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于化解文明冲突,实现文明互鉴互融。而中华文明的人文特质、重责任的“家伦理”和尚“和合”的相与之道,可以为不同文明实现理性沟通、互鉴互融,提供重要的价值支撑。

  • 标签: 中华文明 命运共同体 人文特质 家伦理 尚和合
  • 简介:全球化、跨国联盟、地区自治、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国际恐怖主义等是影响民族国家未来前景的主要力量。这些力量总体上会对民族国家主权的完整性构成威胁,对民族国家的稳定性起到解构作用。经济全球化遵循资本的逻辑,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和扩张,跨越国家主权的边界,甚至动摇国家主权的基础,重新塑造国家的角色、能力和功能。在全球化时代,跨国人口流动性增强,外来居民和本地居民之间存在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冲突,引发国民认同危机。现代民族国家的民族文化价值还受到全球消费主义观念和世界大众文化的冲击。虽然民族国家将继续存在,但是其国家主权观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现代民族国家将走向衰落,超国共同体将成新潮。国家将进入“后主权”时代,民族国家体系将让位于“后民族国家体系”,产生像欧盟这样的超国共同体。在历史上,中国不仅是早熟的民族国家,而且是早熟的“超国共同体”,两者交替存在甚至并存。中国不仅存在作为“民族国家”的编年史,而且存在作为“超国共同体”的编年史。中国是“超国共同体”的创始者,对“超国共同体”并不陌生。作为回应全球化的可能选项,中国尝试推进新一轮“超国共同体”建设当然会有风险,但无视其趋势是不明智的。

  • 标签: 中国 全球化 民族国家 超国共同体
  • 简介:中华优秀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心灵家同。海峡两岸尽管在60多年中走过了不一样的道路,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下,两岸的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历史和时代的烙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但两岸中华文化的底色并没有被改变,中华文化始终是两岸文化最重要的基本要素。中华文化始终是联系两岸同胞的重要纽带,是促进心灵相通的重要桥梁。

  • 标签: 两岸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 优秀文化 心灵相通 海峡两岸 社会体制
  • 简介:通向全民族抗战之路──国共为共同抗日谈判前后(一)杨慧清本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国内国共两大政党正兵戎相见、水火不相容之时,强邻日本打进了中国。怎么办?是在自残、他残中消亡?还是全民族同心协力、抗日救国?终于,中国选择了后者。当...

  • 标签: 日本帝国主义 国民党政府 全民族抗战 中国共产 蒋介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简介:蒋雯丽是广大观众十分喜爱的演员,2007年10月,她迎来了演艺事业的高峰:在第二届罗马电影节上,她凭借在丈夫顾长卫导演的新片《立春》中的杰出表现,赢得了影后的桂冠。在荣誉的背后,蒋雯丽付出了不为人知的辛苦和努力。

  • 标签: 共同事业 塑造性感 夫妻共同
  • 简介:围绕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全力办好第十三届全运会,促进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发展”任务要求和全市誓师动员大会安排部署,市人大常委会8月2日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视察全运会比赛场馆和全运村建设情况,看望慰问正在训练备战的运动员、教练员,开幕式展演彩排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怀远带队视察。

  • 标签: 全运会 市人大常委会 人大常委会主任 服务 成功 体育发展
  • 简介:在两岸交流越来越全面深入地今天,中华文化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促进作用愈加凸显,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巨大作用不容忽视。台湾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两岸经贸关系日趋成熟化客观地要求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增进两岸共识。中华文化永远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它强大的凝聚力把海峡两岸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既是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两岸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全面伟大复兴的内在驱动力。

  • 标签: 中华文化 两岸关系 民族复兴
  • 简介:环境权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被纳入人权基本范畴的重要权利。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权教育和环境权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环境安全领域负有重要责任。但环境权利意识和环境权利保护的状况与人类环境权诉求还很不适应,科学规划、积极开展环境权教育,提高公民环境权利享受,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主张,从确定环境权的宪法地位做起,在环境权教育和环境权维护两个方面共同推进、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为人类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作出应有的贡献。

  • 标签: 人类环境权 教育 维护 20世纪70年代 世界范围 权利保护
  • 简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全球现代性难题的中国方案,具有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特质,开创了21世纪人类的新文明。在马克思交往理论中,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都标志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前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根基也是源于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在逻辑关联、内涵意蕴、价值理念、实践路径等方面保持一致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立足马克思科学交往理论的视野,积极扬弃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交往模式,走出全球现代性的困境,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困境的最终解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导向。

  • 标签: 马克思 交往理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简介:在国际关系理论视角下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的审视,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理解,它是一个包括核心理念或愿景、理论话语或战略、主要制度化展现或策略举措等不同层面的十分复杂的系统性整体。就此而言,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显然还赵在一个初创性的阶段。“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明确提出的具有重大国际或区域影响的(经济)外交策略。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需要自觉意识到其与20世纪90年代初所采取的“韬光养晦”战略的明显不同,而且必须主动考虑到该战略的实施推进几乎必然会带来的经济本身之外的国际关系与社会政治影响。更重要、但也更具挑战性的是,要想使“一带一路”战略成为构建“人粪命运共同体”这一核心理念及其话语或战略的标志性实践,我们就必须充分考虑它们彼此之间的内在契合性或一致性。

  • 标签: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战略 外交策略 “一带一路”
  • 简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将在更广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将利用世贸组织所赋予的权利成为多边贸易体系中的受益者,更重要的是,中国将以积极的姿态履行自己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义务,恪守自己的承诺,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世贸组织是制定全球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并监督所有成员实施规则的组织。作为成员之间进行相互开放市场的谈判场所和多边贸易论坛,世贸组织具有解决成员之间贸易纠纷和争端的有效机制。根据世贸组织的非歧视原则,入世后,我国的产品、服务

  • 标签:
  • 简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只有坚持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标签: 社会主义 群众工作 和谐 共建 人民群众 群众路线
  • 简介: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社会建设的理念从社会管理跃变为社会治理。这使不少学者、官员、群众面临疑惑:为什么要用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有何异同?如果说社会管理在当前已不合时宜,那么社会治理又凭何有效?

  • 标签: 社会管理体系 社会治理 群众路线 治道变革 逻辑转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政治、社会诸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报告还指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_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 标签: 社会和谐 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分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简介: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过去,在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止于"定性"阶段,可比性和可操作性较差。我们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简称FCE法),采集四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社会评价进行量化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 标签: 新的社会阶层 社会评价 指标体系 FCE法
  • 简介:到二○二○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 标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社会保障体系 收入分配格局 城乡居民 依法治国
  • 简介:近几年来,老龄社会已经成为一个频繁使用的新词汇。究竟什么是老龄社会,由党俊武撰写的《老龄社会引论》给出了一个创新的回答。现摘登部分观点,供大家参考讨论。

  • 标签: 老龄社会 社会形态 新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