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章利用X波段双偏振雷达,通过分析差分反射率因子、差分传播相移和零滞后相关系数等双偏振参量特征,识别了呼和浩特地区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并与对应时刻地面雨滴谱观测资料进行对比,检验了识别效果.从个例分析结果来看,此X波段双偏振雷达具有较好识别效果,当雷达回波强度大、差分传播相移小且差分反射率因子和零滞后相关系数也较小时,产生冰雹可能性较大;当差分反射率因子值较大,差分传播相移高且零滞后相关系数接近1时,由大粒子组成强降水天气可能性大.同时,雨滴谱仪天气现象识别、粒子谱连续监测和高频率数据采集等特征,在双偏振雷达冰雹和强降水天气识别检验中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 标签: X波段双偏振雷达 偏振参量 冰雹 强降水 雨滴谱
  • 简介: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调查结果,分析观测场四周障碍物分布变动情况,对于选取能见度目标物有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运用Googleearth、GPS、数码照相、visio2003软件等技术手段配合制作出新能见度目标物分布图,有助于提高台站能见度观测业务质量。

  • 标签: 气象站 探测环境 能见度 目标物 应用
  • 简介:2005年马丁·威尔德(MartinWild)等在著名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从变暗到变亮:地面太阳辐射年代际变化(Fromdimmingtobrightening:decadalchangesinsolarradiationatearth'ssurface)”文章,引起了学术界极大关注,在此前和其后有一系列文章围绕这个热点话题展开讨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中指出:“全球变暗”从范围上讲不是全球

  • 标签: 国际研讨会 气候变化 议题 年代际变化 太阳辐射 评估报告
  • 简介:从人事政策、投入政策、法规保障、气象文化建设和组织管理等方面,论述了江西气象部门业务技术体制改革配套政策与措施,认为应进一步加强领导,发扬"管天为民、追求卓越"江西气象精神,不断加强气象法规建设,建立和完善稳定可靠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以及与多轨道、研究型、集约化、开放式业务体制相适应岗位序列,实行全员岗位聘用制.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适合不同岗位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和完善与岗位责权利相统一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与研究型业务相适应的人才流动机制,不断盘活人才存量,增加人才总量,从而为江西气象部门业务技术体制改革顺利进行,为江西气象事业取得新发展做出贡献.

  • 标签: 气象 改革 配套政策 措施
  • 简介:选取2004年8月27-29日发生在辽宁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个例,应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并结合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进行诊断分析,确立了辽宁区域性暴雨模式,并揭示了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基本径向速度等产品在短时强对流性天气预报指导意义。

  • 标签: 雷达回波 暴雨过程 应用分析
  • 简介:选取年雷击大地密度、产值密度和人口密度3个因子作为评判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厦门市6个区雷电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厦门市各区雷电灾害风险受地闪频次、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思明区为高风险区,翔安区为低风险区,其余4个区为中等风险区。该划分为厦门市防雷部门针对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经济防雷设计方案提供了更为细致参考。

  • 标签: 模糊综合评判法 雷电灾害 风险区划
  • 简介:在作者多年开展农业气候论证工作基础上,结合农业开发实践经验,指出了开展农业气候论证工作必要性、可行性,论述了农业气候论证原则,提出了应用高新技术进行农业气候论证工作程序、方法和步骤.

  • 标签: 农业气候 论证 农业开发
  • 简介:该文用卫星云图和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2001年7月8-9日青海东部大到暴雨过程。分析认为:这次大到暴雨出现在亚欧强经向环流形势下融高西北边缘特定有利地区,主要受两个中尺度云团直接影响。该云团形成和发展,是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近地面层弱冷空气相互作用结果。

  • 标签: 青海 暴雨 中尺度云团 2001年 7月 天气过程分析
  • 简介:从自治区中西部农区汛期降水长期预报角度着手,通过对前冬500hPa高度场上西北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下称副高)、亚欧纬向环流指数(下称纬向环流)和当年太阳活动、厄尔尼诺事件与汛期干旱统计分析[1],利用集合预报方法建立了汛期降水长期预报思路.并对1998、1999、2000年试报,效果比较理想.

  • 标签: 大气环流 集合预报 汛期 内蒙古 农业 降水预报
  • 简介:随着新媒体不断兴起,公众对于信息接触渠道悄悄发生着变化。作为与社会公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公共气象服务,如何紧跟时代潮流,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更好地做好公共气象服务这道菜。本文就如何借助新媒体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公共气象服务 新媒体 应用研究
  • 简介:华东师范大学一位老师在《中国科技术语》杂志2009年2期撰文指出,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听到“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说法并没有出现在《大气科学名词》,相关术语是“森林火险天气等级”。目前说法,“高”与中心语“等级”结构距离最远,而语义距离最近,这种长距离“遥控”,无论是在人心理还是在生理上都易引起一种紧张感,因为当“高”出口之时,人们就在期待与其发生直接语义关联词语,而这个词语却被一个又一个成分所限制,直至最后出现,且这一个又一个限制性成分后面没有可以进行舒缓语气助词“”,也就是说,多个黏合定语连用也是造成这种不舒服感一个原因。老师建议,或者将“高”具体化,或者去掉“气象等级”。

