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艺作品的价值观始终是评价文艺作品的重要标准。近些年,一些文艺作品在商业运作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争议和忧虑。2013年10月1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举办第二十九期“青年文艺论坛”,本期论坛的主题是“当前文艺作品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问题”,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孙佳山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林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徐刚主讲,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祝东力,《文艺理论批评》副主编李云雷,以及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内外的40多名青年学人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以当前热议的文艺作品为切入点,讨论了在历史转折年代不同文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及其所勾连的社会文化图景,探讨了现有的文艺评价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力图为建构科学、健康的文艺评价体系做出初步的探索。本刊特刊发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 标签: 文艺作品 评价体系 价值观念 标准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 简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现实,如何认识把握现实对象,不仅意味着提问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也意味着问题思考路径的改变。文章从“人民”“中国”“伟大”三个核心范畴来考察习近平文艺论述的时代创新,并试图通过读懂习近平关于文艺的论述,考察当代文艺“问题性”的变化。

  • 标签: 习近平文艺论述 问题性 人民文艺 崇高现实主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毛泽东同志写于193ll9年的一封谈诗歌的重要书信,终于被重新发现了.信件原文如下:路社常务委员会诸同志:信件收到了,感谢你们的好意.二月四日已约定别的集会,不能来你处,请加原谅.问我关于诗歌的意见,我是外行说不出成片段的意见来,只有一点,无论文艺的任何部门,包括诗歌在内,我觉都应是适合大众需要的才是好的.现在的东西中,有许多有一件毛病,不反映民众生活,因此也为民众所不懂.适合民众需要这种话是常谈,但此常谈很少能做到,我觉这是现在的缺点.这一点是否有考虑的价值,请你们斟酌一番.此复,敬祝努力!毛泽东一月卅一日

  • 标签: 新诗歌 重新发现 毛泽东同志 艺校 常务委员会 生产运动
  • 简介:文艺创作理论批评的价值观问题,实际上现实生活中人们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因而值得关注。当前文艺创作理论批评从总体的创作道路、创作方向和价值观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在多样化的文艺创作观、思想观和价值观并存的态势中也存在着一些创作道路、创作方向和价值观念上的迷误,有些从根本上是错误的、荒谬的。这些都可能对当下的文艺创作、

  • 标签: 文艺创作观 价值观念 理论批评 迷失 创作道路 创作方向
  • 简介:总是从外部角度谈诗歌,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是个危险,这表明,要么这个研究者对诗歌的内部是缺少敏感性的,要么干脆就是缺少进入诗歌内部的能力。但从另一方面说,这样谈论又有某种不得已的因由,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多艺术问题都社会化了,所以免不了要从外部角度进行辨析和观察。本文主要以对2007年诗歌的阅读为感受基础,从几个现象出发,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 标签: 诗歌 地理 艺术问题 研究者 敏感性 社会化
  • 简介:恩格斯在的信中曾以巴尔扎克的创作为例,指出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他称这一现象为"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围绕这一问题在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之间及其内部,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文章认为,恩格斯这个说法本身包含了对艺术特殊性的承认,其真实含义是生活本身包含了意识形态属性或客观倾向,现实主义的胜利是生活本身的胜利.文章指出,虽然处于东西方不同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对恩格斯所说的现象存在着"诠释不足""过度诠释"的不同情况,但讨论过程本身体现了争取艺术对意识形态的某种自主性的共同追求,而争论各方对现实主义和巴尔扎克的推崇说明了理论形态的范型滞后现象和范型更新的必要性.

  • 标签: 现实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巴尔扎克 程本 过度诠释 范型
  • 简介:在抗战历史的图像记忆中,有两幅作品具有代表性:一幅是沙飞的摄影《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另一幅是彦涵的木刻作品《当敌人搜山时》(创作于1943年)。沙飞的《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拍摄于1937年,首次发表在1943年9月出版的第4期《晋察冀画报》上。木刻摄影是两种不同的视觉媒介,前者是传统手工方式,后者是机械技术手段,两者皆有复制功能,

  • 标签: 木刻 摄影 抗战时期 《晋察冀画报》 纪实 1937年
  • 简介:本文对《傲慢偏见》中几位主人公的婚姻进行了分析,展现了《傲慢偏见》中女性性格婚姻以及二者的相互影响。

  • 标签: 《傲慢与偏见》 女性性格 婚姻
  • 简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作家、诗人们把创作说成是“刨食”。微信上也出现了“今天在哪里刨食”“刨食千万别累着了”等等问候语。聚在一起,互相交流的也是投稿经验和路径——分享各自的“刨食宝典”。

  • 标签: 问候语
  • 简介:<正>从有关潜意识的理论中我们看到:弗洛伊德认为组成潜意识的是童年经验、已被遗忘的记忆、与生俱来的本能、以及把现代人和史前时代祖先联系起来的回忆;荣格把潜意识看成是一个群体、种族的“集体无意识”这是一种用自己祖先相同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先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而马斯洛把灵感归为人的潜力所激发出来的,实现自我,实现人的“高峰体验”;在G·沙赫特那儿,灵感者的创造力不过是“易于感受新的经验”;法国的拉康则把潜意识的结构与人的语言结构相类比.对这种种看上去毫不相干的潜意识学说及灵感的关系我们究竟应怎样看待呢?

