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5 个结果
  • 简介:“四·一二”政变后共产国际对于中国革命政策转变未能实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远离中国革命的斯大林,对瞬息万变的中国革命实际并不了解,所提出的政策转变,不符合中国实际。第二,共产国际代表罗易、鲍罗廷在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看法上,一直存在严重分歧,没有统一的意义.第三,陈独秀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自动放弃无产阶级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一再妥协、退让。

  • 标签: “四·一二”政变 共产国际 中国 革命政策 政策转变
  • 简介:近代中国城市化运动的突出特点是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孙中山先生是中国现代城市化运动最早的倡导者和设计师,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城市发展和市政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并上升为中央政府的决策意志,中国现代城市化蹒跚起步。然而由于时代和认知的局限,国家层面对城市化的推力总体有限,领导人对城市化发展缺乏战略意识,国家决策层面亦无此一方面的顶层设计,有关城市问题的法律、政策模糊不清,措施、行动摇摆不定,20世纪前半叶中国城市化长期在低水平上波动起伏,徘徊不前。

  • 标签: 孙中山 南京国民政府 城市化发展战略 政策抉择
  • 简介:赵轶峰教授所著《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于2008年2月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丛刊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正文14章,加上导言和结论,合计37.7万字,是系统研究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的一部力作。

  • 标签: 国家宗教 宗教管理制度 政策研究
  • 简介:<正>1921年,内战结束,苏维埃俄国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1922年,根据新经济政策法令,大部分文化艺术企业被取消收归国有,私人或集体电影企业被允许进行活动。这样,在苏维埃俄国,一批私人电影企业便应运而生。较大的企业有:叶林、扎多罗什内依和K.联合企业,银幕,火炬,Л.A.德兰科夫和H.B.莫罗佐夫,米涅尔瓦(“Mинерва”原意为古罗马神话中的艺术女神)等等。还有波列奥波拉任斯基的私人电影学校。

  • 标签: 新经济政策 资产阶级自由化 电影业 苏维埃俄国 文化艺术 罗佐夫
  • 简介:<正>一粮食问题的产生中国为一农业国,农村人口占绝对多数,非农业人口比例较小,正常情况下,粮食供需尚能协调。在抗战开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国统区并未产生粮食问题。抗战后方主要粮食市市场之一的成都市,在抗战爆发后的两年中,不但粮价稳定,且较抗战前略有下降。附表:成都市逐月米价指数(1937年7月—1939年8月)

  • 标签: 物价指数 粮食问题 国民党政府 市场 粮食供需 粮食政策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英国等列强于1912年至1913年期间所进行的善后大借款交涉,进而探讨英国对华政策的若干特质。英国政府参与善后大借款的主要目标之一为强化袁世凯政府对中国国内的控制。由于该目标的对象为中国国内政局,因此在借款交涉的过程中,英国政府的决策深受朱尔典公使等"英国驻华现场人员"(驻华外交官等人员)的影响。该次借款并非仅为外交交涉,同时亦牵涉北京政府内部政局的演变,观察中国内政的英国现场人员因深恐袁世凯政权崩溃,进而在借款条件上做出让步。总而言之,英国对华政策企图影响中国国内政治,但它反而深受中国国内政治的影响。

  • 标签: 北京政府 对华政策 朱尔典 国内政治 四国银行团 中国国会
  • 简介:法国语言政策一直强调国家干预,面对强势语言英语和英美文化的冲击,法国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维护法语的纯洁性。法语被视作是法兰西民族身份认同的强标记,语言是其民族文化的本质。法国语言政策是对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本文对法国语言政策进行了一个历时分析,概述了从高卢罗马时期至法国大革命前后几个重要时段的语言政策,力图呈现政策在内容及变化中的连贯、稳定,以突出语言政策所代表和体现的民族性。

  • 标签: 法国语言政策 法语 民族性
  • 简介: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认为:所谓“西藏独立”,本是近代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也是西藏少数上层反动分子坚持反动立场维护旧制度统治所致;反分裂斗争应首先反对国外敌对势力的干涉破坏,并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才能成功;反分裂斗争应实行政治为主、军事为辅,政治与军事相结合的方针;西藏人民是实现斗争胜利的决定力量;根本在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反对分裂西藏斗争不仅情况复杂,而且具有长期性。

  • 标签: 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反分裂 西藏 独立
  • 简介:一直以来,辛亥革命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往学界对其研究都集中于国内的视角力图从内部寻找答案,对于列强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通常从其"伪装中立""企图干涉""企图瓜分中国获取更大的利益"角度来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英国的外交文献中对这样的观点进行考证。

