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王昌龄七绝使用月亮意象比例是唐朝诗人之最,所以解读好王昌龄七绝中月亮意象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孙绍振先生文学文本解读学解读理论来解读王昌龄七绝中月亮唯一与特殊,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王昌龄诗歌特质。

  • 标签: 王昌龄 七绝 月亮 文学文本解读 唯一性与特殊性
  • 简介:2010年龚古尔奖得主米歇尔·韦勒别克是法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大家,他作品标新立异,充斥着对西方消费社会挑衅和对人类普世价值敌视。现象泛滥是作家文本里一大特色,书写中赤裸大胆,超越了色情文学尺度。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韦勒别克在创作里将重点从性冲动对象拉回到性冲动本身,在性行为书写本真状态里让淫秽和诗意并行不悖。人物由于年少时性心理创伤而拒绝成长,发展出病态心理表征。作者书写投射时代视野,在对后现代社会解构中,竖起了科幻乌托邦旗帜。

  • 标签: 韦勒别克 解构 乌托邦
  • 简介:努鲁丁·法拉赫小说多以索马里为背景,其"回归索马里"三部曲中第一部《连接》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90年代索马里内忧外患。法拉赫借由但丁"地狱篇"引文,对比战乱中索马里人民道德信仰丧失并探索其根源。"连接"不仅是文本之间关联,也是主人公吉布勒赫与祖国不可分割。本文旨在通过《连接》与"地狱篇"间互文比较分析,揭示两者形式与内容上相关,将但丁地狱之行与吉布勒赫索马里之行联系起来,构成索马里与地狱之间对照,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连接》艺术特色和创作意图。

  • 标签: 法拉赫 《连接》 索马里 但丁 互文性
  • 简介:本文从超验主义维度解读了宗教思想.在超验主义思想启示下,霍桑通过暴露了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二对立灵魂,并进一步揭示了善恶相生辩证关系,指出了犯下罪恶就是救赎开始,从而为正视清教主义罪恶找到了勇气.

  • 标签: 超验主义 灵魂 二性对立 善恶相生 救赎
  • 简介:爵士乐不仅成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一种叙述策略,还构成她独具匠心行文风格,成为她笔下非裔美国黑人生存境遇一种隐喻。小说自始至终都回荡着爵士乐旋律和声音,引导和召唤着读者去重组故事情节,阐释和解读美国非裔黑人百年历史画卷。本文从文本音乐展开,追寻爵士乐叙述策略,剖析重复、即兴创作、和声和对位技巧等爵士乐音乐元素在小说《爵士乐》结构、人物、叙述内容和叙述主体等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展现一个摆脱了历史重负、富于爵士乐精神黑人文化新视野。

  • 标签: 《爵士乐》 音乐性 行文风格 生存隐喻
  • 简介: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可称"并世双星"。如何比较他们文学成就?"走出去"是不是一个有效策略?是否可能?将汉语文学翻译成西方语言难度究竟有多大?我们应该如何认知和评价汉语文学特点和价值?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分析和判断。

  • 标签: 汤显祖 莎士比亚 走出去 汉语 翻译
  • 简介:在这里所写下片段乃是我作为一个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个人对于外国文学一点片断回忆和理解,它们当然显得琐碎和零散。但这些回忆和理解恰好显示了在中国当代历史中外国文学不可忽视关键意义。它们恰恰凸现了外国文学具有的某种“中国”,

  • 标签: 外国文学 中国性 当代文学 回忆 凸现 意义
  • 简介:<正>俄国文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心理分析,是艺术认识和艺术塑造性格一种独特方法。它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已经具有相当水平。这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创造探索和发现结果。心理分析方法产生和发展,使俄国文学迈开了更大步伐。

