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5 个结果
  • 简介:将我国正在实施的精准扶贫从政府政策主张转化为国家法律制度,是一项迫切而又现实的立法课题。本文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为例,就该县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的最低生活保障这一主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法律规制的方法,即解决最低生活保障的路径选择——政策抑或法律,解决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律规范——实体规范抑或程序规范,解决最低生活保障的救济手段一一行政抑或司法。

  • 标签: 精准扶贫 路径选择 法律规范 救济手段 文明 疏解
  • 简介:青海退牧还草和生态移民工程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补偿标准偏低,激励作用不强;二是按户补偿的方式使得部分牧户在减畜和移民方面缺乏积极性;三是部分游牧户没有纳入到生态移民的补偿范围内;四是后续产业发展不足,移民户就业无门;五是牧民融资困难,发展资金不足。建议:抓紧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完善补偿公式和补偿方式。将户籍游牧人口纳入补偿范围;加强移民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后续产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发展义务教育,加大对牧民的教育及培训投入力度;以及拓宽资金来源。

  • 标签: 青海三江源 玛多县 退牧还草 生态移民
  • 简介: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关系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观点各不相同。本研究基于对南疆莎车县维吾尔族村落的实地调查,细致梳理了当地村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现状,以及他们对两者关系的认知,最终得出结论:当地人的国家意识受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国家的宣传和教育,另一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国家政策。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基本框架下,无论是宣传教育,还是落实国家政策,都充分考虑到当地人的民族身份。当地人在接受这些政策措施的过程中会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弱化国家认同。因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措施本身就体现了国家意志,所以当地人民族认同感的加强,实际上是对国家认同增强的体现。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建构于人们对于自身民族认同的基础之上,二者并不冲突。

  • 标签: 维吾尔族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南疆
  • 简介:夏鲁寺是西藏后藏地区唯一一座保存相对完好的11-14世纪佛寺遗迹,对于元代政教史、汉藏交流史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夏鲁寺一层集会大殿转经回廊内壁中部为切入点,通过对千佛壁画的分布规律、墙体叠压打破关系的分析,以及对壁面千佛壁画题记文本的比对、考释,发现夏鲁寺一层回廊中部、北部建筑部分墙体的修筑和其上壁画的绘制年代要早于现存的其他建筑结构。结合夏鲁寺建寺史,可以推测这一部分壁画的绘制年代为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当时的夏鲁寺存在一条围绕西翼、北翼建筑分布的不规则转经道,这条转经道在后期的扩建中被改造,结合新修建筑形成了如今的转经回廊,原来的壁画都被保留在早期墙体之上。这一研究补充和丰富了对夏鲁寺早期建筑形态的认知。

  • 标签: 夏鲁寺 建筑年代 千佛壁画
  • 简介:在藏传佛教影响巨大的藏文明系统中,"守护神不和禁止通婚"是安多社会至今秉持的通婚禁忌。这起因于守护神本身的善恶之别和他们归属于藏传佛教、苯教、民间信仰的地位之差。文章从藏族守护神分类入手,呈现田野不婚个案,阐发守护神对藏族择偶通婚的制约并分析该制约所反映的藏族多元宗教在社会内部分层、群体边界建构中的作用,对于深入理解藏族的婚姻与家庭、宗教与社会、观念与现实,触摸他们宗教生活的精神必将助益积极。

  • 标签: 守护神 顺玛 典巴 通婚禁忌
  • 简介:通过对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F寨过山瑶刀耕火种的混农林业的考察,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这种耕作方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其生态补救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过山瑶在人工营林中,针对不同的林地采取小面积分散地开垦,坚持最小改动的原则,采取浅坑堆土定植幼苗、林地间种经济植物和其他农作物、间伐代抚的操作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地表土壤的原有结构,实现生态补救,以防止水土流失,达到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维护相兼容的目的。这种生计方式包含了瑶族人民朴素的生态智慧,并非所谓的破坏生态环境,在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仍然有着借鉴价值。

  • 标签: 过山瑶 人工营林 生态人类学 水土保持
  • 简介:少数民族大学生返乡就业对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出现的人才“瓶颈”问题有重要意义。该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专家访谈、实证分析的方法,结合社会学、统计学的相关知识,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返乡意愿、影响因素、解决对策三个方面,对成都地区藏族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四川省藏族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相关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为藏区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返乡就业 藏族大学生 意愿现状 对策
  • 简介:历史与现实,阿拉善盟的汉族与蒙古族──阿拉善盟民族关系调查刘援朝AnInvestigationintotheRelationshipAmongtheDifferentEthnicGroupsinA-La-ShanLeague¥LiuYuanchaoA...

  • 标签: 民族关系 阿拉善盟 汉族人口 蒙古族 阿盟 蒙族
  • 简介:广西武鸣县清江、全苏村社会文化的变迁──对一个壮族社区的调查与研究覃乃昌(广西民族研究所)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曾对广西武鸣县清江乡(即今武鸣县马头乡清江村和全苏村)壮族社会历史情况进行调查,发表了《武鸣县清江乡壮族...

