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8 个结果
  • 简介:鉴定结论在刑事诉讼中除具有其他证据共有的功能,即司法办案人员借以查明案件事实,认定案件性质之外,还以其专门、特殊判断和认定方式,使初步具有证明作用案件材料呈现出特有的证明力。司法实践中,由于办案人员认知方法、法律素质和对案件理性思考等方面存在差异,对鉴定结论认识、理解和最终评判、认定都是不同。由于对鉴定结论所持态度不同,案件最终处断结果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司法实践所追求判定结果同一性、必然性由此会受到挑战。因此,对鉴定结论审查、判断与认定,确定一个相对统一标准,掌握在一定尺度范围内,实为提高办案质量、提升办案效率、降低诉讼成本、优化诉讼环境、稳定诉讼秩序所必需。

  • 标签: 司法鉴定结论 司法处断决定 审查 判断 认定
  • 简介:<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下简称“行诉法”)之规定,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不仅是宪法原则体现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一项重要权能,而且也是保障“行诉法”正确贯彻实施一项自我保护措施。何为行政诉讼法律监督之“外延”?即检察机关在何时、何阶段、何方面对行政诉讼活动实施法律监督?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法律监督机关 检察机关 逻辑思考 人民检察院 外延
  • 简介:调取手机通信记录已成为信息时代国内外侦查机关经常使用一项侦查措施。由于手机通信记录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不能将其等同于一般业务记录而忽视对它法律规制。借鉴美德等域外法治国家相关理论,结合侦查实际,提出规制手机通信记录调取层次理论,以实现犯罪控制与人权保障之间平衡。

  • 标签: 刑事诉讼 刑事侦查 手机通信记录 法律规制
  • 简介:试论刑事诉讼法修改后不起诉丁维群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决定》,对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刑事诉讼法进行了重大修改,并将于1997年1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新、旧刑事诉讼法)...

  • 标签: 新刑事诉讼法 不起诉决定 刑事诉讼法修改 被害人 无罪推定 检察院
  • 简介:第312条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赃物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或者代为销售,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销赃犯罪在刑法上属于一种轻罪,最高刑期只有三年,但在司法实践中却是一种常见罪,往往不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和重视.笔者最近对本区十年间这类犯罪处罚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门调查,发现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没有一个"数额较大"参照标准,使司法机关在罪与非罪、量刑尺度把握上非常困难,以致出现时轻时重、轻重倒置判决,甚至导致对这类犯罪放纵.

  • 标签: 应该数额较大 数额较大标准 犯罪应该
  • 简介:侦查人员出庭作证范围具有规范侧面与诉讼侧面,不但涉及证据客观性、关联性,更关乎证据合法性问题,具有一定特殊性。合理地界定侦查人员出庭作证范围应当兼顾证明结果真实性与证明过程正当性。为此,应将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案件限定为重大案件,将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具体情形限定为有重大争议关键性证据事项,并设定必要例外。

  • 标签: 侦查人员 出庭作证 范围 界定
  • 简介:依据刑事诉讼性质和目的,遵循刑事启动程序运行规律和启动原则,考察国外刑事启动程序制度设计,结合我国诉讼文化传统和刑事启动程序现状,改革我国刑事启动程序被动、封闭、单一特征,应该在宏观上由程序型启动转变为随机型启动,由二方组合结构模式转变为任意性措施启动二方组合和强制性启动措施司法控制三方组合双重结构模式;在微观制度设计上建立案件信息登记制度替代立案制度,把它作为侦查工作前期工序.加强启动程序分流功能,实行两步式侦查模式;在配套措施上扩大辩护律师权利,完善被追诉人权利救济机制,保障控辩力量平衡,以适应随机型启动模式需要.

  • 标签: 刑事诉讼 启动程序 宏观走向 具体方案 刑事诉讼 程序改革
  • 简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是当前司法改革重要组成部分。其突出体现了优化配置司法资源、对案件实行繁简分流,进一步提高诉讼效率基本思想。然而,其中存在着未充分关注被害人合法权利保护问题。对认罪认罚从宽案件中被害人合法权利予以保护是尊重与保障人权、保持刑事诉讼程序、制度一致性与合理性以及防范严重诉讼风险出现必然要求。加强被害人权利保护首先应当明确被害人在认罪认罚从宽案件中具有程序运作主体地位,并辅之以与其主体地位相适应知情权、发表意见权、提出异议权、获得法律帮助权以及救济权等基本诉讼权利。

  • 标签: 认罪认罚 从宽 被害人 程序运作主体 诉讼权利
  • 简介:合议庭应在控、辩双方举证、质证后,对证据是否采信有明确意思表示刑事诉讼证据,存在着两种形态,一是收集保全以后未经审断原始状态,一般称之为证据材料,另一种则是通过一定法定程序确定下来定案根据。任何种类证据都须经过一定法律程序予以确定后方...

