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妨碍孩子身心健康和智能发展、干扰集体发挥有效作用)的偏离行为。可以分为“品德性问题”、“性格问题”、“隋绪问题”和“社交不成熟”等类型。儿童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需求及目标等都各有差异,因此,每一阶段中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也大相径庭。据国内权威儿童教育、保健专家统计,影响中国学前儿童(3—6岁)身心健康发展的几大问题行为主要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多动,难以完成任务”:“违拗性严重(不听指令,与家长或老师对着干)”;“过分依恋,缠人”;“孤僻,难与同伴交往”;“过分好强,受不了一点挫折和批评”;“每天痴迷于电视、游戏机达数小时”,等等。对于“问题行为”的正确理解。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这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与同龄人、同集体其他成员相比较而言:其二,问题本身也是相对的,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加以转化,排除智力、生理发育有先天缺陷的原发性因素。
简介: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平庸地活着。这种平庸已经到了可以忽略一切的地步。这种心态,实际上因信仰缺失,梦想与现实的落差,物质环境的窘迫,还有应有权利的处处受制等多重因素挤压出来的。当代大学在整齐划一地进行着流水线生产,力图按规格制造出一批循规蹈矩的学生。信仰和理念被弃置阁楼,个性发展被无情地束缚,可是我们不想抗争,也无力回避。我们茫然地生活着,我们的视线专注在考研、出国、工作上。一些因不合理开除学生的事件由于媒体的热炒迅速引起社会关注,但又多以不了了之尴尬收场。多数小事件引发的冲突仍然在抱怨声中安然重演了一年又一年。本期就“大学生权利”一词走访了一些在校的年轻人,答案多为无奈,但很多人中肯地表明,权利的普及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需要多方的努力。
简介: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把精力主要放在孩子的物质生活方面,对其精神生活基本不管,可以说,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因此,一要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内部环境,包括改善家庭教育氛围、重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家长就近务工确保家庭的完整性、改变亲子沟通交流方式等;二要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包括在学校成立领导机构、明确“代管家长”、创建家长学校等;三要政府帮助,地方政府部门要根据相关政策对家庭困难的予以帮助,让留守儿童及家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四要社会帮扶,各种媒体要介入留守儿童问题,积极报道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引起社会的关注,社会上的爱心志愿者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