  • 标签: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 火险气象等级 森林 华东师范大学 火险天气等级 科技术语
  • 简介:结合省台业务工作实际情况,对气象卫星综合业务系统业务应用软件本地化从数据保存天数管理,配置监视网络状态文件,配置监视进程文件,配置局域网分发程序,节目表制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 标签: 气象卫星 业务应用软件 本地化 数据库 节目表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榆林CINRAD/CB雷达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陕西北部绥德县2012年7月15日夜间一次短时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对流有效位能为大暴雨积累了能量条件,850hPa两条湿舌为该次大暴雨主要水汽来源。850hPa“人”字型切变和地面尺度低压加强了暴雨区辐合上升运动,干线过境触发了强对流天气爆发。强降水时段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2个尺度对流系统(MCS)合并增强且缓慢移动;雷达回波显示3个对流单体发展较快,后向传播且合并增强为深厚湿对流风暴,其中一个对流单体有中气旋生成,水平尺度12km,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65kg/m^2,并有三体散射现象,强降水开始后,三体散射消失。

  • 标签: 特大暴雨 高对流有效位能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中气旋 三体散射
  • 简介:1998年夏,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因大范围持续性降水和频发暴雨造成了特大洪水。在这场抗洪减灾工作,天气预报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组织抗洪防灾科学决策重要依据之一,为正确组织、指挥防汛抗洪,取得巨大胜利起到了良好作用。然而,1998年夏异常天气使天气预报人员始料不及,要做好较准确天气预测预报,不少气象科学问题还难于准确回答。因此,这些气象科学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天气预报 抗洪防灾
  • 简介:大气环流模式引入陆面过程综合性分析表明:大气对下垫面特征是敏感

  • 标签: 大气环流模式 陆面过程
  • 简介:2006年全国平均气温9.9℃,较常年偏高1.1℃,是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一年;与此同时,全国平均年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少,重庆、四川遭受特大高温伏旱。2006年,中国气候异常多变,气象灾害频发,其中台风和干旱造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年内有6个热带气旋登陆我国,且强度强、灾情重,是近10a来登陆台风造成死亡人数最多一年。

  • 标签: 中国 气候 2006年
  • 简介:2000年9月5日14时20分,松溪县这座小山城上空乌云滚滚,狂风大作,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突然,一道闪电长龙般划破天空,发出耀眼闪光及振耳欲聋响声,钻入离第三学200多米小山包里,随后该校计算机网络、广播设备、电话机、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均遭毁灭性损坏。

  • 标签: 计算机网络 雷击原因 松溪县 案例 广播设备 家用电器
  • 简介:江西省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是暴雨天气多发区。根据资料统计表明,我省5~8月大暴雨过程平均超过13次,具有发生机率高、强度大、覆盖面广特点,因此破坏性大,成灾率高。暴雨引发洪水灾害平均每两年就有一次。八五期间,我省有四年出现了严重洪涝灾害;其中1995年出现了百年一遇洪涝灾害,对我省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其严重影响,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80亿元。因此,加强暴雨监测通信预报服务系统研究及建设,对于减轻暴雨灾害,振兴地方经济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了严重洪涝灾害;其中1995年出现了百年一遇洪涝灾害,对我省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其严重影响,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80亿元。因此,加强暴雨监测通信预报服务系统研究及建设,对于减轻暴雨灾害,振兴地方经济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 标签: 暴雨预报 暴雨监测 江西省 服务网络 洪涝灾害 气象信息
  • 简介:基于1980—2014国670站日最大风速资料,利用改进客观天气图分析法(OSAT)分离出中国陆地台风大风(6级以上,≥10.8m/s),并定义了台风极端大风,进而研究了台风大风和台风极端大风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在地理分布上,台风大风年均日数和占比均自海岸线向内陆迅速减小,在海南、华南和东南沿海省份以及江苏南部,台风大风占比一般为30%-70%台风极端大风年均日数大值主要分布在沿海省市(除河北和天津),特别是华东和华南沿海,局部地区台风极端大风日数占比达100%。从季节变化看,在台风活跃7—9月,中国台风极端大风频次总体上超过了季风极端大风;就全国而言,当阈值从最低值(11.5m/s)提升至12级(32.7m/s)时,台风极端大风频数占比则从12%急剧攀升至77%。1980—2014年,中国台风大风和台风极端大风年日数均显著减少,而台风极端大风年平均强度增强;这期间引起中国台风大风和台风极端大风台风频数均显著减少,但引起台风极端大风台风在生命期和影响期平均强度均显著增强,这可能是上述显著变化特征主要原因。

  • 标签: 台风大风 台风极端大风 OSAT
  • 简介:采用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客观识别技术对1960—2009年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进行检测,并分析其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指标中最低温度和几何中心纬度频次分布为双峰特征,发生频次较高纬度主要位于30°N和42°N附近,且1980年代中期以前南北两个带并存,之后则以30°N附近为主;1960—2009年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和最大覆盖面积等呈总体减弱趋势,在1980年代后期存在显著转折,1990年代后期变化逐渐趋于平缓,并且这种变化主要是由占总数10%持续时间长和空间范围广事件作用结果。此外,对体现事件多方面影响综合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并分析其变化特征。

  • 标签: 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 时空演变 转折 频次 强度