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前,16个对口援藏省(市)、云南省和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中华慈善总会、北京同心其铸中国心、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等社会团体组织的461名专家进藏,与本地医生一起共同组成了626个筛查组,在7市(地)74个县(区)的各乡镇及各村全面铺开了筛查工作。截至9月14日,全区包虫病人群筛查工作已完成2466151人次,完成目标人群的83.9%;检出病例23456人次,其中确诊病例13621人,疑似病例9835人次,包虫病患者救治等工作在稳步推进中。拉萨、林芝两市已完成人群筛查工作,日瞎则、山南等市(地)筛查也已完成70%以上。
简介:1994年7月2日至27日,德国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研究所在波恩大学既北莱茵州图书馆举办了蒙古桦树皮文献展览。波恩大学中亚研究所K.夏嘉思(K.Sagaster)教授在展览的解说词中向观众详细介绍了举办展览单位所收藏的来自蒙古的桦树皮文书之来龙去脉及其以后的研究打算。通过他的介绍人们得知,这批桦树皮文献是根据蒙—德合作协议而被运到德国的,并将在德国得到修复和技术处理。在完成这批文献的语文学研究即识读、拉丁文转写、鉴定以及注释以后,它们被将运回蒙古加以保存。德国中亚研究所从1993年开始实施此项目,结果在2000年以学界同仁们满意的形式终于在德国出版了。这是世界蒙古学界十分关注的一件重要的学术成
简介:随着慢性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人类学关于慢性病的研究正逐步展开。本文在全球现代化及国家对慢性病控制的背景之下,分析村民对“病”的分类及其对慢性病的理解。村民根据经验给出了正病与外病、大病与小病、慢病与快病三种分类。村民对这些分类的使用是一个历史实践的过程。而慢性病这一历史性事实却处于尴尬的位置。与此归类问题对应的是患者对于病因解释的不确定性。这种解释的不确定性不仅是生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患者理解上的困惑与模糊,而且有其实践意义。不确定的解释与生物医学的精确性的冲突提醒我们:在防治慢性病的工作中,应该抱有开放的态度,一方面尝试理解患者的困惑与不解,另一方面运用多种医疗方式应对疾病。
简介:凡悲慨之气,皆产生于主体在现实中的一腔宏大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慨之情,从而借助于艺术形式将其物化为艺术审美的结晶——诗。对此,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悲慨》一品中作了形象的描述:大风卷水,林木为摧,意苦若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往,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现实中,理想的政治日益衰微,雄才志士被弃一旁(“大道日往,若为雄才”),故而产生心情痛苦到了极点,悲哀无法排遣(“意苦若死,招憩不来”)的悲慨之情,由此,那个有才难展的壮土,才一面拂拭宝剑,一面唱起了“浩然弥哀”的慷慨悲歌。这样的悲歌能令人振聋发聩。如齐梁时代,梁朝武将曹景宗《光华殿侍宴赋“竞”“病”韵》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