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经不起实际检验论述“粤剧怎样从外来剧种‘为本’,到‘另创一格’,怎样从外来剧种的支流到分道扬镳?始终没有作出证据充足、言之成理、经得起实际检验的论述。”(郭秉箴《粤剧古今谈》)郭氏这段话,是对几十年来研究粤剧史的评价。这个评价是客观的,也是准确的。陈非侬先生认为南宋时已有粤剧,根据是“南戏传入广东,成为最早的粤剧。”所以,粤剧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此说虽然至今仍未发现有文字资料支持,但有一有力物证,就是佛山祖庙的石戏台(这个戏台现仍存在)。佛山祖庙(在广东南海县佛山市内)有八百多年历史,南宋时已经建成。试问如何当时没有戏剧演出,又怎会有戏台?(《粤剧的源流和历史》)对于陈先生这一观点,我们有不同的看法:首先,“南戏传入广东,成为最早的粤剧”这一命题似乎难以成立。因为南戏传入广东仍然是南戏,不能当作为“最早的粤剧”,只能说明南宋时广东已有戏剧活动,并不意味粤剧已经产生。南戏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在其影响下,才形成四百多个地方剧种,故此,各地方剧种都跟南戏有渊源,不是剧种本身。其次,把佛山祖庙的石戏台当作“粤剧有七百多年历史”的证据,是悖于史实的。有戏台,有戏剧演出不一定是演粤剧。
简介:本文将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之早期传教士译本《马赛勒斯》作为研究宗教与翻译文学关系的模板,以此考察传教士翻译文学中的普遍现象和规律。译者亮乐月受制于美以美会传教士的身份.通过改写、增删、刻意误读等方式强化作品的基督教色彩.与原著的人本主义思想有很大出入,体现了宗教对文学翻译的操控。译者甚至不惜为抬高自身所属差会地位,进行与原著背道而驰的改写。该译本还对儿童给予了女性特有的关注.显示了性别意识与宗教因素对翻译的双重干预。译著凸显了女婴的形象及其对灵魂的救赎作用,以基督教的儿童观重新定位儿童的社会地位,有助于推动近代中国儿童观念的转变。译著强化了小说的宗教寓言性质,具有明显的现实指向性。它反映了近代来华传教士试图借助文学翻译传播宗教思想.对处于剧变中的中国近代社会进行基督教的引导,以确立基督教信仰的有效性,促使其被中国社会广泛接受。
简介:在我国比较文学领域,“X和Y模式”名声不好,一般被认为是一些研究者由于对“可比性”缺乏了解、盲目借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之名所进行的简单比附研究。而与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相对应的“影响研究”,常常被认为是法国学派注重实证性、忽略文学审美性的比较文学学术方法。在我国目前已有的不少比较文学教材中,对法国学者、美国学者学术主张进行非此即彼、标签化、扣帽子的论断常有发生。本文试图从皮埃尔·布律内尔等法国学者所提出的“X和Y模式”入手.重点关注美国学派对法国学派的理论主张发起诘难之后。法国学者对影响研究以外的其他方法进行吸纳总结、针对比较文学理论所进行的完善与更新。在比较文学学科史中,“法国学派”的内涵是丰富的,不应仅仅谈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等人的观点,而应该拥有更为丰富和准确的含义,我们的教材应该改一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