  • 标签: 辛亥革命 英国 严守中立
  • 简介:明清时期的著作对元朝时期对待藏传佛教的政策多有非议,重点围绕元朝皇帝过分崇信藏传佛教,最终导致元朝覆亡展开,事实上,元朝处理藏传佛教的政策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即使就元世祖忽必烈时代而言,既有重用崇奉的一面,同时也有约束节制的一面,且随着元朝对西藏地方管理的加强而调整变化。本文试图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藏汉文资料,以忽必烈与八思巴的关系为核心,对忽必烈时期的藏传佛教政策进行考察,通过具体事实探究忽必烈处理藏传佛教政策的双重性,并对其成因予以分析,兼及对元朝藏传佛教政策的认识,期有助于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 标签: 藏传佛教 佛教政策 忽必烈 八思巴 元朝时期 明清时期
  • 简介:正确认识、处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基于对我国民族宗教方面国情的深刻认识,特别是基于对新时期民族宗教方面新情况、新问题的认识和总结,在阐述中国共产党……

  • 标签: 民族问题 宗教政策 少数民族 宗教问题 文化 宗教事务管理
  • 简介:ThetermLangisaplacename,itmeans"DragonValley","fairyplacetolive"intheTibetanlanguage.In1911,theQingdynastyofficerChenQuzhenwaspostedhere,stationedinLunangDongjiu.HelaterdescribedtheLunangareaasaplace"covered

  • 标签: 包容对口 参与文化 发展案例
  • 简介:慈利县的少数民族人口过半,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2001-2010扶贫开发期间,通过转移支付等共赢手段对慈利县开展扶贫工作,本文从共生关系和扶贫效果两个角度,应用AHP法,根据统计数据和调查研究资料,对扶贫措施进行评估,得出共生关系明显改善、扶贫总体效果显著、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的基本结论。建议提高扶贫瞄准性,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智力扶贫,进一步优化当地各民族共生界面。

  • 标签: 共生互补 扶贫 政策评估
  • 简介:宋人称生活在西南羁縻州县之外的溪峒民族为“生蛮”,其生活区域被称为“生界”,这主要是为了区别交纳赋税的省地熟户。大致来说,宋朝政府将西南少数民族群体划分为生、熟两大类,这种主观上以“差序格局”观念区分西南少数民族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或维持其在西南地区的主权。但生、熟蛮及蛮汉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几乎抹杀掉两者生存环境的差异,熟蛮异化与生蛮归化,致使生界在其变化过程中模糊不清。宋代西南地区羁縻政策的多元化,使得生、熟蛮的身份并不以其实际生存地域来确定。宋代文献中的“生界”,并非一个单纯的地理称谓,而是一个融合了政治文化的族群边界,一个融通了价值判断的文化界线。

  • 标签: 宋代 西南地区 生界 生蛮
  • 简介:大力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方针和政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将少数民族干部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少数民族干部政策。不仅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问题,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力度,拓宽培养渠道。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具有显著的特点。

  • 标签: 胡锦涛 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内容 特点
  • 简介:马薛里吉思为马可波罗在华的友人,曾任镇江路副达鲁花赤,其家族世传制作一种名为“舍里八”的饮品技艺。本文以该饮品为中心,从制备所需果品原料的角度考察了他先後任职华北、云南与镇江的原因,否定了前人将《回回药方》中的“舍刺必”视为“舍里八”的异译,并循该饮品在元代又意译为“解渴水”的线索,从元明史料中检索其在中国本士化生产後的十四个不同品种,且分析了元代御医罗天益撰《卫生宝监》中所记的一个因过量饮用而致病的案例.

  • 标签: 马可波罗 马薛里吉思 舍里八 镇江
  • 简介: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词,“社区”指的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某一个或某一系列非遗项目的施行和传承,并认同该(系列)非遗项目是其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的人。社区的规模可大可小,具有非固定性和非均质性的特点,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和界定。社区以及构成社区的群体和个人是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的主体,不仅应当最大限度地参与从非遗项目认定、清单编制、保护措施的规划和实施到非遗项目申请进入各类名录的整个过程,而且应当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成为所有保护措施和计划的中心,成为非遗项目列入名录之后的受益方。

  • 标签: 社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主体
  • 简介:司法权限方面的争议在界定清朝(1636-1912)诸帝与其蒙古臣民关系的实质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满蒙在法制上的互动可追溯至清朝建立前。那时,对于自己不满意的法律内容,蒙古人经常向满洲统治者求助。以汉名理藩院而广为人知的蒙古衙门的建立,可视为处理刚归顺的蒙古人信息的一种尝试。蒙古当局被赋予有限的司法权力,或者说在其职责范围内,理藩院被迫面对诉讼者试图与当局角力的困境,在形塑理藩院的职责范围上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通过审视理藩院在法律方面的权限,我们可以看到原本多元的法律秩序向更一致、更稳定的方向发展着,并呈现出一种把蒙古人纳入中华法制的趋势。

  • 标签: 法律政策 蒙古人 司法领域 国家权力 清朝 18世纪
  • 简介:战后天津的摊贩问题超越了单纯的摊商冲突,在中共动员和媒体渲染之下,发展成为拷问政府治理能力的社会冲突。为应对冲突,国民政府将其社会治理的主导话语由建设转为维稳,并不遗余力地调和摊商矛盾、防范中共动员。但在内战的背景下,社会整体呈现倾颓之势,社会冲突无法得到根治,政府的基层治理也必将陷入困顿之中。

  • 标签: 战后天津 基层治理 摊贩整治 社会冲突 政策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