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各国文化相互联系影响,是世界文化发展必然趋势。一个国家要了解掌握全人类积累起来文化,就得要介绍外国同外国进行文化交流。而接受外来文化最有力手段是翻译,无论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等,翻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在扩大民族文化艺术,丰富民族语言和有助于文艺家文体及其形式锤练外,而更重要

  • 标签: 重要意义 相互联系 鉴别能力 外国文学作品 国家 社会效果
  • 简介:<正>普希金是俄国第一个达到世界高度作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站在拜伦莎士比亚两位巨人肩上才取得成功。拜伦诗作曾激发了普氏磅礴浪漫诗才,莎氏则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两者结合创作方法上给予普氏以巨大影响。(从总体看来,莎氏对普氏影响大于拜伦)很久以来,我国有关研究者只注意研究拜伦对普氏影响,却忽视了莎氏。近年来,我国有人开始研究莎氏对普氏影响,但却又基本上是复制发挥苏联有关学者片面观点,即认为莎氏对普氏影响只在现实主义方面,

  • 标签: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双重影响 创作方法 研究者 作品
  • 简介:如果把唐宋诗中所咏及历史人物作一个数量统计的话,贾谊王昭君多半是名列前茅。对贾谊这位怀才不遇、哭泣而死才子王昭君这位远嫁异国、至死未返美女,诗人们不知倾洒了多少同情泪水。那么,为什么贾、王二人遭遇能叩动千载之后诗人心扉呢?事情应该先从古典诗歌两个传统谈起。

  • 标签: 王昭君 贾谊 唐宋诗 咏史诗 王安石 历史人物
  • 简介:施蛰存于1930年代凭借其心理分析小说跻身文坛,他吸收了弗洛伊德主义,善于将弗氏精神分析理论运用于自己小说,在当时文坛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本文试图通过对收在其代表作《梅雨之夕》中《魔道》解读,兼及《夜叉》《旅舍》,来窥视施蛰存是如何在弗洛伊德主义观照下将现代人焦虑心理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 标签: 弗洛伊德主义 现代人的焦虑心理 文本解读
  • 简介:  是美国道布尔戴公司于2003年4月出版一部通俗小说,出版后得到了读者广泛关注.在其后几个月时间里,它一直位于美国畅销书之列,还曾于2003年6月跃居畅销书排行榜第二位.……

  • 标签: 之间评 影像现实 现实之间
  • 简介:<正>战火烛天、哀鸿遍地。山崩地裂溃退中,风狂雨骤祸海里,弗廖罗娃·奥莉加悲苦生活帷幕揭开了。苏联当代作家格列科娃通过音乐学院毕业生、满有可能成为钢琴演奏家奥莉加自叙,加上作者描述,章节交错地结构了这部题名凄恻《寡妇船》中篇小说。立志用欢乐音律装点人间不幸奥莉加以如下语句作为故事开头:“战争刚开始,我丈夫就在前线牺牲了。我们仍留在莫斯科。‘我们’是指我、我几乎疲惫得不能迈步老母亲和十四岁女儿娜塔莎。”语句平淡、冷漠,但又纤徐绵缈、绸缪宛转。这样开头语,当然不见得有什么特别高妙之处。可是,笔者觉得它仿佛是

  • 标签: 寡妇 颂歌 丈夫 战争时期 主题 作品
  • 简介:沈从文湘西世界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人性生成图——神化的人性、人化的人性至美的人性。至美的人性才是沈从文所祈求理想人性样式,他短篇小说《丈夫》就为我们展现了这种"神人以"至美人性,并且探讨了这种人性两条回归路径。它体现了沈从文对理想人性构想,在深层次上潜在地指向了至美人性境界理想社会模式建构。

  • 标签: 沈从文 《丈夫》 至美人性 理想社会
  • 简介:“珍爱怀疑”诗人对乌托邦叙事消解,是20世纪以来人类思想史、哲学史、文学艺术史上重大事件,其持续性影响至今未曾消歇。就那些有精神敏识力文学家而言,乌托邦式写作依赖于宏大叙事、“圣词写作”。圣词,指写作中使用那些带有不容分说本质主义、整体主义、道德优势、绝对知识、

  • 标签: 乌托邦 消解 解读 诗歌 传释 宏大叙事
  • 简介: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主办《国文月刊》中,大学国文教育改革、大学中文系改革讨论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包括语体文入选大一国文教材、中文系改革目标、中文系开设新文学课程以及中外文合系等主要话题。自“五四”新文学以来,对现代文学(新文学)现代大学之间关系相对系统讨论及部分实践,是在战时西南联大起程,这是对新文学传统一种坚守制度性拓展。

  • 标签: 西南联大 《国文月刊》 白话新文学
  • 简介:<正>在论及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对自己创作影响时,莫言将福克纳马尔克斯称为“两座灼热高炉”,这无意中道出了一个不争事实:即新时期作家在面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时,不是应对单一流派或某一作家,而是全息式地摄取养份。这样,西方历时百余年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在中国短短几年内被作家共时性分享了,并被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共融了。把莫言作为个案透析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对新时期文学影响,即能窥见这种共融性特质。莫言全部小说中,既有福克纳式内心独白、梦境幻觉,又有马尔克斯式象征、隐喻。丰厚生活底蕴和非单一性接受吸纳,使莫言创作显示出一种诡异多变风格。在新时期作家中,借鉴消融,达到浑然一体、运用自如,莫言是做得较好一位。

