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采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对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表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在国外非常普遍,其不仅是银行微观经济理论的前沿课题,也是制定相关金融政策的重要依据。在Berger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适用的模型并进行回归,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共谋假说与有效结构假说在我国银行业并不存在;相反,高度垄断型市场结构与国有银行绩效低下并存是我国商业银行业独有的现象。为构建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绩效优化和竞争力提高的有效市场结构,应扶持发展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扩大其规模,进行业务联合和重组;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正常市场淘汰机制。
简介:一依靠服务业带动经济的转型是目前我国实现集约式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我国的服务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阶段,第三产业的年增长率为12.3%,但是在90年代,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年增长率上升到13.5%,第三产业则减缓为9.1%。从占GDP比例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在80年代为22.8%,90年代增加到33.4%。从90年代到现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由42.1%上升到50.2%,而第三产业的份额基本没有增加。通过横向比较也可以看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明显滞后,从历史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以上,
简介:通常所说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有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正常趋同和非正常趋同。二者是地区产业结构在趋同的内容(产业和产品)、"度"及性质上显著不同的两类现象。前者是实现地区产业合理分工及在各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体系的基础与必要前提条件,有其客观合理性和一定的现实必然性;后者才是人们主观的、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行为的产物。为顺利推进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实现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不应当笼统地否定地区产业结构趋同,而应力求准确地界定正常趋同与非正常趋同,并恰当地把握正常趋同的内容与"度",尽可能地避免和克服非正常趋同。
简介:本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对我国银行业的结构、行为与市场绩效进行分析,认为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具有较为明显的寡头垄断特征,国有产权占绝对垄断地位.国有银行的垄断来自传统惯性、行业进入管制与较高的退出壁垒.从行业集中度指标判断,我国银行业现存的产业化进程迟滞、行业规模不经济、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等因素制约着整个银行业市场绩效的提高.一旦政策性进入壁垒放开,高效的进入者将对原行业成员构成强有力的竞争威胁.同时,法律规制不力、信用低下、信息不对称、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制度框架,导致银行业市场竞争不足、市场行为异化.要解决上述诸多问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