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被誉为'南北朝文章之绝唱'(洪迈《容斋随笔》引宋祁语)、'两晋无文章,幸有此篇'(朱熹《楚辞后语》引欧阳修语)的《归去来辞》,是《陶渊明集》中备受选家青睐,为各种文学史和有关论著津津乐道的名篇,近年评论、赏析的文章也甚多。但其中似乎仍有'疑义'须'相与析',即本文文体是辞,还是赋?这个自宋代以来就聚讼纷纭的问题~①,至今仍未有统一结论。笔者的看法是:陶渊明此作虽然题名为辞,而实则体裁为赋。本文拟就此予以探讨。

  • 标签: 兼辞赋 归去来辞 文体辨析
  • 简介:裕固族民间文化中的多重宗教因素及其辨析钟进文裕固族民间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给人一种兼容并蓄、包罗万象之感。这种特殊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形成,不仅仅是承袭其先祖文化的结果,也是裕固族在形成过程中复杂的历史经历导致的。裕固族先祖——回给人,在没有建立汗国...

  • 标签: 裕固族 民间文化 宗教因素 喇嘛教 萨满教 摩尼教
  • 简介:壮族创世史诗演述一般发生在各类麽教仪式活动之中。本文通过深描一次实地发生的民间“麽咟宿”仪式,探索麽经史诗演述的规律,揭示其深层的文化交流机制。正是创世史诗与仪式演述的密切关联,使史诗叙事往往具备仪式所赋予的“言语行为”特质。

  • 标签: 壮族 麽咟宿 史诗演述 深描 文化交融
  • 简介:“辞赋属诗”说是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先驱李东阳提出的赋学观点,后人多有附和。此说与传统的“辞赋属文”观念不合,也与明代文集编撰的实际体例相冲突,遭到当时一些文人的批评。“辞赋属诗”说是在明代诗文复古主义思潮盛行的背景下产生与流行的,生动体现明代中期复古派文人在”诗文之辨”命题下,重新厘定的诗文分体标准。明代赋论正是在“辞赋属诗”说的引导下,排除明初尚质文风和中期公安派倡唐宋律赋之干扰,重回元明赋学复古主流,明赋的理论嬗变彰显了赋文回归诗体本性的历程。

  • 标签: 辞赋属诗 辨析 赋论
  • 简介:本文以发生在万历末期南京和崇祯时期福建的两次有官方背景的天主教事件为研究对象,将两次事件中留下的官方文告与同一时期士人反对天主教的文章进行横比,再以之与前後朝代官方反对民间宗教组织的政策和行为进行纵比,分析出晚明政府对待外来宗教和外来文化的基本特点是服从於社会治安管理的需要,当政府认为其不危害社会时,可以容忍,反之则倾向於加以限制,其中并不包含明确的是否文化异端的考虑。因此,虽然晚明政府对一个团体之社会价值的认定有很大主观性和偏见,但也不能认为晚明中国政府习惯於排斥外来文化和宗教。

  • 标签: 晚明 天主教 文化交流
  • 简介:本文运用文献考察的方法,对从晚明到当代,先后出现的几个不同版本的朱熹伪帖进行了辨析。提出有一个从“昼寒书卷”到“游云谷诗卷”的发展过程,其前世今生,一脉相承。而伪造古今名人的跋文,是这些伪帖的共同特点。剥去其伪装,这些原本企图用来“证实”的跋文,却成了“证伪”的铁证。

  • 标签: 昼寒书卷 游云谷诗卷 伪跋 伪帖 传承有序
  • 简介:《国殇》对"殉国将士"予以"褒扬"的做法,与战国楚简关于"兵死"的祷祠实践相抵牾,基于此,以为《国殇》即"兵死"之"祭祷辞"的说法,恐难成立。在对包山简"东陵连嚣"称"殇"或有两种可能之推断的前提下,《国殇》以"兵死"为"殇"意味着"兵死"的"宗教身份"将由"非正常死亡"的"外鬼"而归入祖先类人鬼之列,使得"兵死"摆脱了作为"外鬼"的"强死"身份和地位以及"解"的遭遇。故《国殇》以"兵死"为"殇"并列入《九歌》诸神之中,实际上已经为那些战死沙场的"孤魂野鬼"争得了"名分"。《国殇》题旨或与战国楚简"族殇"祷祠仪式中娱乐降神活动的"祝号"存在关联,而《国殇》性质的考察,或可与楚人"族殇"祷祠仪式中的"祝号辞"相联系,但将《国殇》与"祝号辞"对号入座式的比附或等同,则存在困难。

  • 标签: 《九歌·国殇》 战国楚简 族殇 兵死 祝号辞
  • 简介:雍正二年(1724),清政府颁令禁止天主教之后,明清之际活跃的天主教传教活动逐渐转人“地下”。在清方档案里,天主教被称为“西洋教”“洋教”“邪教”,其事迹混杂于中国民问秘密宗教的教案中,传教士重新公开进人中国本土则要到鸦片战争之后。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传教士可以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口通商口岸活动,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规定传教士可以进人内地,从此天主教、新教(以下同时称呼时作“基督教”)开始了在中国传教的新时代。

  • 标签: 《北京条约》 文书 地契 广东 教会 外方
  • 简介: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书《守法守令等十三篇》,其释文在1985年《文物》上发表,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银雀山汉墓竹简》公布以来,学术界已作过相当多的研讨。不少学者认为其大部分是当时的“齐国法律”,这是根本不符合《守法》等十三篇竹书的实际情况的。本文对这十三篇竹书逐一进行细致辨析,证明它们都是齐稷下学者有关各个专题的论文。同时,本文还对《守法》等十三篇竹书的史学价值,以及当前研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作了辨正和澄清。

  • 标签: 十三篇竹书 齐国法律 专题沦文 史学价值 出现问题
  • 简介:《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以下简称)第三辑“外交”,正如编者所言,“其中不少史料是未公开发表的,是研究北洋政府外交活动的重要资料”,山为史学工作者提供了很大方便。但笔者在研究巴黎和会期间中国外交时,在运用其中某些资料时也发现一些问题,如不注意会给资料的使用者产生误导。本着知无不言的宗旨,在此就“陆军部关于派赴巴黎和会代表陆征祥等赴欧致驻日公使章宗祥电”作一辨析,缺点和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 标签: 代表 陆征祥 巴黎和会 中国外交 外交活动 军部
  • 简介:民族识别之前的汉族是融合了若干少数族群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表达是华夏之汉;民族识别以来作为中华民族众多民族或族群之一的汉族更趋向于成为与其他少数族群并列的、单一的族群。王明柯关于历史上少数族群通过攀附汉以实现身份认同的论述与张兆和关于近代以来苗族拒绝汉族身份而宣称苗族身份的认同的论述均显示了华夏之汉与族群之汉的差异,忽视二者的差异是后来学者对许娘光“民族错失”误读的原因。

  • 标签: 华夏之汉 族群之汉 民族错失
  • 简介:<正>《安徽史学》一九八四年第四期发表的梁义群同志《太平军‘第二次西征’若干史实辨析》一文,对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军事行动——第二次西征,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使笔者受益不浅。但是,梁义群同志在探讨第二次西征的失败原因时,提出了第二次西征具有战略决战的性质的论点,笔者难以苟同。笔者认为:这个论点显然是缺乏根据的,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本文将就这个问题,与梁义群同志商确。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 标签: 太平军西征 战略计划 第二次 李秀成 陈玉成 太平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