学及石油体积方面的评价。由此得出的单一模型实现了累计石油高产区与粒状灰岩预测发育区(即大量油气聚集区)之间的良好对应性。有关的3-D地质统计模型也解释了该油田的压力下降和水侵问题。
简介:目前,美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在其陆上油气勘探开发总投资中占据着相当高的比例。最初人们曾认为,非常规油气藏结构简单,而且介质均匀,因而对许多油气公司都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这些公司都希望通过勘探这类油气资源,降低“钻干井的风险”。然而,许多非常规油气区的钻探结果都相差很大,这种情况表明,页岩油气藏既不简单又非均质。在5~10年前,三维地震在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应用还不普遍,但是现在已经在这类油气资源的钻探中得到普遍应用,主要用于改善水平井“地质导向”。目前勘探人员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三维地震来识别“甜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水平应力差(通过方位各向异性分析得到)和岩石脆性(通过弹性反演得到)这两个参量被结合在了一起,用来确定最佳的井位和井眼轨迹(Sena等,2011)。叠前深度偏移(PSDM)技术通常用于描述“复杂”结构的储层,如墨西哥湾盐下储层,而目前这种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于非常规油气藏的描述,而且推广应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相较于传统的时间域成像方法,叠前深度偏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井间地层倾角的成像结果更准确;(2)断层成像更加清晰,位置更为准确。此外,在速度结构复杂的区域,如各向异性区、大倾角地层,叠前深度偏移可以为大多数属性提取技术提供更为准确的输入数据。本文以奈厄布拉勒(Niobrara)页岩为例,介绍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面积50平方英里的工区内所采集宽方位角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尽管工区内的地层倾角不是很大,但是在浅层存在着明显的速度横向变化,所以需要通过叠前深度偏移来修正地层倾角的同相轴的位置,改善断层的定位。在一口新钻的井中,根据纵向闭合差校正结果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