  • 标签: 福克纳 马尔克斯 西方现代主义 新时期文学 象征主义 《喧哗与骚动》
  • 简介:《长日留痕》是当代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代表作。小说以日记体形式,叙述了管家史蒂文斯在英国西部进行六天旅行。回忆既是小说叙述形式,也是作者结构情节方式。史蒂文斯对往事叙述体现了回忆不可靠性、碎片化选择性特点。回忆叙述在整个叙事中成为了小说不可或缺主题,一方面凸显了所选择事件在史蒂文斯心中地位,使读者看到他终于有勇气直面自己内心世界、对肯特小姐对达林顿勋爵趋于客观评价;另一方面也模糊了不同事件间界限,使回忆中弥漫着沧桑历史感,这也是作者石黑一雄本人站在客观角度上对历史进行一种重新审视。

  • 标签: 石黑一雄 《长日留痕》 回忆叙述 不可靠性 碎片化 选择性
  • 简介:金东仁《土豆》(1925)李泰俊《农民》(1939)是韩国现代文学中描绘华人形象代表作品。《土豆》中“王掌柜”是首次出现在韩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华人形象,也是当时朝鲜社会剧增华人典型代表。然而,该形象被描写成非道德、反社会的人物,而促使这一形象生成中心媒介就是“金钱”。透过该人物形象,可以窥视到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朝鲜社会对华人看法。《农民》中华人形象是聚集韩中矛盾焦点主人公。但是,评价以万宝山事件为背景出现这些华人形象时,需要了解当时韩中之间民族矛盾是日本殖民政策舆论炒作所造成,只有对这些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才能以正确逻辑进行思考。但是,以万宝山事件为背景进行叙述小说《农民》并没有抓住这点,只以朝鲜人取得水路开垦胜利而收尾,并把朝鲜人对峙华人集团塑造成暴力团体,可以说,这是创作过于疏懒结果。这种试图将超越意识形态问题集中在民族层面的文学形象化,对后来朝鲜对华(人)认识产生了不小影响。因此,有必要从批判视角来解读这部作品。

  • 标签: 韩国现代小说 金东仁《土豆》 李泰俊《农民》 华人形象
  • 简介:葛水平,山西沁水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山西长治市戏剧研究院编剧。创作有诗集《美人鱼海》《女儿如水》,散文集《心灵行走》,小说集《喊山》《守望》《官煤》《陷入大漠月亮》等。中篇小说《喊山》获鲁迅文学奖。

  • 标签: 葛水平 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奖 韩冲 获奖评语 生存状态
  • 简介:<正>西方文学评论家一般认为龙金·奥尼尔(1888-1953)称得上是“美国莎士比亚”,他在哲学领域里深受“老子、尼采、斯特林堡、容格、叔本华影响”。在我看来,奥尼尔创作上哲学思想追根溯源在老子思想体系中可以觅寻到更为深厚思想基础。老子既是唯物主义者,也是唯心主义者,他在《道德经》中曾说过:“天纲恢恢,疏而不失。”(天纲极为广大,纲孔虽稀,而从没有漏失。)“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所厌恶,谁知道它原故?)“天道无亲,常善人。”(天道对人无所偏爱,永远帮助善人。)老

  • 标签: 追根溯源 剧作家 马可·波罗 奥尼尔 评论家 尼采
  • 简介:本文从德里达解构理论出发,探讨了翻译文本解构策略.解构翻译目的是要在译作文本中使原作升入一个更高、更纯粹各种语言相互融合臻至完满境界.这种境界尽管难以企及,但解构无疑为我们指出了通往这一境界途径.

  • 标签: 诗性哲学 翻译文本 解构策略 符号系统 话语结构
  • 简介: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发疯,不仅对人文主义信念先验价值地位提出了怀疑与否定,而且表现了信仰断裂给人带来精神危机;通过哈姆雷特探索毁灭,以人为出发点对人自身、人世界关系进行了重新思考.从哈姆雷特发疯毁灭中我们看到:人是有限,仅仅靠肉身力量无法走出生存困境,还要有信仰支撑.但肉身抗争并不是毫无意义,悲剧英雄通过肉身毁灭使灵魂升华为一种启迪人们超越有限获得无限力量、情愫品质.

  • 标签: 哈姆雷特 毁灭 抗争 生存困境 莎士比亚 精神危机
  • 简介:一作为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JohnMaxwellCoetzee)这位来自南非、现居澳大利亚并已是该国公民著名作家已广为世人所知。他是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更是小说家,其代表作有《耻》(Disgrace,1999)《等待野蛮人》(WaitingfortheBarbarians,1980)等。保罗·奥斯特(PaulAuster)名声不如库切,但他是美国赫赫有名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

  • 标签: 奥斯特 库切 书信集 《等待野蛮人》 友谊 大师
  • 简介:村上春树是受西方文学影响而成长起来日本现代作家,其代表作中就曾多次提到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和他小说.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创作主题、象征意义、创作基调以及人物情感等方面的对比,找出其创作共同特征,阐述托马斯·曼对村上春树文学影响.

  • 标签: 生与死 死亡象征意义 孤独 虚无 移情
  • 简介:《儒林外史》里歇后语具有多样化性格化特点,其修辞效用主要表现在增强了人、事立体感,达到了语言形象化,塑造了人物形象,增强了讽刺效果。

  • 标签: 《儒林外史》 歇后语 运用特点 修辞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