  • 标签: 心理分析方法 托尔斯泰 屠格涅夫 契诃夫 内心独白 心理活动过程
  • 简介:<正>二十世纪中叶美国小说里出现一个现象是:荒谬支配人行动,主人公感情和言行无定则可依循,因而往往同他们环境发生矛盾和冲突。这个时期作家爱用滑稽形象来讽时喻世,常常使他们“疯”主人公参与世界事务。唐利维(J.P.Donleavy,1926-)在他《坏人,非凡的人》(ABadMan,ASingularMan)里,特里·萨

  • 标签: 美国社会 小说家 科学幻想小说 思想性 当代美国小说 六十年代
  • 简介:当代著名菲裔美国作家兼诗人卡洛斯·布洛桑成名代表作《美国在心中》甫一出版便引起美国文坛和学界热切关注。这部半自传菲裔移民作家在美经历书写,同时也奠定了布洛桑在菲裔美国作家中不可撼动经典地位。本文试图以英国诺贝尔获奖作家奈保尔短篇小说《众生之一》作对比,试论布洛桑在《美国在心中》中所描绘勾勒美国梦虚幻,以及世界普世价值在一个以白人为主流美国社会(WASP)中对少数族裔潜移默化影响和其实质文化霸权主义。卡洛斯理想美国社会内化了白人主流意识,同时又带有明显性别政治色彩,此点可从书中主人公对待来自不同族裔女性态度上显现。文章指出布洛桑这种同化性“美国梦”不能作为完美的应对策略来解决诸如《众生之一》里小人物主人公桑托什关于移民困惑,并解释其在美遭遇诸般失败。因而卡洛斯·布洛桑在其代表作中所表现不过是一种世界想象,作者通过文学想象所勾勒出来世界主义社会正是菲裔在美实际经历反照,揭示了菲裔等少数族裔在美的苦难遭遇和生命体验,同时也饱含了卡洛斯对少数族裔未来美好生活一份期许和希冀。

  • 标签: 卡洛斯·布洛桑 《美国在心中》 《众生之一》 离散文学 世界性想象
  • 简介:三、原始素材与二手资料(一)善用二手资料,权作研究起点毕生钻研古代学术老学硕儒,礼敬原典文献,比之采铜于山,以为无可取代,形成文献运用一种迷思。但是中西兼采新史学家,胸襟更开放,眼界更会通。新史学家固然同意“史料以原始为佳”;而且,研究时亦参酌二手文献,所谓“孳生史料之精者,亦可备研究历史者之要删”。如何炳松所言:

  • 标签: 文献 写作要领 诠释方法 论文 二手资料 古代学术
  • 简介:理论经典化问题始终无法逃脱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争论,而在不同经典理论合法化个案中寻求其诞生规则,看似是搁置争议有效办法之一。诺斯罗普·弗莱代表作《批评剖析》作为西方文论经典著作,自1950年代开始受到不同国家学者热议和追捧,相关研究重心随着西方理论思想变迁,几经沉浮。弗莱思想经典化路径主要从走入经典和"去经典化"两方面语境中得以重现,同时能够展现其思想在西方兴衰以及这种转变内在逻辑和时代内涵。此外,在理论爆炸过后的当今西方文论界,弗莱思想中的人文主义倾向是其保持读者群延续和经典地位重要原因,同时也很好地阐释了经典理论在不同历史维度下绽放经典辩证法则。

  • 标签: 经典化 去经典化 经典性 诺斯罗普·弗莱 人文主义
  • 简介:英国荒岛文学作品以与世隔绝荒岛作为叙事空间,展示了现代背景下人与自然关系,阐释了作家对现代人与自然境况及其命运认识,表现了作者既眷念现代文明,又崇尚原生态自然矛盾心态;既体现了对现代向往与追求,又蕴含了对现代反省与超越;既揭示了现代人追求回归自然美好愿望,又暗示了现代人追求的人境和谐只是一种乌托邦幻象而已。

