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现代性的一个重大成果是现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正如有论者所指出那样:“现代城市是一种以大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为其结构底蕴,以发达的商品经济及市场经济运作为基本生存法则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有机统一体,它是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的必然产物。”但现代城市的发展往往意味着城市对乡村的剥削与掠夺,恰如学者卢周来所论:“任何一个国家要获得高速经济起飞,离不开资本积累;而农业社会中农业人口仅能生产稍许超过他们再生产所需的小额剩余,所以农业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只能试图用‘提靴带’的办法来进行,即抑制农业人口的消费,将他们的剩余生产物夺过来用于建立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资本装备。而且,从农民那里夺取得越多,资本积累速度越快,现代化速度就越快……所以,农业、农村、与农民注定要为现代化付出代价”[1]278。就当代中国而言,由于历史的遗存和现实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中国现代化设计中的理论预设,就是通过一定时期内的这种乡村掠夺,可以更大规模地敛集财富,从而更快地扩大城市化的成果,直至更快地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标。新中国成立以后,现代民族国家必须加快现代化发展速度,走工业化城市化道路,以获取民族国家真正的平等和独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后...
简介: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在怎样看待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主张“先富裕,后文明”,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了“精神滑坡”现象;另一种则认为,市场经济会冲击精神文明建设,主张“要文明,不要繁荣”,不同程度地排斥市场经济,致使有些地方市场经济发展缓慢,出现了改革不前的僵局。笔者认为,用市场经济排斥精神文明或用精神文明排斥市场经济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是相促关系,而不是冲突关系。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新时期
简介:当人类历史即将跨进21世纪大门的时候,20世纪中国文学理应检视自己的实践活动和运动轨迹。其中,如何重新估价新时期文学与政治关系在中国现代文化重建过程中的存在形态和基本价值,已成为所有关怀20世纪中国文学未来走向的人们的一个重要话题。其实,在人们已经非常淡漠和有意回避于文学与政治关系公开进行彻底讨论的今天,重新认真检讨这个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确实,只要我们不是带着对历史的嫌恶感和原罪意识去先人为主地进行主观的单纯评判,那么,我们就不能回避这样一个文学事实:不论新时期文学创作如何繁荣兴旺,理论实践如何花样繁多,在其喧躁不安的文学现象下面,律动着文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