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正>武器历史的黄页里弥漫着漫天的兵戈之气。起初是人与兽的对抗,不久是人与人的战争。《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大事就会下大力。人类用当时社会生产最尖端的工艺制作兵器,把它的聪明才智用在制造杀害同类的武器上,咬牙切齿。青铜技术最先制造的是礼器与兵器而不是生产工具。核技术最先用来研制原子弹而不是核能发电。计算机的起步出于精确制导的需要而不是网络文化的普及。从冷兵器到火器再到核弹,兵器的演进呈现出人类智力进化的轨迹,它见证着生产力的发展,也目睹了人类的自虐自戕。人类的智慧也在战争中精进。

  • 标签: 国之大事 人类智力 精确制导 核技术 黄页 核能发电
  • 简介:正14岁的杰里刚经历丧母之痛,便到一个"三位一体"的天主教高中就读。没想到,他被这个学校的秘密组织"守夜会"的首领阿奇盯上,利用他来和代理校长利昂修士进行激烈的权力

  • 标签: 巧克力 三位一体 战争 天主教 秘密组织 代理
  • 简介:《拿破仑战争时的爱情故事》写的是:左拿破仑战争时期,一名德国上尉假托死亡,化名逃跑;一个服丧的“寡妇”,其假丈走竟是“死去”的他;两人不期而遇,终结姻缘。这篇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批判了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观,讴歌了纯真的爱情。

  • 标签: 拿破仑战争 爱情故事 别列津纳河 主力部队 巴登 我不知道
  • 简介:一20世纪70年代,有一部很著名的电影——《决裂》。影片的开头,农场场长龙国政去见当年的老团长、时任地委副书记的唐宁。两人有这么一段对话——

  • 标签: 20世纪70年代 语言 战争 火药 副书记
  • 简介:莎士比亚作品经常为人所用,在现代战争中亦然.莎士比亚作品的模糊性使之既可以被用来支持战争,也可以被用来反对战争.莎士比亚作品的电影改编往往反映了导演和时代的解读.而对于莎士比亚文本的解读,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本文主要探讨莎士比亚文本和电影在战争中的利用,而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则涉及国际政治和战争对于文本之外、纯粹作为文化符号的莎士比亚的利用.

  • 标签: 莎士比亚 英国 《亨利五世》 电影艺术 现代战争
  • 简介:在意象统治一切的景观社会里,人们往往会沉迷在景观的被制造性中,进而遗忘自己的本真社会存在。本·方丹、凯文·鲍尔斯及菲儿·克雷的当代战争小说就为读者展现了这样一个景观社会。他们的笔下既有可视的客观景象,也有由意象和幻觉主导的主体性景观,在“凝视”的主观选择中,这种主体性景观已包含着一种无法摆脱的视觉政治,成为一种消费符号、成为权力和意识形态的直接表征。本文以这三位作家的伊拉克战争小说为研究对象,即《比利·林恩的漫长中场行走》、《黄鸟》以及《重新部署》,分析这三部小说中作为权力文化实践的跨国景观中的创伤英雄、战争景观中的跨国创伤,以及被消费的战争景观及战争英雄。

  • 标签: 跨国景观 当代美国战争小说 创伤英雄 景观消费
  • 简介:独幕剧《重逢》是丁玲到解放区后创作的第一个剧本,也是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出现的第一个剧本。这部曾长期被遗忘的剧作,其实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平实质朴,带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在解放区戏剧中堪称佳作。

  • 标签: 丁玲 《重逢》 牺牲 爱情
  • 简介:在传统的观念中,权力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可以被人所拥有占据的。福柯批判了这种把权力物化的观点,认为权力是一种关系,在不同时期权力有不同的主导模式(如牧师权力、君主权力、规训权力、生命权力)。而在现代国家中,权力不再是过去的君主权力为主,而是更多表现为对身体和人口进行控制的规训权力和生命权力。特别是在二战后的三十年,政府在统治国家时越来越关注人口的治理,通过对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率的调节来控制人口,国家权力的表现形式由过去的如何“让人死”转为如何“让人活”.