  • 标签: 潜意识 内觉 显意识 弗洛伊德 “集体无意识” 创造力
  • 简介:摘要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务秘书承担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工作。作为教学过程管理的直接负责人,教务秘书的工作看似轻微,但是,稍有闪失,就会导致教学秩序的混乱。教学秘书的责任心,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对细节的把握,成为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

  • 标签: 教务秘书 职责 细节 成败
  • 简介:<正>南帆在《论小说的象征模式》(《小说评论》87年2期)一文中指出:精神分析学说在释梦中认为,梦是一种愿望的满足,这些愿望寻找到一批相应的意象作为展现自身的现实对象。因此,梦乃是将人们心中隐念变成知觉的形式,尤其是视觉形象。这已经足以令人想到情绪的象征——将某种情感或意绪寄寓于特定的意象,这不也同样在一种表现中得到满足吗?情绪

  • 标签: 精神分析学说 象征模式 意象 小说评论 释梦 情绪
  • 简介:中国诗坛,好像缺乏的恰恰是诗意。请看热闹非凡的诗坛舌战:作家韩寒鄙视“下半身”(诗歌流派),斥诗人沈浩波为流氓,说他“用他的诗歌来说明了男诗人基本都是流氓这个占今一样的定理”,

  • 标签: 诗歌流派 心灵 诗坛 流氓 诗人 诗意
  • 简介:《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是曹雪芹熔铸了自己人生感悟和理想、耗费了大量笔墨和心血而成的文学大厦。《世说新语》《晋书》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诸多名士的逸闻趣事以及他们的言谈举止乃至喜怒哀乐。《红楼梦》复现了《世说新语》等所载一些魏晋名士的言行风采。“曹雪芹写《红楼梦》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表现名士风采,”“《红楼梦》的创作,可以看作是一位风流名士在抒发情怀、在激扬文字。”1曹雪芹对名士有种特殊情感,深填于膺堂,形成了一种情结,贯穿于《红楼梦》的创作中。不仅曹雪芹本人身上有名士之气,而且其作品中构拟的人物更是如此。《红楼梦》中的一些人物高蹈独立,不论风神仪貌,

  • 标签: 魏晋名士 曹雪芹 《红楼梦》 《世说新语》 人生感悟 言谈举止
  • 简介:张艺谋谈电影□碧云天由张艺谋导演的城市题材影片《有话好好说》,在北京15家影院首轮上映。笔者在北京保利大厦举行的首映式后采访了他。前些时候,携《有话好好说》主创人员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结果无功而返的张艺谋表示并没有失落感。他说,我知道不可能每次都获奖...

  • 标签: 张艺谋 中国电影 城市题材 民族电影 西方观 观众
  • 简介:中学时学过一篇古文《庖丁解牛》,说的是有个厨技精湛的人,因干“解牛”活路久了,将牛筋牛肉牛骨等在牛身上的布局纹路熟记于心,杀牛剥皮剔骨扯筋割肉易如反掌,这叫干一行精一行,越干越内行。搞文学创作是不是也像“解牛”一样,越干越熟路?三思之后,觉得又像又不像。说搞创作像“解牛”,写多了,文学的道道格格爬多了,积累了见识,贮藏了经验教训,于是对文学就比较懂,懂得它的基本路数。但搞文学创作又不像“解牛”,庖丁解牛时必是先将牛击昏,然后一刀插进喉部,出尽了血,剥皮,开膛、出下水,然后剔骨抽筋;分牛腩,理牛肉。他不断重复自己,每次都是照着原来的路数干。搞文学创作却是不能老是按照老路数干下去的。第一篇这样写,第二篇就得重

  • 标签: 文学创作 人生体验 人民群众 庖丁解牛 通俗文学 作品
  • 简介:<正>最近,看了电影《菊豆》以后,感到这部影片同古希腊的悲剧代表作《俄狄浦斯王》有着某种相通之处.所谓相通之处就是这两部作品都使用了乱伦的题材.但在如何处理上,两者却表现了不同的视角.下面,试看一下比较:

  • 标签: 《俄狄浦斯王》 影片 悲剧 丈母娘 染坊 题材
  • 简介:忽然有人问,这些年你看了哪些长篇小说?居然把我问住了。好像我连贾平凹也不看了。那些几乎每年都在出版长篇小说的作家,除了他们自己在紧赶慢赶地忙乎,谁会多看他们一眼?这世界,相互都是过客,都是在大马路上凑数的。

  • 标签: 阅读量 文学评论 基本一样 中国作协 文学刊物 金庸
  • 简介:<正>关于崇高问题,同时还有一个崇高感的问题,人们已经说的够多的了.特别是在西方美学史上,自朗吉弩斯首次提出崇高概念以来,经过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浸润和阐说,崇高一直作为重要的美学问题出现在美学著述中.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人们是把崇高当作美相对立的审美范畴来对待的,这种认识上的历史偏差,反而又极大地促使美学家们对崇高予以更多的理论关注,其中也

  • 标签: 崇高感 道德感 宗教感情 理智感 康德 西方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