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张全景在《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撰文认为,三线建设是1964年由毛泽东和党中央决策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战略,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改变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布局。在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工业交通基础设施,新增了一大批科技力量,提高了西部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二是在西部建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如攀枝花、六盘水、十堰、金昌过去都是山沟野岭,现在成为世界著名的钢城、煤都、汽车城、镍都,带动了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繁荣。

  • 标签: 三线建设 毛泽东 西部地区经济 社会主义研究 交通基础设施 经济建设
  • 简介:阶级斗争问题始终是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核心主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马克思奠定了一些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首先在《共产党宣言》中被系统地表述出来。而随后发生的、持续了20多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则为马克思直观地、近距离地和具体地考察阶级斗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在确认原有理论原则真理性的基础上,也提供了进一步深化和调整一些理论内容的可能性。

  • 标签: 马克思 阶级斗争 理论与实践
  • 简介:析文化强权文化冲突郭洁敏文化强权,亦称文化霸权、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一般是指国与国、民族民族之间的文化价值观的强加行为。这一概念是由葛兰西在30年代首先提出的,揭露了传统文化概念的“超政治面纱”。他认为文化霸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统治形式,统...

  • 标签: 文化强权 文化价值观 “文明冲突论” 西方文明 西方文化 西方中心主义
  • 简介:<正>实践是人类的现实生存的基本活动,它不仅具有诸多要素组成的立体交叉、多层次积累的结构,而且是一个不断矛盾运动、变化发展的恒新恒异的创造过程。关于前者,我已写了《实践的结构美的特征》(见《华中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予以澄明,现在再对实践的过程及其向审美活动的生成作一点粗浅的探讨,以说明审美活动的性质和特征。

  • 标签: 审美活动 现实生存 审美需要 华中师大 审美图式 恒新
  • 简介:阿尔都塞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有不解之缘。他的理论观点有个基点:反对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力倡"以阶级斗争为纲"。这种观点的缺陷明显可见,如知识视野狭窄,判定马克思人学思想性质时主观武断,以及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刚性有加但缺失辩证性质。应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是,阿尔都塞的理论观点及其缺陷是他特定精神状态的产物。这种精神状态造成了对马克思"人学公式"的根本性误解。"人学公式"的客观基础是劳动者劳动的关系及其历史,它的规范性提法是劳动人学历史观。

  • 标签: 人学公式 认识论断裂 阿尔都塞问题 特定精神状态 劳动人学历史观
  • 简介:毛泽东毕生重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应当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使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他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把握和吸纳,是成功创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基础;他注意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挖掘传统文化思想资源放在第二位,中国的发展阶段有关;应该吸取他晚年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放松警惕的教训。

  • 标签: 毛泽东 传统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位研究毛泽东的学者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1917-1935政治思想的基础》一书和斯图尔特·R·施拉姆《对毛泽东的初步重估》一书中提出的理论假设和历史评价来看,长期以来,在毛泽东研究领域显示出极其不愿认真解决遇到的理论问题,这些问题会出现在对毛泽东的分析和阐释中,也会出现在对毛泽东的思想、政治生涯和文字遗产的分析和阐释中,只有植入更多的理论自我意识进入到对毛泽东的研究当中,以对毛泽东做出或者将会做出最终的且不可撤销的评价。

  • 标签: 毛泽东 理论假设 历史评价
  • 简介:今年是抗美援朝五十周年,回想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尤其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在我国百废待兴的巨大困难面前,毅然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策,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笔者试图从当时的中苏美国际战略出发,重温中国出兵援朝的决策,加深其认识,对于21世纪正确处理中美关系,以及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提供了一些经验启示。

  • 标签: 中国 美国 苏联 朝鲜战争 国家安全 国际战略
  • 简介:正在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实践的网络资本主义之间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它是资本生产的逻辑新自由主义政策推动下快速发展的,另一方面它也促成资本主义向弹性化、全球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从而成为全球资本主义兴起的最重要工具之一。在新型的全球资本主义条件下,网络为消除旧有矛盾提供了某种契机,但也加深了某些方面的旧有矛盾和引发新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它又成为全球资本主义矛盾的催化剂。

  • 标签: 网络技术 全球资本主义 制度变迁 社会矛盾 新自由主义政策
  • 简介:本文译自英国左翼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佩里·安德森2007年出版的著作《流派》(Spectrum)一书中的《哲学》部分中的第四章《武器权利:可调整中心》(ArmsandRights:theAdjustableCentre)。在论文中,佩里·安德森从比较视域深入分析和讨论了当代西方三位最杰出的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尤根·哈贝马斯、诺贝托·博维奥关于国际政治和国际正义的思想。

