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3 个结果
  • 简介:<正>重庆市伦理学学会为努力宣传十三大精神,促进重庆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从1988年5月初开始,在重庆人民广播电台《理论与实践》节目里举办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专题广播讲座。讲座共16讲,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进行道德建设的出发点为中心,密切结合实际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道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的特点、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经济体制改革与道德、政

  • 标签: 广播讲座 道德建设 伦理学 重庆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 简介:道德作为行为规范有非制度化、非强制性特点,道德准则必须经人内化才能发挥作用.良心是高层次道德的表现,是道德自律性的体现.没有良心,道德的行为规范功能很难发挥,良心的作用表现为对行为的评判、督察、反省和自律.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形成人的良心.社会应设法形成有利于人们形成和发挥良心作用的环境条件.

  • 标签: 道德 行为规范 良心
  • 简介:在汉语谚语中,存在着具有道德教化功能的伦理型谚语,在言语教化中,谚语的教化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谚语教化的独特性在网络时代具有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谚语 伦理 道德教化 现代价值
  • 简介:<正>几年来,在美术学院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同学的交往、谈心,看到这些有志于献身祖国美术事业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造型艺术专业的。他们为了把自己锻炼成为美术专门人才,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苦练绘画基本功,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向着为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美术人才的目标迈进。

  • 标签: 美术院校 职业道德教育 美术人才 大学生 造型艺术 祖国
  • 简介:在亚当·斯密的伦理学中,基于合宜性的报偿,是其道德论证的重要主题。在他看来,美德总会得到报偿,而报偿也最能鼓励和促进美德的发扬光大,因而美德与报偿的情感及社会机制,不仅涉及个体德性与幸福的实现,也成为构建公正与良序社会的重要实现方式。诠释其报偿理论的伦理内涵,对于当下伦理秩序与和谐社会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 标签: 亚当·斯密 美德 道德报偿
  • 简介:在社会发展实践中,制度与道德之间有着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制度的生成、演化、运行背后有着强烈的道德意蕴,道德本身所具有的规范性也不可避免地体现出制度的色彩,制度的道德依托使得制度的价值指向更加积极和明确,道德的制度支持则会促进道德的有效实现和践履,但制度和道德毕竟是各自独立的范畴,有着各自内涵的确定性,不能不适当地淡化两者之间的差别,两者之间是互补而不是替代的关系。

  • 标签: 制度 道德 价值指向 规范 相关性
  • 简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的重要的思想武器。对我

  • 标签: 绿色发展 社会发展规律 经济发展空间 主体功能区 人类社会 人与自然
  • 简介:近代以来,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我国思想界展开了公德与私德的争论。梁启超认为,无论公德、私德,本质都在于为公共利益服务,他试图以构建公德来促使个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献身,而将公德的培育又纳入私德范围,强调个体的道德实践。梁启超的公德观以日本的公德思想为中介,有其西方思想的渊源。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边沁首次提出私人伦理与公共伦理的区分,密尔进一步将之发展为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公共道德是不同于私人道德的外在规范,主要由社会制裁加以维护,其培育则依靠国家引导。中国古代的公共道德理论是强调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应用哲学,把公共道德看作是一种指导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活艺术。在这一视野下,由于商业在当代经济活动中居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必须以商业中的契约原则为核心,通过社会监督和国家引导,在上层建筑的领域中构建公共道德

  • 标签: 公德 私德 社会契约
  • 简介:大学精神是以至善为特征的伦理精神,是伦理实体和道德主体的统一,是大学道德理想和道德现实的综合体,不仅反映着大学的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而且规定着大学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发挥大学精神的能动作用推进社会道德治理,一方面能够推动大学参与塑造社会伦理实体,形成更加民主、自由的社会伦理关系和稳定和谐的社会伦理秩序;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学的道德教育功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公民的道德品质素养和道德行为,培育社会道德主体。

  • 标签: 大学精神 伦理 道德 价值 至善
  • 简介:<正>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过:“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一切美德”(《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33页)。共产主义道德就是这种最高尚的美德。这次整党对广大党员来说,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努力提高共产主义觉悟,增强党性,做合格的党员,进而争取成为优秀党员。要达到这个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认真进行道德的修养和锻炼,做遵守共产主义道德的模范。这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是非常重要的。

  • 标签: 共产主义道德 共产党员 政治道德 党的利益 起模 剥削阶级
  • 简介:道德困境是道德发展的常规现象,这在我国理论界多有表现。如理论界对道德冲突、道德矛盾、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以及个体道德的培养等方面展开过深入而激烈的讨论,这对于探索道德发展的规律、推动学科研究的深化乃至促进道德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论是现实的反映,现实道德困境的形成和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道德困境理论的研究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益启示。

