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明清时期,以江南丝绸为主体的中国丝绸畅销于世界各国。日本一直是中国的较大买主,可自清中期起,随着本国蚕丝丝绸生产的迅速兴起,日本由丝原料输入国逐渐变为输出国,并最终超过中国而一跃成为最大的生丝出口国。中国丝绸对日贸易的兴衰消长,实质上体现了中日生丝及丝货生产格局的前后根本变化。今就这种贸易的经营者、过程、数量、利润率及其兴衰原因等问题略作探讨,以期行家指正。一明代前期,中日两国实行官方勘合贸易。自永乐十七年到嘉靖二十六年,日本派遣勘合船共17次。这些勘合船每次载来日本特产,载回国的则以丝绸、书籍等为主。明朝使者也多带丝绸。如永乐二年明使带有紵丝50匹,纱20匹,永乐四年带有织金及诸色彩币200匹,绮绣衣60件;次年又带有锦10匹,紵丝50匹,罗30匹,纱20匹,彩绢300匹;宣德八年明廷回赠日本国王、王妃的有各色丝织品102匹。这种官方勘合贸易到嘉靖二年发生争贡之役后,虽然表面上维持,但实际上已经大体结束。官方勘合贸易之外,明廷严禁民间与日本等国发生贸易往来。明律规定,“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买卖及下海者杖一百”,丝绸贸易在禁止之列。隆庆元年部分开海,准贩东西二洋,但仍然禁止与日本贸易。民间开展对日丝绸贸易,就只能以走私的
简介:<正>随着传统的关税壁垒逐步减弱,一种隐蔽又难对付的技术性的非关税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已悄然形成。当前,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纷纷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环境壁垒),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不平等的贸易关系,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壁垒正有越演越烈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第四大贸易体的发展中国家,对此已付出较大的代价。据最近联合国一项资料统计显示:仅就农产品方面,中国每年约有74亿美元的出口货物为此受到不利的影响。入世后,绿色贸易壁垒愈发贴近中国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要认真考虑和严肃对待当前在国际贸易中这个棘手问题。
简介:2002年11月4日,中国和东盟十国领导人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连接东盟的最佳海上通道,是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拥有天然深水良港优势和独特地缘、海缘区位优势的广东省湛江市。湛江,是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海上通道的首选地,必将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桥头堡。这是历史赋予湛江的机遇,也是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客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