  • 标签: 若干问题 刑事诉讼法 证据材料 刑事诉讼制度 证据采信 合议庭
  • 简介:在中国刑事诉讼活动中,有没有审判前司法审查制度?这样制度应该由哪一个主体(机关)来主持进行?这个问题在中国目前法律框架中还找不到一个清晰答案,其实连给这样制度或程序下一个明确称呼和准确定义也是极为困难。就“审判前程序”这一概念而言,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英美法系国家,基于审判中心主义,专指法庭对案

  • 标签: 检察机关 批捕权 刑事诉讼 审前司法审查制度 刑事审前程序 逮捕制度
  • 简介:案件管理制度作为检察机关一项内部工作机制创新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就现有的案件管理制度而言,其所追求价值目标不能仅局限于应然层面的管理效能提升和案件质量保证,而应将视角转化到程序化功能发挥,应注重从多维度视角理解该制度,继而总结出程序正义价值理念下案件管理制度运行规律,以便对现行案件管理制度运行目标进行新诠释。因此,将案件管理制度功能设定为对管理理念更新和程序正义价值实现多元化目标更为合适。

  • 标签: 程序正义 案件管理 目标构建 管理理念
  • 简介:会见权是辩护权衍生权利,是被追诉人最基本诉讼权利之一。然而,长期以来,理论界倾向干从律师执业权利角度研究会见权问题,从而使相关研究偏离了问题核心与实质;而实务界会见权之争则演变为部门利益与职业利益博弈,从而与保障当事人利益立法初衷渐行渐远。为此,有必要重返会见权原点重新审视其内涵与本质,并立足于我国现实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合理地设定会见权界限,完善会见权保障机制。

  • 标签: 会见权 辩护权 被追诉人 诉讼权利 保障机制
  • 简介:面对近年来呈高发态势经济犯罪,我国从立法到司法实践中,都对这类犯罪给予了高度重视,集资诈骗罪作为该类案件典型代表,在定罪量刑上频现争议。从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对于这类犯罪定罪标准不明确,量刑依据模糊现象发人深省。民间集资行为是以民间借贷合同关系为基础,对于这种行为如何能够成为集资诈骗罪,是一个从民事行为到刑事犯罪过程,因此,从民法视角对该问题进行分析,试图找出民刑之间在该罪认定上区别和衔接,并提出完善相关建议。

  • 标签: 民间集资 集资诈骗罪 意思自治 民刑衔接
  • 简介:在诉讼证明理论上,有必要建立直观诉讼证明观念图式,并可以将其区分为树状模式和丛林模式两种理想范型。运用这两种观念图式范型来对中国与西方法治国家刑事证明进行实证分析,既可以帮助理解这两种范型构造和运用原理,还可以使我们清晰看到:刑事证明存在着一些明显比较法差异;基于诉讼证明合理化需要,中国刑事证明应当明确承认丛林模式证明观念图式和辅助证据合法性,并重视对其运用合理规范。

  • 标签: 诉讼证明观念图式 树状模式 丛林模式 刑事证明
  • 简介:试论对刑事再审中一种特殊情况处理杨建民在检察机关按审判监督程序抗诉引起刑事再审实践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即:由基层人民检察院向基层人民法院起诉,一审判处了有期徒刑案件,宣判后在法定期限内没有上诉或抗诉。判决生效后,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发现该判决确有错...

  • 标签: 特殊情况 刑事再审 判处无期徒刑 审判监督程序 刑事诉讼法 被告人
  • 简介:“海上有仙山,东海出麒麟”,平潭屹立于东海之滨,东望台湾,系中国第五大岛,与台湾最近相隔68海里(约126公里),是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地方。2009年7月,平潭综合实验区正式设立。实验区“因台而设,因台而兴”,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平潭既是闽台合作窗口,也是全国对外开放窗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平潭开放开发,陆续批准设立综合实验区、自贸试验区、国际旅游岛。

  • 标签: 综合实验区 人民检察院 2009年 闽台合作 对外开放 开放开发
  • 简介:就两岸“告诉乃论罪”诉讼程序相比,大陆“被害人有证据证明轻微刑事案件”有关规定事实上扩展了“告诉才处理”案件范围,可与台湾地区“告诉乃论罪”之范围媲美;台湾地区“告诉乃论罪”被害人或其他法定关系人可走“告诉——公诉”(为主)和自诉(为辅)两种程序,大陆“告诉才处理”案件只能走“告诉——自诉”程序;由此决定两者“告诉乃论罪”“告诉”合法要件及“告诉”撤回、“告诉”可分性原则等方面各自具有自身特点。两岸同根同源,台湾地区“告诉乃论罪”诉讼程序对大陆具有较高借鉴价值。

  • 标签: 大陆 台湾地区 “告诉乃论罪”(告诉才处理案件)
  • 简介:对非身份者认定为受贿罪共犯,既要符合刑法关于共同犯罪基本理论,也要符合“两高”《意见》规定。“特定关系人”成立受贿罪共犯必须与国家工作人员通谋,必须有共同实施犯罪实行行为。

  • 标签: 受贿罪共犯 认定 条件
  • 简介:1996年修正刑事诉讼法,对强制措施作了较大改进,建立了相对完善强制措施体系,但问题依然很突出,如所有剥夺或限制人身自由强制措施一律采用单方面的行政审批程序,缺乏司法授权和司法审查程序,不足以防止强制措施被滥用;“惩罚性”地适用强制措施情况比较普遍。有必要从制度设计角度出发,改进和完善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

  • 标签: 刑事强制措施体系 存在问题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