  • 标签: 广西武鸣县 社会文化 壮族 农村经济总收入 社会历史调查 非农产业
  • 简介:1930年10月,毛泽东在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新余罗坊会议期间,约请兴国县永丰区参加红军的8位农民,开了一个星期的座谈会。1931年1月,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刚刚结束,毛泽东即将长达4万余字的《兴国调查》整理成文。1988年,江西省社科联和兴国县社科联联合组成调查组,对毛泽东在《兴国调查》中提到、分析的8个家庭进行了追踪调查

  • 标签: 农民家庭 兴国县 中国农村 历史 红一方面军 反“围剿”
  • 简介:当前流动穆斯林难以适应城市社会管理的要求,同时城市社会管理部门也不适应流动穆斯林的社会管理需要,这是导致城市社会管理中矛盾冲突不断,影响社会安全的不和谐因素。因此,应当加强两者的交流与互动、建立社会安全阀制度、发挥伊斯兰教协会的协调作用,不断消解“两个不适应”,促进城市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 标签: 城市 社会管理 流动穆斯林 不适应
  • 简介:疫病是一种发病急骤、具有强烈传染性、病情危重凶险且有大流行特征的一类疾病,其形成多是气候反常和各种人为因素所致。宋代约发生了二百二十次传染性较强的疫病,其种类有伤寒病、时行温疫、痢疾、痘疮病、大风癞疾、瘴疫、腮腺炎、牛疫、马疫等,通称为疫病。宋代时已认识到伤寒病、疫病、瘴疫是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逐步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疫病应对体系。

  • 标签: 政府应对 疫病 宋代 态度 传染性 流行特征
  • 简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青铜器的发现与保护变得尤为重要,因为青铜器对于我们进行考古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青铜文物有许多都已经被腐蚀了,这严重影响了文物的价值。其中青铜病是青铜文物腐蚀的主要原因,如何去除青铜病、有效地保护文物,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一定的措施,本文将为我们详细解读青铜文物的腐蚀与保护措施

  • 标签: 青铜文物 腐蚀 保护措施
  • 简介:腰站村是一个由满族清皇室后裔聚居的村庄.云南大学国家"211"工程课题组在此进行民族学调查时,对该村的经济发展问题给予特殊关注,认为该村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因而展现了多元与多能并重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在辽东山区具有较普遍意义的代表性.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在于,为辽东地区民族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经济发展 多元多能 结构调整
  • 简介:精神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分子,因其丧失理智,故不免有时损毁器物、杀伤人命.为了防止此类案件的发生,清政府采取了所谓的"报官锁锢制".按照这一措施,在精神病人患病后,其家属要报明地方官,令其亲属严密看管.起初,清政府对精神病人犯罪采取宽容的态度,甚至杀死人命也不加追究,但在乾隆时期,其对精神病犯人的政策变得越来越严厉.最后不仅杀死多命之疯犯要被判处死刑,就是因疯捏写"逆词"之犯也要被判处死刑.

  • 标签: 清政府 精神病人 管制
  • 简介:通过对鹿邑太清宫三碑的现存状况及其病害成因的调查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措施及保护理念。

  • 标签: 碑刻 现状 原地保护 加固
  • 简介:西藏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受两大板块运动的影响,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地区之一。由于受史料的限制,学术界对早期西藏地震灾害的研究相当薄弱,尤其对宋代西藏地震灾害及其应对的研究,则几乎为空白。该文利用现存的藏文史料,以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对宋代西藏地震的时间、位置、强度、次数、构造体系等,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对地震造成的灾害及其西藏地方政府和寺院对震灾的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西藏 地震 震灾 应对
  • 简介:本文以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回族"小经"文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经"的产生、发展、使用现状等一系列问题的阐述,逐步分析"小经"在现实中面临的问题,并归纳出现这种困境的原因,进而在剖析其存在的重要价值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小经"文字保护的措施,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文中强调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紧迫性,进一步阐释了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经”文字 保护 传承
  • 简介: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和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新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此,有必要对当前新疆民族关系现状加以分析、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本文通过对新疆6县市入户调查问卷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已取得重大成就:当前各民族族际交往意愿较强,本地居民与流入人口相互包容,民族身份平等程度较高,各族众的中华民族意识认同与对本民族意识认同协调,各族居民对过去民族关系的态度较为满意。同时,各民族之间也存在缺乏共同语言媒介、宗教信仰差异显著、族际通婚意愿低等问题,当前民族关系不容乐观。正确审视民族关系问题,需要结合民族之间接触率、文化融合程度和结构整合状况加以分析。本文基于以上结论分析提出有关促进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建议。

  • 标签: 新疆 民族关系 接触率 文化融合 结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