  • 标签: 尤根·哈贝马斯 约翰·罗尔斯 诺贝托·博维奥 国际正义
  • 简介:开放是系统对外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全方位的交流。系统的开放是其发展的动力源泉。建国后封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国际国内方面的因素,主要是认识方面的因素致使中国长期封闭。我国的全面开放包括物质层面的交流;能量方面的交流;信息方面的交流等内容。

  • 标签: 全面开放 物质交流 能量交流 信息交流
  • 简介:在当代重谈乌托邦,已不再只是一个有关浪漫主义诗篇续写的问题,而是一个富有革命性的政治问题。乌托邦作为'不在场'的'在场',其魅力在于,它并非仅是一个遥远的他者,而是一种始终触及现实潜流的存在。在当代,乌托邦以反乌托邦的悖论性形态存在着。正是在对乌托邦的反观中,艺术自身所蕴藏的政治潜能将使审美乌托邦作为当代乌托邦新的构型重新迈入其光明圣地。然而,审美乌托邦的实践并非全然是诗意的,相反,在现实所期许的之间始终存在着诸种相互缠绕争夺的场域。于此,审美的革命在激情的释放之后将选择更为审慎的前行方式。

  • 标签: 乌托邦 政治潜能 审美乌托邦 审美的革命 制度批评 审美资本主义
  • 简介: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群众路线,并坚持贯彻执行了群众路线。之所以能够如此,深层的原因在于他对党的根本宗旨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在于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追求。真正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不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对于党和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要坚持贯彻好群众路线,必须加强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解决好我们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思维方式和革命精神问题。

  • 标签: 毛泽东 群众路线 贯彻实施
  • 简介:郭荣华、贺瑞虎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撰文认为,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高度重视反腐倡廉。毛泽东反腐倡廉理论实践表现出五大基本特征:第一,特别重视反腐倡廉,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

  • 标签: 理论与实践 反腐倡廉 毛泽东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
  • 简介: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是一个全球话题,从社会治理的视角分析,慈善组织遭受公信力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的定位不当以及治理责任的缺失。基于对全国五个城市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抽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危机有着自身的特殊情况和特殊原因,官僚作风和官僚习气是直接的影响因素。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新社会组织以其特有的理念、性质、定位以及其政府的应然关系,赢得了社会的信任,也为慈善组织摆脱公信力危机、重建公信力提供了契机。在新社会组织的视角下重建慈善组织公信力,重点应建立一种良性的普遍信任关系。同时,慈善组织应该积极承担其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在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实践的过程中重塑民众对其的信任。

  • 标签: 慈善组织 公信力 危机 社会治理
  • 简介:斯塔尔从政治维度切入,以一种独特的视角透视毛泽东的干部教育思想实践,提出为了树立真理拥有者在党员干部中的相对权威,改造干部的主观世界以抗击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实现全体党员干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终极价值取向,毛泽东发起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群众路线以及管理技术才能培训为核心内容的干部教育,并运用讲授法和榜样示范法以简洁明了的讲授方式亲自参与了这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干部教育的维度透视斯塔尔的毛泽东研究,能够窥见其研究的文本解读模式缺陷,也能够从中挖掘出有益于我们继续深入毛泽东研究的方法论资源。

  • 标签: 斯塔尔 毛泽东 干部教育
  • 简介:文章通过对公共理性的含义的解释,认为在国内政治中,该思想要求行使权力者必须公开在公众面前给出理由,并允许其他人提出异议。在国际政治语境中,公共理性有助于界定全球政治、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和界限,尊重合法性的价值,尊重集体自治的政治共同体或人民的价值。

  • 标签: 公共理性 全球正义 政治共同体
  • 简介:在20世纪80年代,王青山、赵天成孙运福曾就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否同义的问题展开争论。近年来,张奎良在多篇论文中提出,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在学科性质、理论前提、基本问题、研究对象和适用域、研究目的和路径方面都存在区别。他没有看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其实是同义词,是具有表面上的区别而实质上同一的概念,因而不恰当地夸大了者的区别。

  • 标签: 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实证科学 意识形态
  • 简介:作为詹姆逊首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著作,《马克思主义形式》并没有引起国内学界足够的重视。在这部著作中,詹姆逊以美国哲学传统,即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作为其智性的对手,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对实证思维的批判对辩证批评的建构,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美国的在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重温《马克思主义形式》对我们反思目前学界对詹姆逊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解及其理论定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 标签: 辩证批评 马克思主义 形式 美国哲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