  • 标签: 道德困境 社会转型 个体道德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道德治理究竟"治什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此后,道德治理问题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由此,道德治理问题更成为学术界和实践工作部门共同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 标签: 道德治理 内在统一 范式 伦理 经济 极端个人主义
  • 简介:<正>江苏省伦理学会‘改革与道德’理论讨论会于去年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四日在苏州举行,会议就经济改革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理论探讨,并有重点地讨论了道德教育在经济改革中的重大作用问题。

  • 标签: 伦理学 讨论会 江苏省 经济改革 理论讨论 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 简介:<正>我们的祖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世界上享有“礼义之邦”的盛誉。我们的祖先,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有着优良的道德传统。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认真地加以清理、审查,有批判地加以吸收和继承,这对于我们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扬整个中华民族的共产主义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同志早在民

  • 标签: 道德遗产 毛泽东同志 中华民族 批判继承 历史遗产 文化遗产
  • 简介:<正>去年十月十一日至十五日,由中国伦理学会、陕西伦理学会、宝鸡师范学院和宝鸡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同发起,在宝鸡师院召开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分析与评阶”学术研讨会,围绕中国传统道德与现代化关系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关于中国传统道德的界定问题

  • 标签: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分析与评价 学术研讨会 雅文化 俗文化 和谐精神
  • 简介:社会道德担当有两种途径:国家担当的途径和民间社会担当的途径。二者应该相互契合而不能相互背离。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两种途径之中,既体现着国家所担当的道德思想,又体现着当前我国民间社会的道德要求,并具有易于被民间社会担当的优点。因此它消弭了在传统社会无法消弭的两种担当途径之间的落差,为国家道德担当和民间社会道德担当的和谐统一、携手合作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契合面。

  • 标签: 社会主义荣辱观 道德担当途径 国家道德担当 民间社会道德担当 契合
  • 简介:相对主义是伦理学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1975年,吉尔伯特·哈曼(GilbertHarman)提出了相对主义的一个辩护,论证了内部道德判断的道德相对主义。此后,这个辩护招来了许多批评和质疑。本文论证了哈曼的道德相对主义是一个融贯的道德理论体系,它能够应对各种批评和质疑。论文的前两个部分,笔者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完整地论述了哈曼的相对主义立场及其论证;论文的后两个部分,笔者重新解读了哈曼的相对主义论证,指出哈曼的相对主义理论不完全是一种内部主义的道德动机理论。在此基础之上,笔者研究了对哈曼道德立场的两个反驳,指出它们都不令人信服。最后,笔者指出哈曼道德相对主义的道德立场。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最终得出以下的结论:得到自然主义论证支持的道德相对主义是一个融贯的道德理论体系;道德不是迷信和幻影,它是自然世界中的一员。

  • 标签: 哈曼 内部判断 动机理由 内部主义
  • 简介:在支配道德行为的诸多道德意识要素中,道德意志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到道德行为的中介环节,是道德意识的最终体现,是道德意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最后阶段,是实施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力因素。道德意志内在的实践本性体现了道德行为主体特有的“实践-精神”特征,细致地呈现出个体道德意识的求善意向、自我决断以及克己精神,对于公民个人品德的形成和恒久持存有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个人品德 道德意志 实践本性
  • 简介: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分别以培养好人和好公民为目标,二者在学术传统、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教育时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然而,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差异并不能切断二者之间“天然的联系”。在现代社会,必须同时推行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而不是以一者取代另一者。“替代论”的问题在于未能全面把握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差异与共生关系。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差异根源于二者理论基础的转向而导致的道德基础的差异。这一差异使得二者对于德性尤其是对于公民德性的理解产生分歧。解决的路径在于证成二者道德基础的同源性,从而使道德教育成为公民教育的基础,使公民教育成为道德教育的保障。由此,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将在差异中实现共生,共同引导个体以其理性去批判和反思何谓美好生活以及如何追寻美好生活。

  • 标签: 道德教育 公民教育 好人 好公民 美好生活
  • 简介:"国家中心主义"在主流范式的理论建构中具有本体论意义。主流范式假定,世界秩序是其基本构成单位——理性国家——逐利行为的副产品。以"理性自主"的男人为原型,主流范式塑就了理性国家的身份特质,并就此割裂了性别要素与世界秩序之间的关联,划清了国家道德与普遍道德的界限。理性与道德对立导致了世界秩序范畴对道德和性别的排除,最终将国际关系塑造成真正的"无女人世界"。

  • 标签: 女性主义 国家中心主义 理性国家 国家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