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所谓词(语素)的结构义,是指词(语素)在特定的组合结构(包括语义结构与语法结构、复合词结构与句法结构)中所显示的意义。汉语词的组合结构(这里主要指复合词结构)不仅可以保存词(语素)的古(旧)义,还可以促成新义的衍生。现代汉语语文辞书是断代的语文辞书,但它们也是对处于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汉语词汇面貌的反映,也须有动态发展的观点方能写出得体的释义。作为以汉字(单音节词或语素)为释义基点的汉语语文辞书,对此不能不予以关注。
简介:
简介:论文摘要
简介:本文通过考察分析上古到魏晋南北朝初期“恶、安、焉”的演变过程认为,某些疑问代词的兴亡实际是其语义功能系统内部力量抗衡的结果,而这一变化又会受整个语言系统的影响,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恶、安、焉”经历了由繁荣到消亡的过程与此同时新兴疑问代词“那”则以“奈何”合音形式出现在反诘疑问代词系统,经过短暂的共用阶段,最终“那”(哪)成为近代乃至现代最主要的反诘疑问代词。
简介:摘要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和传播特征为新闻传播注入了新的血液,促进了新闻传播的更新和发展。一定程度上使得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受到巨大的冲击,本文主要就互联网背景下微博的信息传播发展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简介:摘要《使女的故事》是阿特伍德20世纪90年代的一部优秀的反乌托邦小说。该小说融入了阿特伍德的亲眼所见、所闻及经历,因此具有一定的真实色彩。本文拟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该小说中女性的寓意,指出小说中女性的处境实则影射了现实世界中一些地区或国家的女性的处境,而且影射了加拿大的处境。
简介:社会因素会影响到语法标记的产生和语法格式的形成.本文重点分析社会平均值对领有动词"有"的各种程度用法产生的影响,并从社会生活信息的有无标记性出发,说明产生交际的动机以及某些表达式的高频出现,从而导致某种语法现象的形成.此外,文章还讨论了语言系统内部的特点对语用格式语法化的限制.
简介:本文从经验与理论两个方面,论证"来着"为"语气词",在语义上选择"近过去"或相似的特征,在范畴上选择CP(相当于句子).通俗地说,"来着"的所谓"近过去"义是由它范畴选择的CP所负载的而非它本身所固有的.这样处理的解释力会更强,同时这样的处理也可以推广到其他的功能范畴的研究上.
简介:<正>筛网在生产和生活中常用到,它的用途有筛分、过滤、隔离、电磁屏蔽等。也有利用金属网的散热作用,装在易燃、易爆气体的通道上,借以阻止明火引燃、引爆后方气体,如装在矿灯上的防火罩和油罐、气体管道上防火器内的防火网等。筛网孔眼的大小叫“网目”,简称“目”,它是指每单位长度(不是单位面积)内的孔数。也有的是指网
简介:<正>有些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古诗文,忽然在某地方冒出一个或几个“我”字,或者整篇都是第三人称的叙述,开头或结尾都突兀地插入一个“我”字,使人甚感困惑不解。应该怎样解释这些“我”字呢?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代为自称”,即作者代叙述对象自称(廖柏昂《古诗文“代为自称”表达方式述略》,见本刊一九九二第三期)。但是这一说法是不符合这种语言现象的实际的。因为据研究,
简介:近来,世界各地高校中“媒介研究”、“新媒介研究”、“比较媒介研究”如火如荼。他们笃信,新技术影响着特定类型信息的创造、保存、传输,而新技术的采用则意味着一场重大变革,对生活的许多方面潜移默化:经济、社会关系、政治体制、知识与学术、艺术与娱乐,并通过这些领域影响着所谓“身份”、“自我意识”、“主体性”等更加难以捉摸的经验。技术进展,
简介:<正>在美国,1639年在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出版的《1639年新英格兰年鉴》(AnAlmanackforNewEnglandfortheyear1639)是最早的一部印刷而成的年鉴。年鉴随着殖民地的扩展逐年增加。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兄弟詹姆斯1728年开始编撰《罗得岛年鉴》(RhodeIsland)。最著名的要数马萨诸塞州的物理学家和旅店老板N·艾姆斯(NathanielAmes)和他的儿子所编的年鉴,从1725年起发行一直持续到1775年。他们的年鉴中增添了欧洲的
简介:来自疑问代词的“什么”在现代汉语口语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否定手段,它用在谓语动词或者形容词之后表示否定,也可以用在名词或者引语之前表示否定。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这种否定方式的系统调查分析。文章主要考察否定标记“什么”的使用情况,确立它的语法意义和使用条件,并探讨它的历史成因。文章认为“什么”的核心功能是对已经实现的状况的否定,与现代汉语其他否定标记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分工。
简介:要扩大新闻的信息量,必须对新闻作品进行信息分析。我们在分析新闻作品信息量的时候.不能忽视其中很重要的一种信息,就是其中的潜在信息。
简介:<正>字的通假义通假是古汉语书面语言中音同音近意义无关的字的通用。它是汉字特有的一种现象。字典编纂工作中常会遇到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棘手的难题。不同辞典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分歧比较大。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一致。一、古代文献里经常发现通假现象。越古的文献这种现象越多。从近些年出土的竹简帛书和同书的传世刻本相比较可以证明这点。比方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抄本和今本《老子》比较,帛书使用的通假字比传世刻本多出了10倍①。
简介:“身毒”是我国古代对今印度国的音译,可以看作一个联绵词,它本身只有记音的作用。“身毒”始见于汉代。《史记·西南夷列传》:“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词(语素)的结构义与辞书释义的动态观
浅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大胆说的习惯的培养策略
试论“恶、安、焉”的演变和“那(哪)”的产生
微博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探讨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野下的《使女的故事》
论社会平均值对语法的影响——汉语“有”的程度表达式产生的原因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改变枯燥的教学方式——对初中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的思索
"来着"的词汇特征
“网目”的准确解释
“我”的特殊用法
拥抱金色的秋天
《故事的变身》导言
早期的美国年鉴
“什么”的否定功用
新闻的潜信息
我的梦想之旅
字的通假义
王蒙的反讽
“身毒”的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