  • 标签: 君主权力 布莱恩 战争 本体 状态 知觉
  • 简介:中国古代题画诗文常被视为画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与画面交相“融会”从而达到“诗情画意”的意境。本文则认为应对这些空泛模糊的话语保持审慎的态度。我们可跳出审美论之外,将题画诗文放回到原本的社会语境中,从社会功用的角度去理解其发展。本文从社会交际、地域竞争和身份建构三方面入手,来探讨题画诗文在中国古代所发挥的一部分社会功能,以及题画诗文获得发展的社会动因。这三方面实则相互关联:苏州地区文人频繁使用题画诗文进行社会交际,导致题画诗文成为“吴地”画坛的“招牌”。题画诗文助阵明中后期“吴派”对“浙派”的打压,也因此成为浙地攻击苏州的标靶。而在社会交际和地域竞争的背后是雅俗边界的变动。晚明至清代文人画学论述对题画诗文何以守住文人精英高雅“阵地”一事,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身份焦虑。

  • 标签: 题画诗文 文人交际 浙派 地域竞争 身份建构
  • 简介:<正>2003年3月24日星期一阴晴不定妈一定已经看见,这些天来,世间极其的不平静,无数的人在悬着心过日子。和天堂里的眼睛一样,现世里众人的眼睛,也在这些天来集中到了这场让很多人们不知道是否道义的战争上了。就在昨天,就在美英联军攻打伊拉克南部港口城市乌姆盖斯尔时,我除了听到激烈的枪炮声,还听到了一片树林里传出的鸟叫声。妈,您知道吗?我在刚听到这些悦耳的鸟叫声时,简直一下子惊呆了。这些平日里一听到人类的脚步声或喊叫声就会迅速展开翅膀飞走的精灵们。今天是怎么了?

  • 标签: 天来 不知道 乌姆盖斯尔 枪炮声 喊叫声 条花
  • 简介:人们一般把的风格视作金斯伯格的诗歌风格.其实金斯伯格前期、中期和后期诗风变化很大.本文主要通过对其具有代表意义的长诗的分析,强调由于文化语境的不同,金诗在六、七十年代出现的演变.这种演变是更加理智、冷静的深层次的发展.文章同时说明,诗人历来注重语言策略,注重诗歌的社会功效.

  • 标签: 金斯伯格 语言策略 长诗 金诗 诗风 诗歌风格
  • 简介:克里斯托弗·科契是一名享有国际声誉的澳大利亚当代作家,他强调把笔触伸到人的内心,探索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刻画现代人的内心生活来反映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他的创作内容和方法倾向于“国际化”,多反映西方世界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如心理上的孤独和压抑感,难以摆脱的危机意识,迷惘中寻找自我的失败尝试等等。

  • 标签: 中国情结 公路 战争 异乡 当代作家 澳大利亚
  • 简介:自处女作《女勇士》在1976年首次出版以后,汤亭亭就蜚声美国文坛.之后,汤亭亭又陆续出版了《中国佬》、《孙行者》、《第五和平书》和《战争的老兵,和平的老兵》.她的作品屡获大奖,如美国全国图书奖、美国全国书评家协会奖、美国学院和艺术与人文研究院大奖以及前美国总统克林顿颁发的国家人文勋章等等.

  • 标签: 厌恶战争 和平评 宽广余地
  • 简介:<正>1938年4月22日,《大公报》(汉口版)以三分之一的版面报道了英国诗人奥登受到中国文艺界人士接待的消息,报道中附有奥登的一首题为《中国兵》的十四行诗的手迹和译文,并有戏剧家田汉的和诗一首,曰:

  • 标签: 中国抗日战争 奥登 中日战争 组诗 《大公报》 四行诗
  • 简介:张翎一直关注女性的生命体验,其长篇新作《劳燕》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以抗战为背景的小说问世后,好评如潮。她把个体女性在战争环境里被强奸、被侵害、被控制、被侮辱等难以言说的“沉默”,以独特的女性经验与文学形象,以她们匍匐隐忍、呐喊崛起的顽强精神,重现“历史真实”,展现了女性历经磨难依旧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张翎的写作对世界华文女性文学史是一个突破性的贡献。

  • 标签: 《劳燕》 战争文学 女性写作
  • 简介:新新闻主义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文学体裁.它在报道真人真事时,融入了小说的写作技巧.它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传统新闻报道所谓的客观性和权威性提出挑战.它的出现与六十年代美国文化息息相关.这一时期进行的越南战争为新新闻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在越战题材的小说中采用新新闻主义手法使作家们得以更深刻地反映一场不同于传统小说描绘的战争,更准确地把握越南战争的本质.

  • 标签: 传统小说 新文学 作家 人物 新新闻主义 描绘
  • 简介:主体的时间性是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式主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批评界鲜少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拉康早期论述时间问题的代表作《逻辑时间与预期确定性的判定:一种新的诡辩》,一方面说明主体的时间性的内涵和特点以及逻辑时间对群体中的主体生成所发生的建构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史实阐明主体的系统性误认与群体逻辑之间的必然关联,进而彰显拉康对社会现实的忧思与批判。

  • 标签: 逻辑时间 “我”之生成 群体逻辑 系统性误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