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证据裁判是诉讼进步与司法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证据裁判原则下,有三个关键性概念,即事实、证据和事实认定,在逻辑上它们是一种命题、论据与结论的关系。作为司法证明的逻辑起点,案件事实不同于哲学意义上的事实,也不同于作为裁判基础的事实,它有法律上的规定性;作为认定事实根据的证据,更强调形式上的相关性和合法性;事实认定是司法证明的逻辑终点,虽然它是一种理性的、严格的证明,但案件事实是过去发生的事实,法官能够看到的只是证据,只能凭借证据来认定事实,这就决定了事实认定具有不确定性。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2条规定了虚假广告罪的客观要件,其中虚假宣传是其核心,但对虚假宣传没有进一步诠释,导致对虚假宣传理解不一。通过对虚假宣传与虚假广告类型的解析,界定了虚假广告罪中的“虚假宣传”应是违反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务院制定的规制广告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广告内容作与事实不符的,足以让一般人陷入错误认识的信息传播活动。
简介:流言是在一定的条件中产生的,具有不同的类型。流言的散布者和接受者都有其独特的心理,这些特点使得流言能够与事件同步存在,而且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似是而非的特点,对个人行为及集体造成不良的影响。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认为,流言常常出现在那些对公众来说既具切身利害关系又模糊不清的事件上。他们指出,流言的发生与传播通常有两个条件:其一是在缺乏可靠信息的情况下,最易产生与传播流言;其二是在不安与忧虑情况下,
简介:虚假会计信息是阻碍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顽症.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分析其赖以存在的内部动因和社会基础,然后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方能控制和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简介:随着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防骗意识的提高,传统的诈骗方式已不能满足犯罪分子非法大量攫取财物的需求,于是不法分子开始利用手机、网络等新型工具进行虚假信息诈骗。这些新型诈骗方式有着它们自身的特点,同时这些特点也带来了预防、打击诈骗困难的问题。文章对虚假信息诈骗难点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简介:本文通过对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之争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表现的分析,指出二者之争与特定的时空有着密切关系,具有一定的虚假性。并进而分析了社会科学领域内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相容之处:二者都要分析"实在"的作用;二者都承认惯例(convention)的重要性;实证主义方法论也没有否认社会和文化因素对研究的作用;建构主义方法论并不否认实证主义方法论对认识事物的作用。
简介: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开放性、世界性的“理论品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可能的“初始条件”。中国的社会变迁以及由此产生的“理论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可能的“客观原因”。作为能够改造世界的批判的、革命的理论学说以及被压迫者追求现实解放的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一传入中国,就契合了人们要求急需重建时代精神的内在价值取向与深层文化心态,迅即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潮。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与理论研究者的“理性自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的“主观动因”。
简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鲜活的事实资料说话,使大学生加强情境化的体验,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简介:用基本事实发展和增进学生思考力执教者:李杰点评者:陈德民列宁说:“我们不需要死读硬记,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双城市实验小学李杰老师的数学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把你们制作的学具...
简介:<正>上半场徐然:各位师兄、学志同仁、同学们晚上好,很高兴大家能来参加本期《学志》的研讨。本次研讨的主题是"法有限而情无穷——中国情境下的事实与规范的冲突"。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主题呢?这是因为在中国法治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与西方法治迥异的诸多现象,无怪乎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说,"中国文化真厉害,西洋的好东西来一件毁一件"。这些迥异的现象背后是法律文化的差异,在西方语境下的规范与内部事实的冲突,到中国则变成
简介:采用通谋虚伪的方式订立虚假的房屋买卖合同以骗取银行贷款时,房屋买卖合同可能是部分无效、部分有效的合同,伪装行为因不具真实意思表示而无效,非伪装部分则因系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而可能有效。于我国现行法,通谋虚伪之房屋买卖合同之无效部分应适用意思表示的解释规则,意思表示真实是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必要条件;不能适用《合同法》关于合同无效的规定认定通谋虚伪之房屋买卖合同无效,因我国《合同法》并未确立通谋虚伪表示无效规则;更不能求助于"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之无效规则,因通谋虚伪之房屋买卖合同之非伪装部分在未达到违反效力性强制性规定时为有效。
简介:Labov认为原始事件可以通过叙事证据重构或推断。本文主要借鉴Labov的理论分析一篇民事起诉状中的事实陈述。通过比较原始事件与叙事事件,发现叙述者在叙事版本中增加了事件。通过对增加的事件中的参与者进行施受关系分析,指出起诉状的主要功能是在建构完整故事版本的同时,对事件责任进行归咎。
简介:通过对关日两国大众化的背景、理论和经验进行比较,对我国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在办学主体、办学方式、培养模式、具体实施和理论领会等方面存在的虚假性进行了批判,并据此提出了若干建议。
简介:本文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考察了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库(CHNS)中有关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家庭人均收入抽样调查数据(1997~2006)的分布特征,之后运用分位数回归技术分别对影响中国家庭人均收入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建模与分析,最后采用反事实分解方法对家庭收入差异进行了分解,发现和归纳了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家庭收入区域差异的政策和建议。
简介: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追踪调查(CLHLS)2011-2012年的截面数据,文章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实证评估社会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医疗保险的实施确实有利于促进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升,但同时存在促进程度较低且不全面等问题。社会医疗保险显著改善了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但对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和自评健康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社会医疗保险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扩大社会医疗保险保障范围、保障水平和强化福利性等政策建议。
法官眼里无事实:证据裁判原则下的事实、证据与事实认定
虚假广告罪中虚假宣传的分析与界定
制止流言,用事实说话
虚假会计信息的成因及其整治方略
我国预防与打击虚假信息诈骗难点及其对策
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之争的虚假性
朝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实本身
理想信念教育要善于用鲜活的事实说话
用基本事实发展和增进学生思考力
法有限而情无穷——中国情境下事实与规范的冲突
虚假房屋买卖骗贷款法律问题探讨——以通谋虚伪理论为视角
民事起诉状叙事中的事实建构——基于Labov叙事理论的一则运用
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虚假性批判——基于美日大众化比较的反思
中国家庭收入的区域差异研究:1997~2006——基于分位数回归及反事实分析
社会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的反事实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