  • 标签: 荒岛叙事 现代性 自然
  • 简介:犹太《圣经》不仅开启了犹太文化之源,而且昭显了突出世界意义,主要表现在:《圣经》以对世俗性生活、生产要素汇聚整理和显著史实特征,显示出典型超神学;《圣经》以对周边异质文化要素吸纳、整合和创造,展示了一系列具有启始、起源文化意象,呈现了可资参照文化元典意义;《圣经》以一种非形式化审美理想、突出具象化思维、典型文学文本特征,展示出强烈审美;《圣经》以人为重心,以对人境遇、情感、愿望、幸福等强烈关注为标识,呈现了强烈个人性;《圣经》以对权威怀疑、挑战,对犹太人自身怀疑和反思,表现了突出批判。《圣经》世界意义展示了犹太传统与现代文明一种联结,其深层则蕴涵着犹太传统延展、更新及未来走向等富有挑战文化命题。

  • 标签: 《圣经》 典型 具象化 呈现 境遇 展示
  • 简介:文学地域由创作活动中地域文化因素所决定,然而,地域文学并不必然与地域文化全然对应,更不会是特定地理文学资源同质转换。地域并不是一成不变,因为地域文化本身具有历史生成性和复杂,它是人与环境互动结果。本文从海南不同作家群体创作及文体方面对海南文学做了宏观梳理,以此可看出在海南特定地理、人文环境决定下文学创作,以及作品中所反映海南文化景观。

  • 标签: 海南文学 地域性 本土 移民
  • 简介:20世纪初叶,翻译文学风起云涌,一度受到高度重视.我们走进这一特定历史场域,解读翻译文学中晚清翻译小说繁荣、民初通俗小说流行、文学翻译实践和"五四"时期文学翻译多元选择等现象,并梳理中国翻译文学变迁与社会文化思潮转型之间互动关系,就不难看出,中国翻译文学在当时所承担是启蒙救亡和文化建构等社会使命.

  • 标签: 中国翻译 变迁刍议 现代性变迁
  • 简介:本文从后结构主义互文性理论角度切入“耶鲁学派”哈罗德·布鲁姆文本观,分析互文性理论在其文学史理论中关键作用,指出“诗学误读”理论突破了新批评形式主义一元论,同时使他摆脱了解构主义意义空缺和文学史空缺等虚无主义倾向。最后,本文指出布鲁姆心理分析模式存在不足。

  • 标签: 互文性理论 后结构主义 哈罗德·布鲁姆 “耶鲁学派” 文学批评
  • 简介:自然主义文学潮流和自然主义诗学是19世纪后期欧洲科学技术大发展、科学思想深入人心文化语境下产生文学理论和实践,而那时正是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新兴社会“现代”发展成熟时期。因此,自然主义诗学兴起与“现代”密切相关。自然主义诗学所体现现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对科学和科学思想推崇与借用,其二是对理性尊崇与肯定,其三是大胆破除迷信,颠覆传统道德观念和传统文学观念,追求文学创作自由。

  • 标签: 诗学 自然主义文学 文学理论 “现代性” 传统文学 颠覆
  • 简介: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Duras,1914-1996)是法国当代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剧作家。1984年,小说《情人》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从此获得世界声誉。在长达半个世纪创作过程中,她写下了30多部小说,10多部戏剧作品,指导参与了20多部电影拍摄完成。

  • 标签: 当代小说 玛格丽特·杜拉斯 龚古尔文学奖 《情人》 电影剧作 戏剧作品
  • 简介:旅行书写是美国现代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诗歌创作重要组成部分。毕肖普巴西诗歌是她对旅行之所自然与地理空间文本实施经验阅读和诗性阐释结果,其中潜隐着她对殖民文化之动态形成审视和对侵入文化之弥散衰朽反思。本文将在文化人类学视域内,以后结构主义批评途径进入毕肖普旅行诗歌内部,通过对作品纹理肌质和文化语境双重观照,探明其空间诗学构成方式及意识形态生产过程。

  • 标签: 伊丽莎白·毕肖普 旅行书写 空间诗学 政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