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唐宋以后,历元、明、清三朝选官制,延续多而创新少。然从科举内涵之复杂、开设次数之频繁、录取人数之众多、制度本身之严密,实至明清极盛,这种在衰亡前的“夕阳”现象,又是值得注意的。

  • 标签: 科举 察举 衰亡 夕阳 明清 唐宋
  • 简介:奥西普·德金(OsipZadkine,1890—1967)是法国雕塑家、立体派雕塑代表人物。出生于俄国斯摩棱斯克,1909年到巴黎,并加入了法国国籍,此后一直在法国从事雕塑创作,受到立体派和表现派的影响。立体派最适合于德金的创作思想和表现方法,因...

  • 标签: 立体派 雕塑家 希腊神话 普罗米修斯 俄耳甫斯 法国
  • 简介:<正>生老病死事寻常,大喜深悲味最长,最是人生(?)龁处,是悲是喜费思量。——灵(1996年)一灵先生离开我们忽忽已五年有余,每次想起这位尊敬的文坛前辈,必定会定格在《文汇月刊》二十年前一幅作为封面的照片上:背景可能就是他寓所面前的复兴西路,满地萧萧黄叶,灵先生披一件夹大衣,敛眉凝目,神情庄重,若有所思。这是我看到过人物肖像中最不易忘却、也是最好的一幅,好就好在它准确地表现老人晚年

  • 标签: 柯灵 文汇月刊 人物肖像 望春草 沦陷时期 《万象》
  • 简介:从“文本”到“语境”再到“元文本”是雷研究兴趣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其中国当代诗歌研究视野中的三大维度。在学术研究中,雷一方面确证了文本细读的有效性,同时也没有忽视诗歌外部复杂的社会语境。文本与语境的互证,再加上元文本与二者的互动,雷在三重维度中建构起自己的诗学框架。

  • 标签: 中国当代诗歌 柯雷 文本 语境 元文本
  • 简介:在电影《二十四城记》中,贾樟运用了创新型的拍摄手法通过对420厂的一些典型工人的记录来展现中国工人群像,展现他们对社会、集体的热爱与信仰。

  • 标签: 贾樟柯 工人 群像 人物形象
  • 简介:《南桐太守传》是唐传奇中的名篇,这篇传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淳于棼的“南柯一梦”。这个梦虽然看上去荒诞不经,其实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而从梦的文化背景、特征、梦醒后的情节设置这三个方面入手,则能予以更好的解读

  • 标签: 梦的文化背景 梦的特征 梦醒后的情节设置
  • 简介:在二十世纪早期英语世界关于中国诗歌翻译的画卷上,《松花笺》(Fir-flowerTablets:PoemsfromtheChinese)毫无疑问是浓墨重彩的一笔。1921年该书首次出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 标签: 杜甫诗歌 译介 1921年 诗歌翻译 英语世界 二十世纪
  • 简介:尽管伊丽莎白·毕肖普的触景默想诗《渔房》和萨缪尔·尔律治的叙事诗《古舟子咏》在形式、长短和风格上好像大相径庭,但是两首诗在处理大海经历上却极其相似,两部作品的隐含作者有着相近的人格和诗境,两部作品在文体上也有很多相近之处。毕肖普留意平凡之美的精神、她对超自然力量的看法加上她对动物的态度都可能使她成为欣赏老水手故事的理想听众。水作为知识的主题以及汲取知识再到升华的过程在两部作品中产生了共鸣。

  • 标签: 毕肖普《渔房》 柯尔律治《古舟子咏》 文体 意象
  • 简介:夫的隐喻理论影响深远,他将隐喻界定为“想象理性”的观点对理解诗歌尤其有着重要意义。但其内在困难亦十分明显。虽然他细致分析了诗歌隐喻的种种手法及其概念结构,但他将基本隐喻置于初始前提的立场亦使他始终无法真正解释诗歌中新隐喻的创造机制。我们则试图结合博纳富瓦的《杜弗的动与静》一诗中的听觉隐喻的基本运作,揭示基本隐喻的真正特征,并进而结合相关哲学背景来启示隐喻向哲学思索敞开空间的丰富可能。

  • 标签: 莱柯夫 博纳富瓦 想象理性 隐喻 聆听 在场
  • 简介:在纷繁复杂的版本构成史和批评阅读史背景之下,评论家从宗教、伦理、心理分析、传记学、哲学、美学和政治学等角度,对《古舟子咏》进行了精彩、动人的论述。但字里行间确实存在的一个深刻而明显的寓意,却是评论文字未曾阐发的,即人是永远的流浪者,绝对意义上从原罪的阴影和桎梏中走出来是不可能的。人须努力回报上帝仁慈的爱,在不断的忏悔中追求救赎。这才是《古舟子咏》阐释的人与上帝真实的辩证关系。

  • 标签: 管萧婚曲 流浪者 柯尔律治 《古舟子咏》 基督宗教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